第169章 ,正教授 畅销海外 决定(求订阅)
第169章 ,正教授 畅销海外 决定(求订阅)
一九八零年九月十六日,中科院计算所,一间办公室内。
陈省身的到来,让王多鱼十分诧异。
前者寒暄两句,然后就步入正题:
“王教授,我想问询一下,你是不是已经完成了费马猜想的证明?如果已经完成了,我希望你能够如实告知我,并且尽快发表.”
关于这个消息,陈省身是从吴从炘这边得知的。
后者正在筹备《哈工大数学期刊》的事情,希望能够邀请更多的作者给这个新生的期刊投稿,然后吴从炘也不知道是不是脑子出了什么毛病,居然给陈省身写信邀稿。
要知道陈省身可是名满全世界的大佬,在数学界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人家会缺投稿的渠道么?
再说了,以陈省身的地位,他怎么可能把自己的论文放到《哈工大数学期刊》上面发表呢?
这不是拉低了他的逼格嘛。
虽然说轿子人人抬,但哈工大的轿还没资格让陈省身来抬,最起码现在肯定还不够逼格让陈省身屈尊纡贵的。
但万万没想到,陈省身居然回信了,而且还询问了吴从炘不少关于王多鱼的事情。
在明确王多鱼不可能成为自己的学生之后,陈省身也已经释怀了。
国内的山头林立,这是必然现象。
王多鱼这个年轻人当初高考的时候都不想去北大,必然是看穿了什么,所以才会跑去哈工大。
或许王多鱼自己也有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想法,甚至是自立山头。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已经有了这样的趋势。
陈省身看得非常明白,王多鱼很早就开始布局了。
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智商超群,情商不怎么看得出来,但绝对不会是普通人的水平,而胆识格局和能力,王多鱼绝对是举世无双的那种。
薛晓玲、荣光夏和莫若高这三位同学,说不准就是王多鱼的布局之一。
虽然朱承武被留在了普林斯顿大学,但谁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哈工大呢?
所以,未来的哈工大计算数学系,绝对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存在。
现如今,国内数学界已经是三足鼎立的格局了。
目前最厉害的是京城,因为华罗庚、陈景润、段学复等人都在这里,而且京城本身的山头也有很多。
其次就是冰城,虽然目前的冰城仅仅只是一个哈工大,甚至可以说是仅仅只有王多鱼一人,但他一人就可以抵一城。
最后则是陈省身所在的天津了。
他已经回到南开大学主持数学所的工作,全力发展南开大学的数学。
如果不是因为他年龄大了,很难再有多少科研成果,要不然他还是能够跟王多鱼等其他人掰掰手腕。
不过这些都只是次要的,而且也是未来的事情。
对陈省身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确认王多鱼是否已经证明了费马猜想。
他不希望自己的学生丘成桐还被蒙在鼓里,傻乎乎地埋头哼哧哼哧地苦干。
虽然费马猜想是出了名的十八层地狱级难度,他学生丘成桐未必能够证明得了,但王多鱼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不是陈省身对王多鱼信心满满,而是后者的天赋能力在这里摆着。
最关键的是他今年也才二十四岁啊,在这个年龄段,那绝对是创作巅峰期啊。
要知道,陈省身当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发表《闭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内公式的一个简单内蕴证明》等论文的时候,也才三十三、三十四岁啊。
吴从炘也不知道王多鱼有没有证明费马猜想,但他知道王多鱼已经去了京城好些时日了。
陈省身得知这件事之后,就马不停蹄地赶来京城,想要亲自从王多鱼口中证实这件事。
从七月到现在的九月,也就是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王多鱼就证明了费马猜想,似乎完全不可能。
但陈省身又不是一般人,以前他就跟刘德本、吴从炘、刘桃顺等人聊过,从这些人口中得知了王多鱼在证明庞加莱猜想时的日常。
四维空间庞加莱猜想就不提了,这件事没多少人知道,但三维空间空间庞加莱猜想和封顶论文这三篇论文的证明日常,吴从炘他们绝对是非常清楚的。
王多鱼闻言,微笑着说道:
“陈教授,我还没完全证明,只不过是有阶段性的成果,每条椭圆曲线都是模性的,可以通过函数唯一对应一个模形式”
陈省身闻言,顿时大吃一惊,当即就跟王多鱼讨论了起来。
谷山-志村猜想当中就已经指出了椭圆曲线跟模形式之间有联系,但万万没想到,王多鱼居然真的证明了这一点。
了将近一天半的时间,陈省身终于是跟王多鱼了解清楚了后者是如何证明这个谷山-志村猜想。
“王教授,你是真的厉害,这篇论文一旦发表,那么你在数学史上的地位,必然超越我很多.”
