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07章 贾诩叹服,李翊之军略,窃谓乐毅 田

      第207章 贾诩叹服,李翊之军略,窃谓乐毅 田穰苴未必过此
    却说张郃、高览引本部兵马,举全军向河南军投降。
    官渡大营前寨守将,刘营以张飞为代表,曹营以曹洪为代表。
    见河北军复来,以为要再次进攻。
    正欲再次过去守御,却见河北军士大烧攻城器械。
    又遣使过来,向盟军投降。
    当收到这个消息时,不论是张飞还是曹洪,都感到有些惊讶。
    河北军就上一秒都还在攻打他们的大寨,怎么下一秒就全军投降了。
    曹洪一时拿不定主意,即问张飞的意见。
    张飞打仗虽颇有谋略,但现在人家不跟你打仗。
    这却让他犯了难。
    “……这,如今先生出营劫乌巢未归。”
    “而张郃、高览人马又足有万人之众,今来投降,未知虚实。”
    “若是诈降,只恐难于应付。”
    张飞的担忧不无道理,袁军人数庞大。
    想要控制住这万人的降军本身就很费劲,一旦袁绍提大军前来,与之里应外合。
    后果不堪设想。
    曹洪便道:
    “李先生去时,曾留贾先生与荀先生在此。”
    “教我等但有踌躇难决处,便问此二人。”
    “今未知河北军虚实,不妨问问这两位先生。”
    张飞即从其言,两人一同找到贾诩、荀攸,将高、张二将投降的事说了。
    贾诩不假思索道:
    “今张郃已烧攻橹,又何疑哉?”
    二将回答,“只恐诈降,与袁绍里应外合。”
    荀攸却摇了摇头,道:
    “不然,李先生在青州时,有恩于张郃、高览。”
    “今二人计不为袁绍所用,怒而来投,君何疑焉?”
    见贾诩、荀攸都这么说了,张飞、曹洪这才不加怀疑。
    张飞又道:
    “虽然如此,也须向俺兄长禀报一声才行。”
    曹洪亦道:
    “某亦须向主公禀明此事。”
    一言毕,二人各自遣使自后方大营处,请来了曹操、刘备。
    曹操、刘备早已得知李翊冒险去劫乌巢的事了。
    刘备初时还担忧李翊的安危,不想让他冒这个险。
    但曹操却认为此险非行不可,因为战争已经到了最困难的时候,不用险招赢不了。
    当然了,曹操之所以这么急,还是因为豫州老家失控。
    只要击败袁军,豫州都不需要他派兵,马上就能够恢复控制。
    因为这帮官员,是最会见风使舵的。
    刘备见此,也不加拦阻,只道:
    “若子玉功成,我军当即刻拔营,与袁军决战。”
    曹操大喜,道:
    “早有此意!愿与君共决!”
    正当时,张郃、高览前来投降的消息也传了过来。
    曹操闻言,忙道:
    “此必是李子玉劫乌巢功成,二将见大势已去,引兵来投!”
    于是,曹操与刘备迅速点齐本营军马,全军拔营。
    至最前线,
    各营诸将也已收到消息,纷纷点齐兵马,过来与二人会合。
    趁着诸将皆已齐聚,曹操、刘备便领着各自麾下的文臣武将,一同出营来见张郃、高览。
    二将万没想到,曹刘二人竟如此重视自己。
    感动之余,连忙倒戈卸甲,拜伏于地。
    曹操笑道:
    “两位将军今肯弃暗投明,正如微子去殷,韩信归还也。”
    由于河南军是打着“义兵”的旗号,以汉室正统自居,故曹操完全有底气说这话。
    刘备亦在侧赞叹道:
    “……不错,若使袁绍肯从二位将军之言,不至有败。”
    “若得胜袁军,吾当上奏天子,为汝二人拜将封侯。”
    张郃、高览闻言大喜,连连顿首。
    “今乌巢已劫,又有两位将军新附,袁绍大势已去。”
    “今正是决战之时,传我令,全军速速拔营。”
    “与袁绍决一雌雄!”
    话甫方落,众营士气顿时高涨。
    每一名士兵的脸色都洋溢着兴奋之色,举戈向天,大声吼叫:
    “必胜!必胜!必胜!!”
