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话
东禅寺建在半山腰上,抬头望去若隐若现。山下只有一条泥泞的小路能通上去,路口无任何标识,前往朝拜的景象远没有法净寺那般热闹。惠能顺着小路往上走,边走边想,这大概就是韦璩之母不能亲往祈福的原因。
一块刻着“东禅寺”的木牌出现在眼前,想来眼前这一排低矮的木屋便是名满天下的东禅寺。正中间的屋子略宽,比丘们正在做早课,一讲座师领着众人念经。与众比丘相对而坐的是一老和尚,闭着眼睛,神情安详,正是五祖弘忍法师。
惠能站在门口,担心打扰众比丘早课,不敢迈步而入。然而堂内竟安静下来,五祖闭目说道,“有善男子自远方而来,还请堂内说话。”众比丘退居两侧,望着惠能步入佛堂,讲座师微笑着朝他点点头,示意他上前。惠能来到众人中间,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礼拜。五祖睁开双眼,望着他问道,“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抬起头,正欲作答,忽然愣在那里。上下打量五祖,这不是南市说经的老和尚?但从他神情上来看,又不像见过自己,当下不知所措。那名作神秀的讲座师见他神情有异,提醒道,“五祖在问汝话。”惠能意识到有失礼仪,定下心神回答道,“弟子惠能,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五祖笑道。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惠能不卑不亢,岭南在中原人的印象之中落后封闭,故称其为獦獠以作蔑称。
在座比丘均是一惊,神秀讲师更是微微点头,想不到这獦獠貌不惊人,却有这般悟性。五祖法师用余光扫视堂内,吩咐道,“汝根性大利,可留寺中随众从务,作一行者。”这行者,即未剃度出家而住于寺内帮忙杂役者,未得比丘身。
惠能退出佛堂,去到后院一行者处报道,从此在寺中劈柴舂米。每日路过佛堂,不敢妄进而听讲,亦不敢私下参见忍大师。寺中比丘以之为轻,作杂役见,唯有神秀讲师待之以礼。惠能不以为然,能身在佛门清净地之中,心已足矣。
经三月余,五祖一日忽至后院,见惠能劈柴大汗淋漓。上前问道,“汝入寺三月,惟劈柴舂米,心中作何念?”惠能放下手中营生,回答道,“旁人见是劈柴舂米,惠能见是坐禅修行。愚人空坐曰清净,智者万般皆为禅。”
五祖面露欣喜,感叹道,“匆匆一别,未至一年,汝竟已脱胎换骨。善哉,善哉!”惠能闻此,方知五祖正是南市说经的绯裟和尚,便将一番遭遇速速道来。
五祖听罢,恍然大悟道,“智远禅师乃得道高僧,与和尚渊源颇深。慧纪禅师数十年独居虚空山,旁人能见上一面亦为机缘,汝竟能得此二人点化。无怪乎,无怪乎!六波罗蜜之中,汝已习得法门有五,和尚便传授汝摩诃般若波罗蜜之法门。”惠能兴奋不已,端坐于地,又忽然起身砍柴。
五祖微笑着点点头,在一旁传授道,“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我此法门,以心传心,明心见性。用真如自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著境生灭起,离境无生灭,由此岸而到彼岸,故名波罗蜜。”
惠能一边砍柴,一边听五祖传授,竟能顿悟其中奥秘。知这般若智慧不从经出,乃从真如自性中出。凡夫只要能见识自身真如本性,依本性而为,便能立地成佛。当下向五祖法师禀道,“不离自性,便是福田。”
五祖既喜又惊,旁人领悟此间法门,一月尚不能入门。这獦獠竟一听即悟,小心嘱咐道,“吾思汝见解非凡,恐有恶人害汝,遂当日佛堂之上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连连点头,禀道,“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五祖不胜欣慰,指点道,“我此法门,汝虽顿悟,但要见识真如本性恐非易事。和尚不能时常与汝点化,全凭汝之造化。”惠能谢道,“弟子谨记。”
经此番点化后,惠能白天砍柴,夜里参悟这摩诃般若波罗蜜。然而正如五祖所说,要见识真如本性谈何容易。惠能修行一月不仅未有任何收获,反而心神不宁,噩梦缠身。既不能去请教五祖,又不能自我开解,只得放弃修行。
时有善人自山下而来,言其母病危,愿出钱筑起上山之路,方便信徒朝拜。望以此种善缘,积功德,护念其母。人皆称颂其孝,随之入寺请愿,却被五祖回绝。善人于寺中长跪不起,神秀讲师生不忍之心,遂将随身佛珠相赠,并领众比丘下山为其母诵念佛经。
惠能见寺中无人,得此良机,于五祖屋前求见。五祖望其面相,知其修行遇阻,故意问道,“汝可是为那善人而来?”