冲着王多鱼竖起大拇指,陈省身夸赞了一句,突然好奇问道:
“既然你已经证明了,你为什么还不投稿发表呢?”
话音刚落,他又马上惊呼道:
“不是因为《哈工大数学期刊》吧?你想将这篇论文发表在这份期刊上面?”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陈省身记得吴从炘说过,《哈工大数学期刊》是有中文版和英文版的。
这份期刊已经筹备了有几个月的时间,虽然收集了不少论文稿件,但似乎质量都很一般。
吴从炘野心勃勃,他想要让《哈工大数学期刊》一步登天,直接成为国内最顶尖的数学期刊,所以对论文质量的要求非常高。
只是可惜,哈工大本身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就算有了薛晓玲、朱承武、荣光夏、莫若高等优秀学生,但毕竟只有四人,他们不可能那么高产且高质量。
唯一的顶级数学家王多鱼,他好像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不过,加入《哈工大数学期刊》每半年发刊一次,或许还是有这样的可能。
王多鱼笑着表示,他确实有这样的想法,陈省身立马反问道:
“可是你们有这样的审核机制么?”
顶级论文期刊是需要有顶级审核团队的,目前的哈工大,除了王多鱼之外,其他人可以忽视了。
薛晓玲他们根本不具备审核王多鱼写的这种高质量论文的资格。
就算是陈省身,如果他年轻十五到二十岁,那么他肯定能够帮忙审核,可他今年都已经六十九了,即将步入古稀之年。
除了陈省身之外,那么国内还能够有资格审核王多鱼论文的也就是陈景润、冯康、段学复、苏步青、吴文俊等人了。
而这些数学研究员、数学教授等,大部分都已经上了年纪。
一般来说,超过六十岁之后,想要审核顶级论文,其实是需要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
美国《数学年刊》为什么是两个月刊发一次?
论文稿件太少是原因之一,审核团队难找则是第二个重要原因。
斯梅尔、丘成桐、安德烈韦伊等数学教授们,他们可都是《数学年刊》或者其他专业期刊的兼职审稿员,他们有权选择是否帮忙审稿。
不过大部分人还是非常友好,愿意帮忙审稿的。
“嗯,我们还在筹备当中,已经邀请了部分教授帮忙,数学所陈研究员、北大段主任等,还有我们学校的陆家羲老师而英文版这边,则是邀请了斯梅尔等人帮忙.”
王多鱼没有隐瞒此事。
《哈工大数学期刊》想要发展,这是未来必须要走的路径。
此前去普林斯顿大学作报告前,王多鱼就已经跟刘德本等人学校领导商议过这件事了。
朱承武留在普林斯顿大学,其实可以说就是给哈工大打前站,多了解美国这边的情况。
简香兰他们部分没有回来的学生,他们也会在未来毕业之后,加入哈工大在美国的办事处,主要协助类似跟美国数学教授们的联系等。
比如这一次,一旦王多鱼的论文需要审核,那么英文版这方面就会发送到办事处这边,由简香兰或者朱承武他们帮忙递交给斯梅尔等教授。
有来有往的关系,才能够长久。
否则的话,真的仅仅只是凭借彼此对数学的热爱么?
狗屁!
人生在世,谁不是追求名和利呢?
斯梅尔为什么那么愿意帮助哈工大?
如果不是王多鱼开口,斯梅尔才不会管哈工大呢。
那为什么斯梅尔会给王多鱼面子呢?
