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陈省身的提议,十二篇论文,丘成桐是邮差,拒绝人民报的采访?
第117章 ,陈省身的提议,十二篇论文,丘成桐是邮差,拒绝人民报的采访?
京西宾馆,某小型会议室内,一群人正在一起开会,陈省身和丘成桐两人并不在这里。
周培源、华罗庚、苏步青、段学复、方礼和等人都在这里,一个个都是大佬人物,李瑞在这里根本插不上话。
尽管李瑞手里握着王多鱼这个王牌,但没用啊。
单出的大王,很容易就被炸了,只有大小王一起,才是真正的王炸,可惜哈工大没有王炸。
但是不管是周培源、段学复他们这些京城代表,亦或者是苏步青等魔都代表,也同样没有王炸。
苏步青是代表复旦的,因为魔都在解放前都有很大的名气,并且还不是首都,那么作为学术报告会的举办地,肯定更加合适。
所以苏步青也要争取。
他们现在需要统一意见,到底是在哪里举办学术报告会?
现在有京城的北大和清华,魔都的复旦和冰城的哈工大,白云城的中大也有人提及,那是陆启铿教授。
陆启铿毕业于中大,并且他本身就是广府禅城人,所以提这样的意见很正常。
奇怪的是,陆启铿提及白云城的中大,很多人都没有很强烈地反对,为什么?
因为陆启铿说的非常有道理,那就是白云城距离港岛非常近,对那些老外来说,在中大参加学术报告会,更加有安全感。
李瑞很无奈,只能够等待众人各自发表他们的意见,哈工大太弱了,根本没有多少话语权。
甚至,如果王多鱼不是他们学校的学生,李瑞都不可能坐在这里。
“好了,不要讨论这么多了,学术报告会就定在京城吧,京城最合适。”周培源眉头紧蹙,忍不住打断道:
“北大在国际上的名声也不算小,来京城更加合适,我们就不要浪费时间了,另外,陈省身教授可不会在京城待太久,我们还需要想办法说服他呢”
周培源说完之后,华罗庚、段学复、吴文俊等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大势所趋,大家只能够接受这样的结果。
一个多小时之后,同样是这间小型会议室,陈省身和丘成桐两人被请了进来。
“周校长,华所长,你们已经商量好了?真的不愿意把本次学术报告会的举办地放在伯克利分校么?”
陈省身没有过多寒暄,很快就进入正题,周培源闻言,当即便笑道:
“是的,陈教授,虽然在京城这边举办学术报告会,可能来的国际友人不会那么多,但没关系,我们已经做好了迎接客人的准备,绝对没有问题的”
听到这里,陈省身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周校长,你们这是操之过急了呀,过去这些年,你们几乎没有跟外界有过交流,现在那么匆忙,你们又能够做多少准备呢?”
“还不如让伯克利分校来举办本次学术报告会呢,最起码我们肯定不会让大家失望.”
尽管陈省身说的是事实,但周培源却也有不得已的理由。
不能因为没有交流过,就不坚持了吧?
华罗庚、吴文俊、段学复等人都在欧美留学过,跟外国人交流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大概率也就是陈景润、陶方起、冯康等青年一辈不太会外语,但他们并不是主力军,王多鱼他们这些大学生、硕士研究生等,才是真正的主力军啊。
影响力如此之大的学术报告会,不管是华罗庚还是周培源,都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够参加,即便听不懂,感受一下也可以啊。
陈省身还想据理力争,但周培源等人提出来的理由,让前者反驳不了。
不管如何,这样的机会,周培源他们都不想错过,也不可能错过。
必须要坚定勇敢地踏出这一步。
即便他提出来,让王多鱼分别在北大和伯克利分校举办一次报告会,也被周培源他们给反驳了。
哪有举办两次的呢?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只怕到时候更加没有多少数学家愿意来京城了,所以肯定不能够这么干。
“好,我知道你们的意思了,原则上,我是答应你们的要求,我也会尽我最大可能地帮助你们,但有多少人愿意来京城,我无法保证。”
沉默许久之后,陈省身终于还是作出了退让。
伯克利分校既然无缘举办这一次的报告会,那就下一次。
事情到这里,总算是结束了。
哈工大,校长办公室,刘德本接到李书记的电话后,得知了这件事,也忍不住拍大腿道:
“哎呀,怎么就被北大给抢走了呢?这是多么好的一次机会啊”
那可是学术报告会啊,来参加报告会的人都是来自全球各国的数学教授、博士等人,这些人的到来,对哈工大来说,那就是一次绝佳的交流机会啊。
可惜了!
