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人比人气死人,能拿到菲尔兹奖吗?(求订阅)
第131章 ,人比人气死人,能拿到菲尔兹奖吗?(求订阅)
北大燕园,图书馆。
今天闲着没事儿的王多鱼,跑来这边借书看,只不过他没有借书证,而且也不是北大学生,所以只能够留在图书馆看书。
如果他愿意麻烦其他人的话,借书证完全不是问题,只不过他懒得麻烦别人罢了。
空桌子前,王多鱼看书很入神,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对面已经坐了好几人。
喝水的间隙,王多鱼看清楚了对面几个同学正在研究他的论文,这让他觉得有点好笑。
原本应该是今天在北大举办的讲座,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再次往后了两天,并且讲座地址也改了。
所以王多鱼这才没办法,跑来北大这边看书。
跟朱玲商量买房的事情,已经在进行当中了,这件事由朱玲负责,毕竟她对京城更加熟悉。
等她确定好备选的房子之后,再通知王多鱼,然后再确定具体哪套房子,到时候再购买就是了。
就在王多鱼笑的时候,坐在他对面的其中一位同学丁海洋冷不丁地怒瞪了他一眼。
便是丁海洋旁边的杨念真等人也都看了王多鱼一眼,如果不是图书馆需要安静,估计这会儿他已经被丁海洋他们骂了吧?
“不要用这样的目光看我,你们刚才讨论的声音太大了,而且你们还说错了,论文第四页的第二段应该是这样解”
由于闲着没事儿干,看书也看得脑袋发胀,所以王多鱼便拿出纸和笔,写了一段话,然后再将论文的内容当中的一段给完全详细解释了一遍,紧接着他才将那三页纸递给了对方。
杨念真、丁海洋他们几人还很诧异,等他们看到纸条上面的内容时,脸上顿时涌起一阵羞愧,旋即就被后面的数学符号吸引了全部注意力。
好家伙,大家都没有想到,坐在自己面前的同龄人,居然那么快就将论文第四页第二段给全部解析计算了出来。
整个过程十分流利通畅,让丁海洋、杨念真他们可以完全看得懂。
丁海洋他们如获至宝,脸上写满了欣喜,再次看向王多鱼的目光时,已经完全不同。
他们很认真地给王多鱼道歉,然后态度尊敬地跟后者请教第三段的解析。
王多鱼看到他们递过来的纸条,轻微一笑,抬头看着他们十分期待的眼神,然后拿起纸和笔开始写了起来。
不过他也仅限于第三段,并没有一直给他们解析这篇论文。
等他起身离开的时候,杨念真赶忙起身追了出来。
她很想知道那篇论文如何解读,因为她问过学校老师,可老师们都不太乐意跟她说。
论文是很有难度的,想要读懂需要天赋,也需要时间的沉淀。
杨念真、丁海洋他们这些人能够考上北大,本身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但也不是每个人都接触过高等数学。
要知道过去这十年时间里,大部分人都已经放弃了对数学的追求和探索,能够接触到高等数学的人已经很少了,而杨念真则比较幸运。
当年在她们村子里有两位大学教授,这两位教授就住在杨念真家里,所以她从小学开始,数学就一直被这两位教授辅导。
也因为杨念真的数学天赋,两位大学教授都非常惊喜和认真地教授她知识。
当时,原本两位教授都已经失去活下去的信念,也因为杨念真的出现,改变了他们两人的想法,同时将杨念真当成他们的关门弟子。
正因为如此,杨念真才能够看得懂论文,但也仅限于论文的前面三页,从第四页开始,她就很难看得懂了,因为太难了。
“老师,老师,能不能麻烦你一件事,我真的很想读懂那篇论文”
被拦下来的王多鱼,笑容温和:
“过两天就会有讲座,到时候认真听。”
说罢,他就离开了,杨念真顿时气得直跺脚:神气什么呀?
转眼时间,很快就来到了讲座这一天。
清华园,大礼堂。
一场数学讲座即将举行,超过三百人出现在大礼堂内,他们将整个大礼堂的所有空位都坐满了,并且后排还增加了不少位置,走廊也都站满了人,因为这是一场非同凡响的讲座。
“同学你们是哪所学校的呀?那篇论文你们看懂多少了呀?”
大礼堂内,后排位置,去年川蜀高考状元、北大数学系上学期期末考试全系排名第一的杨念真此时正跟旁边的钱晓红聊着天。
钱晓红对杨念真这个长相秀气皮肤白皙的女生很有好感,笑着摇头道:“我是数学所的研究生,你应该是北大的吧?你那么年轻,也开始读那篇论文了么?”
“对啊,那篇论文太火了,我们学校几乎人手一本,我把整篇论文都给抄了下来,但直到现在也才读懂了前面三页,从第四页开始,就读不懂了.”