    河南军之所以能够爆发如此昂扬的斗志。
    还是因为李翊从中做的保密工作,使得大量士兵不知道军营里已经没粮了。
    反而因为被用了“激励大法”,即,
    ——坚持一个月,便能破袁绍。
    现今乌巢被破,更加坚定了众人的信念。
    每一名河南士兵都相信,此战一定是最后一战,一定能够击败不可一世的袁军!
    官渡大寨,两万余名河南士兵,如潮水一般向北涌去。
    ……
    话分两头,袁绍这边可就惨了。
    直到刚才,袁绍才知道许攸这厮已经叛变了。
    并且正是这小子把李翊引到乌巢来的。
    袁绍知道后大怒,即命身在邺城的审配,将许攸全家老幼,尽数斩首。
    命令方一传下,人报张郃、高览已经投敌了。
    “什么!?”
    当听到这个消息时,袁绍两眼一黑,脚步踉跄,几近昏厥。
    左右急扶之,袁绍知此刻不是晕厥之时,现在形势危急。
    需要他这个主人翁来主持大局。
    “快!传令,速速整军!”
    “今失了乌巢粮,又去了张郃、高览二将。”
    “曹操、刘备必然趁此时前来劫营,我军务必做好防备!”
    袁绍用尽全身的力气,下达了这个命令。
    现在左右人也慌了,也顾不得再内斗,各自回部组织军人。
    与盟军不同的是,袁军将士都知道自家的粮食存在乌巢。
    消息经过一夜的传播,现在大伙儿都知道乌巢粮食没了。
    军中人心不宁,个个惶恐不安。
    而当张郃、高览临阵反水的消息传回后,军营里紧绷的那一根弦终于崩溃。
    也不知是谁在营里喊了一句:
    “军粮尽矣!”
    “曹刘举大军前来,要将我等杀绝!”
    顿时,营中哗然。
    士卒们纷纷出营,丢盔弃甲,四散奔逃。
    也有部分士卒抢夺辎重粮袋,互相殴打,打成一团。
    袁绍闻报,急令亲兵弹压。
    甫一出营,便见着黑压压、密麻麻的河北兵,似无头苍蝇般乱窜。
    袁绍即命各部将,立斩滋事之人。
    然士卒已乱,刀枪相向,颓势止不住了。
    袁绍望着自己的大军,不禁垂泪,慨叹道:
    “袁本初何至于此耶!”
    言讫,口吐鲜血。
    袁营之所以会乱成这样,是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的。
    首先,大家都知道军粮在乌巢,而河南军又是当着他们的面烧的。
    就是想瞒也瞒不住。
    军粮的失去,本就使得人心惶惶。
    而高览、张郃的临阵倒戈,更是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为这两人在河北军中颇有名望。
    同时,两人是带走了一支生力军去投靠盟军的。
    要不然怎么说张郃是标准的职场人呢。
    张郃完全可以带亲信逃走或者降曹刘。
    但他却选择了直接带走袁绍战力最强的先锋部队,全军投靠盟军。
    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都对这种带资进组的人才没有抵抗力。
    张郃选择前者虽然对得起袁绍,但却对不起自己。
    只有带重兵投靠河南,才能被委以重用,得到封赏嘛。
    而关键点就在这里,
    一支数量庞大军队,并不是人人都悍不畏死的。
    军队的里的士兵也要分“三六九等”,有的人战力强,有的人却只是来充人数的。
    所以你经常会看到两军打仗,明明没杀多少人,后面的军队就全溃散了。
    这就是我们说的“比势能”,一旦“势”没了,越庞大的军队就越容易溃散。
    要不然怎么说韩信被誉为兵仙呢。
    他真正厉害的地方不在于战场上的调度,而在于他将兵的“多多益善”。
    这边袁绍血还没吐完,那边已有哨兵传报,曹操、刘备亲领大军过来劫营了!
    袁绍只得仓促应战,盟军奋力向前,袁军抵敌不住,四散奔逃。
    袁绍自知此刻军心已乱,不能再战。
    乃下令全军拔营,且战且退。
    曹操、刘备哪里肯舍?