惠能道,“那善人孝感动天,诚心而来,不知师傅何意?”
五祖言道,“时达磨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磨言:实无功德。汝之意云何?”
惠能不能会其意,求五祖指点。
“功德在肉身中,不在修福。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德称为功德。世人愚迷,只知入寺祈福,捐钱拜佛。口中说善,却不心行,有何功德不?”五祖启示道。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若修通此路,世人上山拜佛,捐钱烧香,以之为功德而实无功德,岂非佛门之恶哉?”五祖感叹道。
惠能领悟其道,复问曰,“弟子修行摩诃般若波罗蜜一月有余,未见自性,何也?”
“汝于虚空山上,入坐忘之境,既已忘禅,便入真定。须知这般若智慧法门与禅定本为一体,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五祖点化道。
“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惠能拜谢而出,反复参悟。只要入得禅定,一切念想皆为般若智慧;修得般若智慧时,自然也在禅定中。他遵照慧纪禅师教授的坐禅法门,入真定之境,果然得般若智慧。只是这般若智慧既然从自性中出,却如何才能观照自性呢?
回想过去诸事,又以无相忏悔净化其心,欲生清净菩提心,照见五蕴皆空,而得自性般若。怎奈曾于莲花村中能见善恶而不思境,度化众生。今修自性法门,却生起分别心,于往昔善恶而生善恶心,终未修成正果。
一日,有比丘忽至后院,言五祖召见于堂前。惠能大惊,为何法师召我去堂前?不得其意,行至堂前,见众比丘均在,更生疑惑。五祖手持书信一封,说道,“今有书信自岭南新州而来,言汝母亲病逝,须得回乡操办后事。”
惠能闻此,难掩悲痛,即朝岭南方向跪拜叩首,回后院收拾行李。临行前,因感念五祖点化之恩,几度欲敲其门,见屋内无灯火终未敢上前打扰。神秀上座于马棚中挑选一匹好马,以之赠送。惠能拜谢,骑马飞奔新州。
一入新州城中,便见满目疮痍,民不聊生,道路两旁满是无家可归的灾民。见此景象,恍如隔世,何至于如此光景?惠能拉住缰绳,放慢速度,在街上行进。突然,身后有人喊道,“文溪,文溪。”惠能调转马头看过去,那人正是胖荣。
原来,新州遭遇足足一月的暴风骤雨,使得房屋倾塌,庄稼毁损,城中粮食、货物极其短缺。家有财富者,皆举家迁往别处,留下来的都是些穷苦百姓。
太尉程朔曾上书朝廷赈灾,命王成林官复原职,押解赈灾粮食赴任新州。哪知半路遭不明身份的歹人截杀,不仅粮食被劫,王成林也身首异处。朝廷又指派李隆生为县令,押送赈灾物质,前几日才到新州,稍解燃煤之困。无奈赈灾粮食有限,灾民不计其数,仍只是饥一顿、饱一顿。
慧能又从胖荣口中得知,原来自他走后,新州发生诸多变故,柳进元也早已不知去向。可放眼望去,既遭水患,为何这河中无水,土地龟裂?胖荣嘴唇枯裂,额头汗如雨下,解释道,“水患之事已经过去一月。说来也奇怪,自那暴雨停歇后,新州每日骄阳似火,将河水蒸发殆尽。百姓们刚播下种子,又因干旱而无法成活,如今城中处处缺水,仅靠几口水井维持。”
惠能连连摇头,问道,“你可知我娘亲如今所在何处?”胖荣指着唐府的方向说道,“城中每日都有死人,大家担心瘟疫传开,便将死去的人全部安置在废弃的唐府之中。”惠能闻此,悲从中来,猛一拍马背,疾驰而去。
来到唐府门前,四下无人,真如鬼境。惠能奋力推门而入,只见地上到处横躺着尸身,哪里分得清是何人?便于府中来回寻找,突然一间房门推开,有人喊道,“卢公子,你终于回来啦!”