废话,王多鱼的能力和年龄在这里摆着,如果斯梅尔不是已经五十岁了,他肯定会直接搬过来哈工大这边,跟前者一起搞科研。
只因为王多鱼太年轻了,绝对还能够再有很多科研成果出来。
那么跟着这样的大佬,肯定能够喝点汤。
陈省身闻言,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才说道:
“你这个想法很好,祝愿你们成功.不过我得给小丘打电话了,让他不必继续这个课题了.”
王多鱼不由摇头失笑:
“陈教授,说不定丘教授也已经证明了谷山-志村猜想呢?你这样打击他可不行啊”
差一点,陈省身就想骂人了。
还好他能够稳得住,不是那么冲动的人。
略过这个话题,陈省身询问王多鱼什么时候能够将收尾工作完成?
“没那么快.”王多鱼摇头,没有告知对方他已经完全证明了。
整个费马猜想,他是使用了诸如模性提升定理、伽罗瓦理论基础上的归纳法、岩泽理论拓展群界、模椭圆曲线理论、某些赫克代数的环理论性质等数学工具和理论。
如果拆开来的话,那么总共能有五篇论文。
但王多鱼直接将它们全部归拢,然后放在了两篇论文上面。
现在他还没有想好具体是什么时候发表这两篇论文,以及在哪里发表。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只怕他想等,其他人也不愿意等了。
陈省身又待了一天,这才离开。
九月二十日,王多鱼结束了在京城的生活,回到了哈工大。
回到哈工大之后,他就进入了繁忙的工作当中。
虽然他仅仅只是离开哈工大不到十天的时间,但诸多项目也都已经积攒了不少问题,自然是需要他帮忙处理一下。
这天下午,刘德本找到王多鱼,跟后者简单说明了一下今年哈工大转正教授的名单。
“校长,我这才被学校聘请为副教授一年多的时间吧?这就转为正教授了?其他人会怎么想啊”
王多鱼闻言,顿时惊讶不已,摇头想要拒绝。
他是去年七月份被哈工大聘请为副教授的,现在是八零年九月下旬,前后也就是十四个月的时间罢了,就从副教授转为正教授,晋升速度跟坐了火箭一样。
要知道,他老丈人朱启正,到现在都还只是一名副教授罢了。
所以他如果这么快就转为正教授了,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刘德本却是态度坚决:
“如果你不成为正教授的话,那其他人才会多想呢”
甚至其他教授都不敢成为正教授,肯定会如坐针毡。
事实确实如此,因为王多鱼的名气很大,人民报、工商报、青年报等都频繁报道过他的新闻,真是给国人长脸。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很多人只要出国,就会知道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就是一个无名小卒。
偏偏王多鱼却是在全世界最顶尖的数学领域,扬名立万。
如果这样的人都不能成为哈工大的正教授,那谁才有资格?
更何况,王多鱼的科研成果众多,领导和指导的项目也很多,他要是不成为正教授,其他人确实不敢也没有资格成为这个正教授。
反倒是王多鱼才二十四岁的年龄,没有足够资历的问题,才是最应该被无视的问题。
王多鱼直接沉默了,他也想了很多。
所以这个正教授职位,他就算不接受,也不行。
“后天我们就进行一次受聘仪式,到时候会在大礼堂那边举办”
刘德本如是说道,然后不等王多鱼拒绝,便又聊起了其他事情。
哈工大的大礼堂是今年新建的,可以说之前两次没能够举办报告会,一直都是李瑞和刘德本等人心中的痛。
因此,在今年年初,雕牌公司迅猛崛起,有那么多外国公司给了上亿美金的订单。
腰杆子鼓起来的哈工大,马上就大刀阔斧,大兴土木工程。
而大礼堂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程。
如今的哈工大,已经将周边几个地区给囊括了进来,成为校园的一部分。
雕牌公司五期工厂建立之后,马上就投入生产环节,原本距离校园还有两公里,现在因为学校扩大,反而是成为了邻居。