    曹操命曹洪、夏侯惇、于禁各引一军前去追击。
    刘备命张飞、黄忠、徐晃各引军包抄袁军右翼。
    袁军俱无斗志,四散奔走,大溃乱窜。
    时值李翊正于乌巢整顿人马,见着南方声势大噪,便知大战已经开始。
    急上马来,对诸军士喊道:
    “全军听令,速速上马。”
    “准备击敌!”
    一声令下,赵云、张绣、公孙续各自上马。
    众骑士绰枪提刀,直奔南杀去。
    袁军被盟军一路驱杀,忽闻得北面蹄声如雷,见大队骑兵杀来。
    更是披甲不迭,落荒而逃。
    十余万袁军,在被李翊军与河南军两面夹击之下,硬生生冲散了。
    袁绍单衣幅巾上马,长子袁谭后随。
    身边仅剩得八百骑,直往黎阳而去。
    袁军大溃,尽弃图书、车仗、金帛。
    盟军追赶之余,不少士兵停下抢夺辎重财物,生怕被对家得了去。
    曹操、刘备引军追杀了十数里,血流盈沟。
    直到再捕捉不到大部袁军,又见天色将晚,这才鸣金收兵。
    各自安营,大飨军士。
    官渡之围终解!
    李翊引军回到大营,曹操、刘备各领文武出来迎接。
    “……此役能够大破袁军,子玉功不可没!”
    刘备拍了拍李翊的肩膀,一脸欣慰地说道。
    李翊侧过身子,指了指身后跟随自己拼杀了一夜的将士们,道:
    “若无众军士舍命,纵翊再有胆识、算无遗策,也是徒劳无功。”
    “他们才是此战真正的英雄。”
    众军士无言,皆感动不已。
    那一瞬间,只觉得浑身的伤痛都是值得的。
    随后,曹刘邀李翊一同入营,痛饮庆功酒。
    “李先生用奇兵,破袁绍于乌巢,来来来。”
    “俺提议,大伙儿一起敬先生一杯!”
    张飞捧起酒坛,走至李翊跟前。
    除行军打仗之外,酒局活跃气氛这事儿,他很是擅长。
    更何况,李翊是徐州人。
    当着盟军将士的面儿,太长他们徐州军的脸了。
    而曹营这边,
    以曹洪、夏侯渊、于禁为首的宗族武将、异姓武将都纷纷举起了酒盏,站起了身来。
    经过这将近大半年的时间相处,曹营众人终被李翊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尤其乌巢这一战,众人无不佩服李翊的胆识与魄力。
    若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他们扪心自问,是否敢冒这样的险,又是否能将信念贯彻到底,打到最后。
    那还真得打一个问号。
    就连曹操、刘备两位主人翁也站起了身。
    “不错,此役官渡大胜袁军。”
    “若无子玉的筹谋划策,关键时刻的果决,奇袭乌巢。”
    “我军断不能有此大胜。”
    “来!我等一齐敬李先生一杯!”
    当曹操、刘备都牵头敬酒时,李翊在盟军中的威望瞬间来到了至高点。
    被这么多双眼睛看着,全都是各个部门的高层人物。
    这引起了李翊一些不好的回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李翊也并不想沉浸在众人的溢美之词之中,只举起酒盏,澹澹回道:
    “翊荷蒙重托,敢不效死力?”
    “今日之大胜,非属我一人,乃全军将士之功也。”
    言讫,便将杯盏中的酒水一饮而尽。
    众将士一怔,他们原本想着官渡之战打了这么久,大伙好不容易熬到胜利。
    都等着李翊这位河南总督,发表长篇感言。
    怎么这才总结两军,就草草收尾了?
    不过,李翊都把酒喝了,众人也不好落后。
    纷纷道一声“请”,便将酒水一饮而尽。
    张飞想着,俺们先生于兄长有大功,哪里是一杯酒能够受的?
    正欲开言,再向李翊敬酒。
    李翊忽然调转矛头,谓众人道:
    “此役能够大胜,翊还想向诸位举荐几位功臣。”
    “若无他们,我军断难有此大胜。”
    一听李翊要亲自提名,点名表扬功臣了。
    众人立马正襟危坐,纷纷期待李翊点自己的名字。
    “……诶,你说,大都督会不会提我?”