胳膊拧不过大腿,哈工大在这种层面上的人脉,确实比不过人家北大。
清华大学也很吊啊,毕竟华罗庚、陈省身这些人都出自清华大学,但依然不如北大,谁让北大校长周培源是中科院副院长呢?
六月份之后,中科院就没有了院长,因为老郭退休了,只有副院长在管事。
好吧,其实老郭是因病去世了,毕竟他已经是八十六岁高龄的老人了。
没了院长,就是副院长在管事。
除了周培源之外,北大毕竟是中国第一高等学府,五十年代教授评级那次,北大就以三十八名一级教授、六十一名二级教授和四十九名三级教授成为全国所有大学教授最多的高等学府。
清华大学总共才四十六名三级及三级以上的教授罢了,连北大的零头都没有,怎么跟北大比?
所以,即便是清华也没辙,暂时干不赢北大。
“对了,陈省身教授还说了,他希望能够见一见王多鱼同学,所以你安排一下,这两天带他过来京城一趟吧。”
顿了顿,李瑞紧接着又在电话里说道:
“记得提醒他一下,陈省身教授非常看好他,甚至可能会提出让他到伯克利分校留学我最担心的是陈省身教授或许想要让王多鱼同学拜入其门下攻读博士学位”
“老刘,你得多注意点,别轻易让人把王多鱼同学给拐跑了.”
刘德本顿时浑身一震,笑容凝固了。
哈工大,计算数学系办公室内,王多鱼正在写论文,努力推算。
前段时间,他把主存储器交给单云博和楚玉恒两人带回京城之后,高速阵列处理机项目便暂时告一段落了。双轴陀螺漂移测试台样机项目同样已经步入最后的一个阶段,按照戴文越的说法,估计十二月中旬左右还需要进行最后一次的验算,那么整个项目就差不多可以完成了。
一旦项目完成,那么他也就可以功成身退了。
因此,王多鱼在回复信件之余,就是编写论文了。
跟之前的四维空间中庞加莱猜想证明论文不同,这一次的论文是关于数学物理的代数问题,他需要先解决一个巨大的挑战。
那就是理解量子可积系统背后的代数机制。
这个挑战非常大,也很容易刷论文,仅仅不到一周时间,王多鱼就‘水’了十二篇论文。
特别是他研究了三维和四维斯克里亚宁代数以及斯克里亚宁代数的同调性质,能够水很多论文。
斯克里亚宁代数其实就是非交换代数,王多鱼主要是对非交换代数的构造和研究,以此来深入剖析霍普夫代数的代数结构。
因为与量子可积系统理论相关的霍普夫代数既不是可交换得,也不是协交换得,这样的霍普夫代数在王多鱼的论文当中被称之为量子群,它们有泊松-李群作为它们的经典极限。
结果证明,半简单李代数(以及更一般的kac–moody代数)的普适包络代数具有正则量子化。
由于涉及到物理相关,王多鱼觉得,他下一步应该要查阅更多物理相关的论文了,或者是找物理学家交流一下。
就在他已经正在写第十三篇论文的时候,刘德本突然走进了办公室。
“刘校长,你怎么有空过来了?快请坐,小苏,快倒水。”
刘桃顺看到来人之后,顿时惊讶地站起来热情地招呼道,同时还不忘让苏正淮赶紧斟茶递水。
“嗯,我来找小王同学。”刘德本笑了笑,此时的王多鱼听到动静,却是挺好奇的:校长这个大忙人怎么会来找自己呢?