毕竟雕牌公司的五期工厂,确实非常大,工人数量直接突破了三千人,绝对是不是小工厂。
王多鱼欲言又止,可刘德本已经聊起了雕牌公司的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这件事上面了。
今年四月份的时候,电动自行车就已经开始进行道路测试了。
到了六月底的时候,这款自行车通过了所有的测试,均为合格之后,然后开始为上市做准备。
七月下旬,销售正式开始。
那会儿王多鱼刚回到哈工大,又要忙着给杨念真他们上课,还要证明费马猜想,所以他根本没空管这款电动自行车的销售情况。
何况,尚仲敏副教授他带领的销售团队已经非常成熟了,甚至都已经初步建立起跟国外公司的销售渠道。
在雕牌电动自行车上市之后,很快就找到了相对应的代理公司帮忙销售。
搭载安全可靠的铅酸蓄电池,电动自行车完全能够解决很多人十公里范围内的出行问题。
对于欧美国家的普通民众来说,这绝对是好消息啊。
所以从七月底上市之后,八月上旬到货,雕牌电动自行车就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
产品安全并不是首选,价格低廉才是民众追捧的最大原因。
在国内,一款轻便型雕牌电动自行车,续航里程仅为三十公里,载货能力不超过五十斤,单价为三百三十九元人民币。
同等型号的自行车,在国外,售价则是两百五十九美金。
还有plus型号电动自行车,续航里程为四十八公里,载货能力是一百五十斤,国内售价是五百五十九人民币,国外售价三百九十九美金。
目前就仅有这两款,max型号的电动自行车还没有研制生产出来,因此还需要等待。
而一款电动自行车的售价仅为三百九十九美金,拿美国普通民众来说,他们美国的普通人月薪是八九百块美元到两千美元左右,年平均工资是一万到两万五美金左右,完全能够轻易地支付这样的费用。
至于说养这样的电动自行车,那更加轻而易举。
在一九八零年九月的时间点,国际原油价格已经涨到了三十五美元一桶,比去年每桶原油仅为十三美元的价格,足足涨了二十二美元。
非常夸张的数字,对于普通美国人来说,这当然会增加他们的养车成本。
以前没有得选择,现在有多余的选择,所以他们纷纷都订购了一辆电动自行车,用来应付自己日常的上下班通勤需求。
很多人在城市里,或者是城乡之间,大多数人的通勤距离一般都是二十公里范围内,少数人才会超过二十公里。
而plus版本的电动自行车,完美契合他们的通勤需要。
除了不能够为他们遮风挡雨之外,其他方面都是优点。
也因此,雕牌公司的电动自行车上市之后,迅速成为畅销品。
根据统计,目前雕牌公司已经接到了超过八万台电动自行车的订单,其中plus版本的定位为五万三千台。换句话说,仅仅只是电动自行车这款产品,雕牌公司今年又增加了两千八百多万美金的外汇营收。
就这还没计算国内的订单呢。
王多鱼听完这些之后,欣慰之余也感到由衷的高兴。
尽管目前来看,电动自行车的订单还比不上蓄电池,但利润却是更高。
而且从现在的市场反应来看,电动自行车将会持续畅销,在这个小赛道上一骑绝尘。
铅酸蓄电池是例外,毕竟它的成功很难复制,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加上它的价格不贵,所以它的订单才会如此之多。
聊完这件事之后,刘德本就询问王多鱼,关于雕牌公司目前的发展情况,看看有没有可能再开发一些新项目?
“校长,现在的雕牌公司已经非常不错了,继续朝着我之前说的那几个方向继续深挖就对了,不要想着去搞其他方向”
王多鱼连忙制止道:
“电动自行车这个赛道是有很多利润空间可以深挖的,而且蓄电池这个小赛道也同样如此,每年一亿美金的外汇收入,想要保持住,我们就必须要每年都有创新.”
“此前我们研发出来的铅酸蓄电池,依然还有很多技术痛点、难点,解决这些问题,何愁没有订单?”
“还有就是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这些项目就是我们雕牌公司未来立足的项目”
“让章教授、范教授他们不要放弃这些赛道,也不要去想其他事情,继续深耕下去就对了”
贪多嚼不烂!