    “~嘁,你算哪根葱?大都督要提也是提乃公的名字。”
    有将领窃窃私语,无不希望李翊点名表扬的是自己。
    要是当着这么多人被表扬,不说回头被主公升职加薪。
    光是这脸面就得赚足,回家都能跟老乡吹水好几年。
    “此人,正是曹公旧友,吾之至交——”
    “南阳许攸,许子远!”
    李翊在席间,大声说道。
    众人闻言,目光齐齐落在李翊身边的许攸身上。
    “……唔,他便是许攸?”
    “看他的相貌,平平无奇啊。”
    “……哼,听说这厮原是袁绍属下,一个降将,也配骑在俺们头上?”
    “就是就是,俺们在战场上舍生忘死,浴血拼杀,也没见着这人有甚作为。”
    众人窃窃私语,都对许攸指指点点,颇有微词。
    许攸也察觉到了,他知道这是李翊在帮自己造势,好将他引荐给曹刘。
    当下也决定好好表现一下子,乃清了清嗓子,站起身来,对众人拱手道:
    “……惭愧惭愧,南阳许攸,蒙李郯侯错爱。”
    “这才与诸位携手,并力破了乌巢。”
    “可喜,可贺。”
    严格意义上,现在战事还并未结束。
    兼之许攸又是初来乍到,当下也不敢太得意忘形,说话还是比较谨慎的。
    众人见许攸态度还算诚恳,这才不再抱怨。
    “诶呀,子远!”
    “吾便知是你啊!”
    曹操最先站起身来,跑上前抱住许攸。
    “此前闻得军报,说是有人助李郯侯破了乌巢。”
    “吾一猜,便知是你!”
    人逢喜事精神爽,曹操见着老朋友,也是喜出望外。
    抱着许攸,连连拍打他的后背。
    刘备见李翊如此敬重这位许先生,当下也站起身来,向许攸拱手表达感激之意。
    “多谢许先生相助!”
    许攸见曹操、刘备都如此礼遇自己。
    受宠若惊之余,悬着的那颗心也总算放下。
    他本就是河南人,当初跟着老大哥袁绍到河北创业。
    谁能想到,在后半生又再次回到河南来。
    李翊在举荐完许攸之后,见他与曹操、刘备两个人聊得正起兴。
    又开始引荐张绣等部众。
    张绣见曹操在此,心想早晚是要面对的。
    遂主动来到曹操面前,向他作揖道:
    “……曹公。”
    他这人嘴笨,又不太会说话。
    贾诩便在侧帮他说道:
    “君子不念旧恶,曹公有霸王之志。”
    “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
    “岂会念及旧日之恶?”
    曹操闻言,抚须笑道:
    “……哈哈哈,正如文和先生所言。”
    “吾岂是小肚鸡肠之人,今将军于吾穷途时来投。”
    “操感激尚且不及,又怎会怪罪将军?”
    此话一出,曹营诸皆面面相觑。
    尤以曹氏、夏侯氏为首的武将,面色十分难看。
    “……啧。”
    夏侯渊气得咬牙切齿,狞声道:
    “若非此辈,大公子又怎会……?”
    “……嘘,别说了,曹公还在那边呢,小声些。”
    值得一提的是,
    在很多游戏、影视剧中,宛城之战爆发后,许多曹营武将都在惋惜典韦。
    但事实上,只有曹操是“独泣典韦”。
    其他所有人,惋惜的都是曹昂。
    张绣倒未太注意曹营众将对自己的不满,只是见着曹操果然如贾诩所言,没有念旧仇。
    悬着的那颗心才总算放下。
    “绣从前年少无知,日后再不敢与曹公为敌。”
    张绣当即向曹操纳上自己的投名状。
    曹操见此,趁势说道:
    “吾闻将军有一女,年已及笄,尚未婚配。”
    “吾子曹均,亦尚未娶妻。”
    “若是将军有信不曹某之处,不妨你我两家联姻,永结秦晋之好。”
    “将军看是如何?”