杨念真的眼眸很亮,看着钱晓红,宛如找到了知己:
“同志你读到哪一页了?不会是全部都读懂了吧?我听说数学所的研究生非常难考,好像是几千人里挑选几十人,百里挑一”
“哪有那么夸张?”钱晓红纠正了一下,“研究生比高考要容易多了,高考是几百万人当中录取十几万而已,更何况还是北大,那就更难了”
两人聊了一会儿,杨念真确定了一下,钱晓红只是读到了第二页,顿时聊天的兴致就低了很多。
明明钱晓红是数学所研究生,可结果对方读懂的论文页数竟然还不如她这个本科生,虽然不是很难理解,但杨念真却不想跟对方多聊了。
而此时,坐在她面前一排的一个男孩,却是引起了杨念真的好奇。
只因为这个男孩一直都在低头计算,稿纸上面密密麻麻都是数学符号。
在杨念真看来,这才是真正懂数学的同学嘛。
所以她马上敲了敲对方的后背,想要跟对方进行交流。
“同学你好,请问你也是来参加讲座的么?那篇论文你读到第几页了?”
年轻男同志回头看了对方一眼,附和了两句,结果杨念真、钱晓红等人却是惊讶地张大嘴巴,特别是钱晓红他们几位数学所的研究生,直接盯着年轻男同志脱口而出:
“王研究员,您怎么在这里?”
王多鱼闻言,也没想到这么快就遇到了熟人,不由笑了一下:
“嗯,我提前过来熟悉熟悉一下环境而已。”
杨念真表情错愕呆滞,没想到那天在北大图书馆偶遇的人,居然就是论文创作者,这也太巧了吧?
难怪那天王多鱼能够信手拈来,轻而易举地将论文第四页第二段给完美解析了出来。
不等杨念真、钱晓红他们继续开口说话,王多鱼已经起身离开了这里。
他确实是提前过来这边熟悉大礼堂的环境,同时也是想逃离刘德本他们的念叨。
为什么?
因为讲座的一再推迟,其实就跟刘德本他们有关系。
自从严济慈提出要求被冯康知道后,这个消息就彻底被所有人知道了,然后就是南方的魔都、白云城等其他地方都纷纷打来电话,都想参加这个讲座。
刘德本火速挑选好学生,然后直接带着学生赶来了京城。
原本是让王多鱼回到哈工大之后,再举办一次讲座的,结果现在没办法,刘德本只能先带着学生来一趟京城了。
整件事有点复杂,反正王多鱼并不是很清楚背后的一些事情,但毫无疑问,过去这些天,北大、哈工大、清华、中科大等学校领导们,肯定是在背后进行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博弈。
此时的大礼堂,杨念真、钱晓红等人目光盯着走向讲台的王多鱼,只不过,后者并没有到讲台,然后就被陶方起给拉走了。
陶方起给王多鱼介绍了几位领导,这些都是上面的领导,就是教育部门、科技部门的主管领导。
说实话,王多鱼并不是很喜欢这样的场面,但他没办法,人情世故是必须的。等领导们夸赞、寒暄过后,王多鱼又被刘德本拉了过去,然后这才来到讲台,开始今天的讲座。
今天的讲座可以说是四月份那场报告会的前奏,也可以说是王多鱼给大家开的小灶。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主要讲一讲一篇关于庞加莱猜想的论文.”
王多鱼并没有啰里吧嗦,而是直接开门见山,直接开始了主题。
上辈子,他在北大当过教授,讲课这件事当然没什么问题,不存在任何的紧张等情绪,也不会因为面前这么多人到导致脑子一片空白,然后什么都讲不出来。
他自信地侃侃而谈,不仅仅是因为这篇论文本来就已经刻在他的脑子里,更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今天这场讲座有两个小时,所以知道如何分配这些时间。
肯定会稍微冗长一些,但也不会讲得很细,反正能够听得懂就听,没听懂的也没办法。
因此,才刚开始没多久,杨念真、钱晓红、丁海洋等人就听不懂了,然后才是简香兰、薛晓玲、代义安他们这些哈工大同学。
简香兰他们这些人较真来说,并没有听过王多鱼的课,所以他们也不是听得很懂。
五分钟之后,不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也都开始听不懂了。
紧接着就是苏正淮、邵宗健、杨秀华他们这些数学老师了。
祝汉廷坐在大礼堂中间位置,一开始还能够听得懂,可是越到后面,他就越是听不明白了。
表情逐渐茫然了起来,虽然王多鱼说的每一个字,他都能够听得懂,可是组合在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这一点就跟王多鱼发表出来的论文一样,明明去年十一月份就已经发表出来了,结果他至今都还看不懂。
论文就在自己面前,偏偏看不懂,他跟王多鱼之间的差距,确实非常遥远。
还好现在王多鱼已经不住在303寝室了,不用经常被王多鱼给打击到体无完肤了。
只是,现在看到王多鱼站在讲台上,给大家上课,而他却只能够坐在台下听课,明明他们都是去年刚参加高考的同班同学,可现在的位置却已经天差地别。
此时祝汉廷内心深处还是感慨万千的。
人比人,真的要气死人呐!