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现在的刘德本却已经有些膨胀了,开始贪婪了。
人都是这样,很难满足。
在月薪五千块钱的时候,就梦想着月薪过万,等到了月薪过万了,又想要月薪两万,总是没有满足的时候。
实际上,很多时候,人好像是最贫穷的时候,过得最开心。
因为这个时候没什么损失,也不害怕损失。
偏偏一旦拥有了什么,比如结婚了,比如月薪上万了。
这个时候如果不继续努力,更加勤快的话,很有可能就会失去这一切,焦虑也就随之而来了。
被王多鱼这么一劝阻,刘德本也渐渐清醒过来。
不醒也不行啊,如果王多鱼不支持的话,其他教授拿出来的科研方案,刘德本也不太敢投资啊。
就算投资,不可能像王多鱼这样,几百上千万,随便投资,根本不会考虑太多。
转眼时间,来到后天,大礼堂。
今天这里来了很多学生,杨念真他们这些外校学生都跑来围观。
因为今天王多鱼等教授都正式被哈工大聘请为正教授,这是大事儿。
整个过程挺有仪式感的,就是王多鱼有点不太习惯这样的仪式感。
成为正教授之后,王多鱼每月的工资就变成了三级工资待遇,每月变成了两百四十一点五元人民币的工资。
而这个工资水平,其实就相当于他老丈人朱启正的工资。
这个工资标准,其实就是副教授能够拿到的顶薪了,再往上就是正教授了。
其实李瑞和刘德本他们给王多鱼申请到的是一级教授的工资,都过三百块钱了。
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在工资待遇等方面给到王多鱼最高的标准。
毕竟王多鱼去了一趟普林斯顿大学,不仅各方面费用全免,回来的时候,还带回了五万美金。
这五万美金换算成人民币,那可是七万四千五百块钱了,按照王多鱼之前一百多的工资水平,都能够发四十多年的时间了。
所以人家老外对王多鱼这么好,国内这边虽然给不到这么高的工资水平,最起码也能够在职位等方面,给予最高的水平吧?
但被王多鱼给拒绝了。
他要这么多工资干嘛?
够用就行了!
以他的地位和能力,未来只会越来越好,该有的享受,绝对不会少。
当天晚上,学校食堂小包间内,王多鱼参加了今天晚上的庆祝晚宴。
吃饭过程中,旁边的吴从炘小声询问王多鱼:
“我听陈教授说,你已经证明了谷山-志村猜想,要不你这篇论文就作为我们《哈工大数学期刊》的首发论文,如何?”
此话一出,刘桃顺等其他人纷纷竖起耳朵,露出了十分好奇的表情。
谷山-志村猜想这道数学题,大家都知道,因为大家都听说了王多鱼跟丘成桐打赌,看谁更快证明费马猜想这道题。
因此,大家都十分关心这件事。
王多鱼闻言,表情十分无奈。
他就知道,陈省身肯定不会保守秘密,而且这个秘密只会传开,但没想到会这么快。
难搞!
“十月份再说吧,我们现在都还没有找到符合资格的审稿团队,最重要的是终审团队”
听到王多鱼的话,吴从炘不由面露尴尬。
哈工大计算数学系的教师团队有不少人,但之前正教授就只有吴从炘一人,其他要么是副教授,要么是讲师。
但即便如此,一个个在国内数学界这边,都没有什么名气。
就算是吴从炘,别说跟陈景润这些人相提并论,就算是跟清华北大数学教授进行比较,那也是落入下风的存在。
不提也罢!
所以,想要邀请到合格的数论审核团队,无疑是千难万难的。
要么王多鱼作为审稿员,要么他只能是论文提供者,唯有二选一。
就好像现在,如果拿王多鱼证明谷山-志村猜想的论文作为首发论文的话,那么王多鱼就不可能是审稿员。
从外面找的话,唉,有几人能够给王多鱼这篇论文审稿?
别开玩笑了,谷山-志村猜想是费马猜想中最重要的一环,而费马猜想都几百年了,还没人能够证明它,足以说明它确实非常难。
一般的审稿员,估计连看懂论文都十分困难。
怎么邀请?
尴尬之余,吴从炘只能够摸了摸鼻子,然后舔着脸说道:
“陆老师应该可以帮忙审稿,陈景润研究员也可以帮忙,国外这方面的话,就得麻烦多鱼你邀请斯梅尔、丘成桐等教授了”
王多鱼翻了个白眼,道:
“再说吧!”
他能不知道么?