惠能扭头一看,正是凤娘,面相憔悴。李大娘染病去世后,邻人担心瘟疫,要将其尸体送至唐府。凤娘一介弱女子,再三跪求无果,只得将其安置在唐府一间屋上,日夜守护等待惠能回乡。
惠能听闻此中缘由,跪倒在地,三叩其首以谢其恩。凤娘顿时一阵辛酸,泪流不止。两人进到屋中,惠能诵念佛经,超度母亲亡灵。又与凤娘合力将其移至马上,骑马回到白云山,从山脚一直背着李大娘上山,埋葬于旧宅附近的一棵古树下。
安葬其母后,惠能感念唐府之中尸首遍野,冤魂不散。又回府中,于庭院空地处掘地数尺,一一掩埋。日夜诵念佛教,超度亡灵,化解戾气。
此事不胫而走,迅速传开,新州县令李隆生感叹道,“此乃得道之士。”前往府中探望,黄主簿和袁朗随行,一眼便认出。惠能便将此间经历道与二人,李隆生得知其来自东禅寺,惊呼道,“原来是皇上欲请而不得的五祖门下!”拜请惠能开坛做法,为新州百姓祈福求雨,消除此地孽障。
闻讯而来的老百姓,犹如看到救星,纷纷礼拜请愿。惠能望见众生之苦,感同身受,但这祈福求雨本就是子虚乌有,实在是进退两难。正于此时,人群中突然传出一个声音,“阿弥陀佛!众生皆苦,苦又何罪?众生皆愚,愚犹不知!”
众人纷纷望过去,只见一和尚缓缓走来。身材瘦削,面相苍老,五官奇特。披一身袈裟,衣角下沿破损,赤脚而行。一看就是四处飘流的和尚,无寺庙收留。李隆生出于礼仪,上前两步问道,“敢问大师法号?出自哪位高僧门下?”
和尚走到跟前,声音沙哑地说道,“和尚已入耄耋之年,身如枯木,法号就作枯木。至于家师早已不在人间,怕是无人知晓其名号。”
在场之人无不惊叹,这老和尚竟已入耄耋之年,将入百岁。
李隆生看向惠能,似乎在向他求证,佛门之中是否有此人物?惠能亦未曾听说,启道,“鄙人惠能,五祖忍大师门下行者,见过枯木上人!”和尚面色平静,只道,“原来是弘忍门下!和尚见你超度亡灵,不知颂念何经?”
惠能答道,“乃是无相忏悔!”
和尚惊讶道,“门下一行者,竟能作无相忏悔?既能作无相忏悔,为何还是一行者?”惠能见此地人多,与李隆生道祈福之事稍后再议,去到一处凉亭将求佛始终道与和尚。
枯木听罢,竟大笑起来,起身叹道,“无怪乎!无怪乎!弘忍和尚好一番心思,天意如此,天意如此!”
惠能与之交谈,心中顿生敬意,觉其佛法高深,请教道,“天意?请上人明示!”
枯木只道,“此乃天机,不可泄露!”
惠能又请教道,“上人生平经历非凡,可知这新州之祸因何而起,又如何破解?”
枯木说道,“吾虽为佛门弟子,亦通道术,自有祈福求雨之法。”惠能大喜,本不信这祈雨之术,但枯木和尚绝非信口雌黄之人,便请其开坛求雨。枯木欣慰接受,与其一同步入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