李瑞和刘德本他们也是听不太懂王多鱼在讲什么的,因为他们根本不是搞数学研究的人。
所以他们并没有认真听,而是在纸上写写画画。
另一边,吴从炘、刘桃顺他们倒是听得很认真,因为他们也想弄懂这篇论文,只不过,他们也不是完全能够听得懂。
部分内容可以听懂,但更多的高深内容,还是一知半解的。
作为顶级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确实困扰了几代人,不少顶级数学家前仆后继,都没能够证明这道题,足以说明它的难度系数之高。
所以,即便是四维空间的庞加莱猜想证明论文,它的难度系数也是非常高的,想要读懂并且理解这篇论文,当然不是那么容易。
如果是专修拓扑学这个方向的,那么吴从炘他们或许可以完全读懂,但他们在拓扑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深入。
吴从炘他们不是很懂,但是陈景润、冯康、杨乐、王元等青年数学家们却是可以听得懂。
还有吴文俊、华罗庚、苏步青等老一辈数学家们,他们同样也能够听得懂,因为他们时间研究过这篇论文,当然能够听得懂。
虽然得时间有点长,毕竟他们已经上了年纪,精力大不如前,肯定没办法跟年轻人一样,肆意妄为地熬夜通宵。
不管能否听得懂,此时整个大礼堂内,只有王多鱼一个人的声音,其他人都认真地听着,看着他说话。
“他这么自信满满,我们国家的数学,后继有人呐!”
坐在华罗庚身旁的吴文俊,突然靠近前者,小声说道。
两人都是多年的老战友了,关系当然非同寻常。
当年第一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时,数学界就仅有他和华罗庚两人,此外还有钱学森。
那是一九五六年第一次举办,仅仅只有三人获得这个奖,之后就停办了二十多年。
“是啊,谁都没想到他会这么快就写出了这样一篇文章,说实话,我到现在都还很吃惊.”
华罗庚微笑着点头说道。
吴文俊的点评十分中肯,现在中国的数学确实落在年轻人手里,而王多鱼毫无疑问是现在大陆数学界年轻一辈当中的佼佼者。
“嗯,就是不知道三年后的菲尔兹奖会不会给他?”
听到吴文俊突然的感慨,华罗庚顿时哑然失笑,摇摇头,“我们能不能活到三年后,可还不好说呢,操心那么多干嘛?还是先顾好眼前的事情吧”
菲尔兹奖是目前来说,国际数学界最高荣誉奖项了,因为诺贝尔并没有数学奖,也因此,菲尔兹奖其实就是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这已经是全球数学界的共识了!
因此,如果王多鱼能够凭借四维空间的庞加莱猜想证明论文拿到菲尔兹奖的话,那确实是非常牛的事情。
现在我们已经要改革开放了,并且也主动派遣青年学者、留学生前往美国等国家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其实这个时候真的非常迫切需要得到西方的承认。
当然了,我们这样的策略跟当年北极熊帝国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最起码来说,现在的美国还在跟北极熊帝国较劲儿呢,而且现在这个时间点,他们两国之间已经是到了白热化阶段。
不管这些国际背景,反正现在一九七九年二月,我们国内现在是非常迫切地想要在国际上大展拳脚,得到别人的认可,要打出知名度。
所以,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方面,只要是能够提高我们国际地位的事情,都是我们很想做到的事情。
华罗庚、吴文俊他们都是老一辈数学家,当然非常希望王多鱼能够拿到这个菲尔兹奖。
讲台上的王多鱼,并不知道华罗庚他们的殷切希望,他看着下面一排排坐着的人,不少同学已经露出了茫然的眼神,不由十分无语。
他果然还是高估了这群人,能够读懂他这篇论文的,居然还不如一百人。
好吧,这已经非常厉害了。
杨念真这样的数学天才,确实有不少,但没什么用,因为她还没成长起来。
如果给杨念真一定的时间,让她时间多学习拓扑学相关的知识,一两年之后,或许就可以很快理解这篇论文了。
一个多小时之后,王多鱼结束了自己的讲座,接下来是提问时间,他只给了十个名额。
其实现在就已经跟报告会一样的流程了,只不过时间方面有所不同而已。
没办法,整个大礼堂内的观众,大家的实力参差不齐,肯定没办法要求王多鱼严格按照报告会的时间来。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还会有更多人听不懂或者跟不上他的思路。
不过多听几次,下次再听的话,大概就可以跟得上了。
钱晓红等人都纷纷举手,但王多鱼直接无视了,而是看向陈景润,因为后者举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