但人家斯梅尔等人的人情也不是那么好借的,到时候肯定需要偿还。
唉!
哈工大想要发展起来,各方面都是难。
只有王多鱼这块板还算长一点,其他都是短板,所以哈工大如何才能够装更多的水,容纳更多的人才呢?
必须要好好思考,全面发展才行。
于是,论文发表的事情,再一次搁置。
隔天晚上,袁吉刚、祝汉廷、荣光夏等303寝室成员全都来到王多鱼家里,庆祝他升任正教授这件事。
“恭喜!”
酒足饭饱过后,祝汉廷拿出了一篇论文,希望王多鱼能够帮忙指正。
后者看到论文之后,摇头道:
“我们学校计算数学系最近在筹备新的杂志,你可以直接投稿,相信我”
祝汉廷闻言,却是不太想,因为他还是希望能够把论文投稿到《数学年刊》等国际杂志上面,而不是《哈工大数学期刊》这样没什么逼格杂志。
王多鱼顿时沉默了,然后突然说道:
“我之前证明了一篇关于谷山-志村猜想的论文,也会投稿到《哈工大数学期刊》.”
此话一出,大家全都惊讶地看向他。
大家很吃惊,但王多鱼却很无奈。
因为祝汉廷也好,其他人也罢,其实他们都想着出人头地,都想要名和利。
而《数学年刊》才是真正的大舞台,《哈工大数学期刊》算什么?什么都不算!
可是,如果王多鱼发表那么重要的论文,也在《哈工大数学期刊》上面,这必将是石破天惊的大事儿。
势必能够影响到祝汉廷等人。
反之,即便祝汉廷等人迫于校领导的压力,不得不把论文放在《哈工大数学期刊》上面发表。
后面也会偷偷把论文拿去外面发表。
绝对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刚才祝汉廷的话,让王多鱼惊醒了,也让他马上作出了决定。
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如果继续拖延下去的话,可能会出事。
“那我愿意!”
祝汉廷顿时应声说道。
话音刚落,他自己就尴尬起来了,袁吉刚、荣光夏、莫若高等人全都用诡异的表情看向他,让他差点绷不住,恨不得挖个洞钻进去。
做人怎么能如此功利呢?
前倨后恭这四个字怕不是用来形容他祝汉廷的吧?
毕竟上一秒,他还不乐意将自己的论文发表在《哈工大数学期刊》上面,下一刻,听到王多鱼的话之后他又马上改口了,自己打自己的脸,而且还那么迫不及待。
啧啧!
王多鱼罢了罢手,道:
“由不得你愿意或者不愿意,《哈工大数学期刊》是我们计算数学系新创立的期刊,你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如果连你都不愿意投稿,其他人也有样学样的话,这期刊还能立足么?”
“不过,我既然已经决定了要将我的论文作为首发创刊之作,那么你们其他人的论文想要搭顺风车的话,就必须提高质量,如果太差的话,无法通过第二轮审核,那就投稿给其他期刊吧”
荣光夏闻言,不由好奇地问道:
“多鱼,我们这个期刊,对标的是美国的《数学年刊》吗?”
见到王多鱼点头,祝汉廷、余新耀、田茂华等人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
屋内的众人当中,除了王多鱼、荣光夏和莫若高他们三人之外,其他五人都没有在《数学年刊》上面发表过论文。
即便是荣光夏和莫若高两人,他们也只是运气好,能够勉强够得上《数学年刊》的论文发表标准,顺利发表。
如果让他们再写几篇这样高标准的论文,他们也未必能够做到呀。
紧接着,荣光夏又马上询问了第二个问题:谁来审稿?
这是重中之重!
“对啊,多鱼,你的论文质量那么高,而且是费马猜想这道几百年都没人能够解决的问题,谁有这个资格审核你的论文呀?”
楼建国也不由张大嘴巴,附和了一句。
袁吉刚等人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且十分好奇《哈工大数学期刊》的审核团队。
王多鱼摇头失笑:
“你们或许不太懂,我简单跟你们说一下,我们这份期刊分为中文版和英文版,也就是说,想要投稿的话,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都可以,我们都会按照这两份语言来进行发表.”
