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这一天, 沈江霖仿佛如同往日一般,没有任何异常地结束了巡视,回到了客栈。
可是一回到客栈, 沈江霖就倒在了圈椅内,单手支额, 脑海中将近日来一条条丝线脉络逐一理清,纵使他万般不想承认,可是事情还是指向了一个让沈江霖都觉得惊恐的答案——元朗在豢养私兵!!
沈江霖虽然是个文臣, 但是因着荣安侯府的家学渊源, 从小也是和那些从战场上退役下来的老兵学拳法的,沈江霖学的都是一些皮毛, 为的只是强身健体,并不具备太大的杀伤力, 但是沈江霖却在日复一日的和这些武师傅相处的过程中, 十分熟稔他们的行动方式和做事习惯。
一个人,受过什么样的训练、经历过什么样的事情,哪怕极力地去掩盖,但是这些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依旧会在不经意间露出蛛丝马迹。
但凡这些长期经历过军队操练的人, 他们都习惯于令行禁止, 习惯于制式化的东西, 小时候郭宝成练武空闲时候还会调皮, 突然对着几个武师傅大喊一声:“敌军来了!”
哪怕这些武师傅心里头明白如今自己是在京城荣安侯府的小校场内,不是在边关戍守, 可是听到这四个字的时候,依旧忍不住肌肉绷紧,人下意识地就处于战斗的状态之中。
这是那征战沙场的十年中留下来的深刻的印记, 哪怕到他们死的那一天,恐怕都无法被抹去。
那些武师傅最后会无奈地赏郭宝成几个毛栗子或是让他加练,算是对郭宝城戏弄他们的惩罚。
沈江霖每次看到郭宝成淘气也是无奈摇头,可是当他将最近几日看到的那些灶户盐丁与教授他武艺的老兵相比,沈江霖竟然奇异地找到了共同之处。
沈江霖一直觉得奇怪的点,也终于被点破了,这些盐丁灶户们的举止太统一了!
虽然他们尽量掩饰着以往操练过的痕迹,可是当沈江霖仔细比对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些灶户手上拿棍子在搅拌盐汤的时候,无论是他们手拿棍子的姿势、还是搅拌盐汤的姿态,都几乎是一样的!
每个人干活做事都有自己习惯的动作和姿势,若是没有刻意的训练过,根本不可能做到如此相近。
然而,搅拌盐汤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成盐量,与他们什么干活姿势有什么关系?对于盐场的管事们来说,只要你成盐量高,你哪怕是蹲着、趴着搅拌都没有关系。
那么问题就来了,他们为什么要训练?拿着棍子训练的目的又是什么?
越往深处想,沈江霖越不寒而栗。
盐丁灶户都是苦力活,力气小的人根本做不动,故而每一户的灶户选出来的人几乎都是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的青壮男子,一个盐场上千个青壮男子,十几个盐场加起来,那就是几万人!
再结合元朗和郑皇贵妃的关系,沈江霖曾经猜测的他们欲意夺嫡,那么“豢养私兵”这个答案,几乎就是脱口而出了!
是啊,若要夺嫡,光有银子如何够?武力也要有所保障,沈江霖原本以为元朗之流最多选择通过郑皇贵妃的后宫手段,再加上元朗的钱财支持,和太子争天下,可是却万万没想到,元朗能够如此丧心病狂,通过掌控这些灶户,进行私兵的豢养,好一招瞒天过海!
事实上,哪怕沈江霖曾经言之凿凿刺探韩兴,三皇子一派有夺嫡之心,但是沈江霖并不能确信,他只是有所猜测,但是对方到底有没有这个心,或者有了这个心,到底会不会这样做,沈江霖不得而知。
当然,沈江霖其实也不关心这些,皇位到底要给哪个皇子坐,太子也好、三皇子也罢,只要不是个霍霍百姓、颠倒朝纲的,沈江霖觉得谁来都可以。
他当时拿着自己推测出来的信息去讹韩兴,说到底都是为了救唐云翼,一直到现在为止,沈江霖的目的都只是想和唐云翼全身而退。
可是现在,沈江霖才真正深刻地意识到,他卷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场是非之中!
根据沈江霖最近的统计,两淮盐厂的壮劳力在三万余人左右,若这些人真的参与了战斗,到时候又将牺牲掉多少人?淮河之水恐怕都要被染红吧。
三万余人的背后,以如今平均一个家庭人口五个人计算,那就是影响十五万人的家庭生计,若是这些人被绞为叛军,那么这些盐丁背后的家人又该何去何从?这些人几乎都是家中的顶梁柱啊!
上有高堂,下有弱子,还有妻女。
这还是元朗这边被一击即溃的结果,若是元朗本事大一点,可以真的和朝廷对峙起来,那么到时候整个天下都或许会乱起来!
沈江霖倒吸了一口凉气,只觉得整个头皮都在发麻。
这完全超出了沈江霖的预计,比心智比文斗沈江霖自认不输任何人,可是若是比武力比军队,沈江霖一个文人,如何能抵挡得过?