一番寒暄客套过后,刘德本这才对王多鱼开门见山地说道:
“王同学,是这样的情况,早些日子”
通过刘德本的口述,王多鱼这才知道京城那边发生了那么多事情,同时也知道为什么他没有收到《数学年刊》的回信了,因为信件在丘成桐身上呢。
等同于丘成桐变成了‘邮差’,帮他送信呢。
王多鱼不时地点头,表情十分淡然,没有多大的感受。
丘成桐也好,陈省身也罢,这辈子的王多鱼已经见过了很多大佬,诸如华罗庚等人,他都已经见过了,所以再次听到以前只能够在电视、书本才能够听说的大人物,此时的内心已经毫无波澜。
但是刘桃顺、苏正淮、杨秀华、邵宗健等人却是瞪大眼睛,屏住了呼吸。
为什么?
虽然他们没有听说过丘成桐,但他们绝对知道陈省身啊。
陈省身可是跟华罗庚同时代的人物,解放前也是西南联大数学教授,在金陵中央研究院数学所担任过代理所长,那可是数学领军人物,因此刘桃顺他们这些计算数学系教授老师们肯定听说过陈省身的大名。
“现在陈省身教授想要见你,李书记已经跟我说过了,所以我准备带你一起前往京城,今天晚上就出发”
听到刘德本的话,王多鱼下意识就要拒绝。
如此上赶着去见人,一点都不妥当。
就因为对方是从美国来的,所以就必须要这么眼巴巴地去见对方吗?
没这个道理呀!
“校长,我现在正在写论文的关键时期,再给我一天时间,我们明天晚上再出发如何?”
顿了顿,王多鱼接着说道:
“而且我答应了林参谋,如果外出的话,还需要通知他,他会派人来护送我”
刘德本闻言,当即便道:
“没关系的,一切以你为主,至于保护你的问题,到时候我会叫上保卫科,肯定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说实话,刘德本也非常矛盾,一方面他是希望王多鱼能够跟陈省身和丘成桐两人进行交流,毕竟他们是来自美国,见多识广。
同时,丘成桐当初还帮忙解决了数学专业期刊的问题,刘德本也是知恩必报的人。
但另一方面,刘德本又不希望王多鱼见到陈省身,因为他害怕陈省身真的把王多鱼给‘勾搭’走了。
所以,就在王多鱼借口推迟一天前往京城之后,刘德本想都没有多想,立马就顺势答应了下来。
此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办公室门口,吴从炘的身影出现了。
他走进来看到刘德本校长居然也在,不由愣了一下,他旁边的韩绝已经抢先开口道:
“校长,刚才京城人民报那边来电话了,说是他们派遣的采访队伍已经准备好了,正在来学校的路上”
韩绝是哈工大校委办公室主任,权责并不大,但也绝对不算小。
人民报那边派遣团队过来采访王多鱼,本来是前些日子就应该跟《香港商报》同行一起过来才对,只不过是有事情耽误了。
最近一段时间,京城可是非常热闹啊。
并不仅仅只是因为陈省身的关系,还有其他事情,所以人民报这边也没有那么多人手,派遣到哈工大这边执行采访任务。
刘德本闻言,拍了一下自己的脑门,懊恼地扭头看向王多鱼道:
“多鱼同学,我刚才都忘记跟你说了,人民报那边派来了记者团队,他们想要采访你.”
等对方说完之后,王多鱼不由皱眉道:
“校长,上次我就已经说过了,我不太喜欢这样的事情,因为这样非常浪费我的时间,我的时间应该是放在科研上面,采访是没有意义的事情,我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对我没有任何的好处,相反还有可能给我带来不好的.”
“所以校长我不想见他们这些人,你让他们回去吧。”
别人恨不得天天见报,但王多鱼并没有这样的想法。
跟只是用笔名出现在杂志报纸上不同,如果接受人民报的采访,不仅他的名字,甚至连同他的照片都会出现在报纸上。
说实话,他很不喜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