“像我这篇论文,那就必须要找国外的数学教授帮忙审核了,因为这样的论文,也只有该领域的专家才能够帮忙审核.”
“国内的话,陈景润研究员、陆启铿等人都可以帮忙,实在不行还能够麻烦华所长、陈教授、段主任等人,不过他们毕竟是老人了,能不麻烦他们,就不要麻烦他们”
都是人情,都需要偿还的。
祝汉廷他们顿时恍然大悟,然后还想继续追问,王多鱼却是摇头道:
“行了,不聊这件事了,你们自己知道就好,不要在外面乱说话”
既然不能够聊这件事了,那就聊其他事情呗。
比如袁吉刚最为开心的狩猎!
之前六月份的时候去过一趟漠河那边的西伯利亚原始森林狩猎虎王,祝汉廷从美国回来之后,袁吉刚他们可没少跟他念叨这件事。
这可把祝汉廷给羡慕得够呛,酸成了醋王。
为什么?
因为他去了美国留学,按理说他才是应该被羡慕的对象,可学业上被荣光夏和莫若高两人赶超,连平日里的一些日常活动,都被赶超了,他怎能不酸?
他跑去美国虽然没有刷盘子,但日子也过得非常艰辛啊。
反观荣光夏他们,开开心心地狩猎玩耍,然后美滋滋地把论文发表了。
学习生活两不耽误!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祝汉廷看到他们过得那么好,当然酸了。
更别说薛晓玲她都成为老师了,祝汉廷的心态更加炸裂了。
“多鱼,这次我们还是去漠河那边狩猎吧?今年的最后一次.”
祝汉廷眼巴巴地看着王多鱼,如是建议道。
后者却是摇头拒绝了。
他可不想再去那边了,因为这时候跟六月份不同,即将十月份的时间,那边会非常寒冷的。
一旦碰到什么事情,被困在山里面了,那可就难搞了。
就回老家大红沟村待一段时间,散散心就可以了。
听到这里,袁吉刚他们都十分失望,但也没有办法。
隔天,王多鱼把自己的决定告知了吴从炘,后者再三确认之后,顿时原地蹦起,高兴到手舞足蹈了起来。
还好此时的办公室就只有他和王多鱼两人,否则的话,要被人看笑话了。
不过即便是看笑话,吴从炘也会非常高兴。
因为现在看来,《哈工大数学期刊》有救了!
“那就麻烦多鱼你帮忙联系国外那边的朋友,拜托他们帮忙审稿对了,你这篇论文不会特别难吧?”
“还行!”
王多鱼错愕了一下,旋即笑呵呵地说道。
对他来说,这篇论文自然不会是有多大的难度,毕竟他从开始证明到结束,前后也就是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如果不是因为当时还需要给杨念真他们上课的话,肯定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
但对于其他人来说,那就不知道了。
“好好好,那行,国际英文版这一块,就麻烦多鱼你了,国内这边,我来联系陈景润他们”
吴从炘连忙说道,然后风风火火地开始干活了。
但是很快,他就错愕地发现,王多鱼递过来的这篇论文,足足有上百页之多。
好家伙,这么长的么?
不长不行啊!
因为王多鱼已经有经验了,如果一些论文证明过程简化或者从略的话,那么很多人将会看不明白,然后直接否掉了他的论文。
比如模性提升定理这个数学工具一样,如果他不解释的更加清楚的话,那么别人肯定是懵圈的状态。
所以,当王多鱼都解释清楚之后,论文的页数可不就增加了嘛。
见状的吴从炘也顾不上那么多,连忙安排人进行第一轮审核,一切都按照正常程序来。
毕竟《哈工大数学期刊》首发刊印,肯定需要更加正规才行。
筹备了如此长的时间,也是时候启动了。
初稿审核在两天之后就通过了,然后论文被印刷了多份,同时被寄了出去。
由于王多鱼拿出来的论文已经翻译好了,自然就不需要吴从炘他们重新翻译,所以方便了很多。
陈景润、丘成桐、斯梅尔、谢尔盖诺维科夫、约翰米尔诺、希策布鲁赫等人都很快收到了论文,然后把他们给震惊到了。
ps:月底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