这一晚,沈江霖几乎是彻夜未眠。
四月的天,最是温度宜人,不冷不热,外头下起了绵绵春雨,润物无声,细雨滴滴答答地敲打在窗棱上,有人伴着这样静谧的声音正是好眠,而有人却睁眼听着细雨声到天亮。
等到天快蒙蒙亮的时候,沈江霖突然翻身而起,也没有点起火烛,直接铺纸研墨,走到窗边就着那点微薄的日光,提笔开始写起了书信。
如今光靠他一人已经是不可能成功的了,哪怕他把两淮的盐商盐官都绑在一起,和他统一战线又如何?逼急了元朗,只会加速灭亡!
沈江霖当初入扬州府之前,就已经散入了一些亲信在两淮各地,这些人是到两淮来行商,其实暗地里帮着沈江霖传递书信往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足够掩人耳目。
沈江霖将这封无比重要的信件让郭宝成交给了在大丰境内的客商高齐,高齐曾是沈季友家的掌柜,后来放出去自己做生意,这些年因着贩卖《求仙记》的话本子,赚了许多钱,对沈季友更是死心塌地,沈季友让他在大丰境内逗留两个月时间,若有情况就帮忙跑腿送信,高齐二话不说提早三个月就在大丰等候了。
高齐知道,若是能帮主家办好了差事,或许以后能够得利更多,他巴不得真有信件要他送。
可是高齐在大丰境内做了两个多月的买卖,眼看着沈季友说的时间都快到了,也从没有人上门找过他,心里哀叹,或许这次的时机不好,没轮上他。
然而,四月十八那天,高齐一出门就被撞了一下,怀里被塞了一张字条,高齐到无人处看了之后,果然见上面写了个地址,高齐连忙赶过去,见是一个茶馆,装作若无其事地点了一壶茶,刚吃着呢,又有一人笑吟吟地落座在他面前,询问是否可以拼个桌。
对方说出了一句暗语,高齐便知道就是此人了。
高齐得了信后,又喝了一会儿茶,这才结了账,离开了茶馆。
回去后,高齐整理好行囊和在大丰采买的货品,往京城的方向进发。
高齐这样的货商在两淮遍地都是,经常这边生意做完了往那边去,所以高齐的离开,街坊四邻并没有人感觉到奇怪。
沈江霖布置好了一切,哪怕心里再如何翻起滔天巨浪,但在接下来的行程里,沈江霖愣是半点都没被人瞧出有任何端倪,莫说本就防备着的元朗等人了,就是冯会龙,同样也是被蒙在鼓里。
因为沈江霖如今不仅仅是要稳住元朗,同样要稳住冯会龙,以冯会龙的胆小怕事、贪生怕死,恐怕这个事情告诉了他,冯会龙头一个就要倒戈,吓都要将他吓个半死。
等到四月底,众人结束了对于所有盐场的巡查,终于踏上归途返回扬州府。
所有人都是大大松了一口气,不管是以元朗为主的两淮盐官集团,还是以冯会龙为主的京城查验人员,都觉得一个多月的时间走遍两淮盐场,是一件苦差事。
元朗回到扬州府后,心里是彻底放宽了。
元朗本性狡诈多疑又残忍,便是自己人,他都会屡次测验其忠心,彻底收服后才会委以重任,两淮盐官心里都清楚,在元大人面前办事,能力还是其次,顶顶重要的就是忠心,这也是为什么唐云翼想要检举揭发元朗贪污受贿之事,但是最终被抓起来的都是一些小官小吏,且那些小官小吏哪怕死也要给元朗顶罪的原因。
元大人的手段,领教过还不服的人,坟头草都已经老高了。
若他们招了,最后死的会是一家人,若是他们将事情全往自己身上揽,或许妻儿老小还能被善待,有一条活路。
冯会龙虽然在元朗面前表现的如此贪婪又虚伪,但是元朗却始终对冯会龙保持着警惕之心,根本不会百分百信任于他。
而如今,冯会龙账本也“看”了,盐场也巡视过了,如果这样下来,他都不会来找他麻烦,那么这个冯会龙就确实是识时务者。
冯会龙是巡盐御史,这是一个临时差事,并不是常驻扬州府的,一般就在两淮停留一年半载,然后便会回京复命,当然,当他还在两淮期间,冯会龙也是可以随时随地密奏皇帝,说白了,冯会龙就是皇帝派到两淮的眼睛,两淮的一切动向,都是由冯会龙这双“眼睛”告诉永嘉帝,具体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
若这双眼睛都被蒙蔽了,那么坐在高台之上的帝王,也只是一个泥塑木雕,根本什么都不知道不清楚。
而现在,冯会龙除了收了一笔贿赂之外,他十分自觉地选择了不听不看,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选择,元朗这才真正信了冯会龙。
后面只需要盯紧冯会龙递出去的奏本,那么他这次就可以安然渡过了,不必再提心吊胆过日子,完全可以继续休养生息两年,等到皇宫局势有变化之时,他再来一个里应外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