    之前,曹操确实轻视张绣和他的部众,没将他放在眼里。
    但经历了宛城之战,曹操才知这位北地枭雄有多能打。
    若能趁此机会,与他联姻。
    不仅能够向世人展示自己的胸怀,更有机会将这批悍骑收入到麾下来。
    简直一箭双雕。
    张绣没想到曹操会突然提出两家联姻的提议,一时间踌躇难决。
    李翊走来,说道:
    “今日乃庆功之宴,曹公就莫料他事了。”
    这时,贾诩也走上前来,拉了拉张绣的衣袂。
    张绣明白了贾诩的意思,便打个哈哈,对曹操说道:
    “儿女婚姻大事,不好马上决断,还须、还须从长计较。”
    “……从长计较,哈哈哈。”
    曹操一怔,旋即亦大声笑道:
    “适才相戏耳,吾岂不知此事须要慎重?”
    “待战事平定之后,再来与将军聊婚姻大事。”
    此事就此翻篇。
    张绣也跟着贾诩回到了席间。
    贾诩对张绣说道:
    “今官渡大胜,不论是曹军将士,亦或刘军将士,皆是志得意满,傲睨得志之时。”
    “吾等身为外州客将,仅凭一战之功,怎好抢夺他人风头?”
    张绣躬身听取明诲,两只手捧着酒盏,又问道:
    “那吾辈该做什么?”
    贾诩摸着颔下的山羊须,淡淡道:
    “在此饮宴,与诸将士喝酒。”
    “混个脸熟。”
    张绣听话照做。
    他作为武人,性格本就喜欢热闹,干坐着喝酒可不是他行事的风格。
    饮至半酣时,忽又想起来一件事。
    再次来到贾诩身前,问道:
    “适才曹公不计前嫌,欲与我结儿女亲家。”
    “此乃好事,先生缘何阻拦?”
    贾诩缓缓睁开眼眸,瞟他一眼:
    “若与曹氏结亲,便彻底与曹氏绑定。”
    “今官渡之战虽胜,然袁氏未灭,曹刘锋芒亦未突显。”
    “天下归谁所有,尚不可尽知。”
    “将军既归附于朝廷,只以朝廷名义,征讨袁氏,安心建功便好。”
    “待袁氏覆灭,曹刘谁强谁弱,自有分晓。”
    张绣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对贾诩的远见佩服不已。
    “先生之言,真令我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愿从君言!”
    是啊,反正曹刘现在还是同盟。
    张绣现在敢站队任何一个人,都必然得罪另一人。
    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趁着两家还是同盟,关系尚未破裂之际。
    不站队任何一人,只管帮两边打仗建功就行了。
    真等到两家决裂之时,天下形势也会变得明显起来。
    到时候再做决断,并不困难。
    酒席之上,推杯至盏。
    李翊不想太过引人注目,所以一直在引荐有功的将士,帮他们介绍给众人。
    很快,便落到了新投降来的张郃、高览身上。
    两人身为降将,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其实不太好意思跟大家敬酒。
    但曹操、刘备还是盛赞二人的功绩。
    不管怎么讲,都是因为张郃、高览率领重兵临阵倒戈。
    这才让袁绍军的士气瞬间跌落谷底,给予了致命一击。
    趁着张郃、高览帮自己吸引“酒力”的空档,李翊趁势来到了贾诩、张绣的席间。
    张绣见李翊来了,起身便想让座。
    “……诶,张将军快坐下!”
    李翊忙按住张绣的肩膀,示意他坐好,又调侃一句:
    “吾非恶人,何须见吾来,便要避席?”
    张绣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但确实感觉大家对李翊的评价很中肯,他待人真的很亲切和善,没有半点架子。
    听说刘将军也是这种风格。
    不知加入他们的阵营,工作环境是不是都这样。
    如果是,那张绣的身心压力确实会小很多。
    李翊取来垫子,跽坐在贾诩身旁。
    “文和先生,之前去的匆忙。”
    “还未来得及和先生好好聊聊,不知先生肯赏光否?”
    贾诩呵呵笑道:
    “能得李郯侯敬酒,乃老夫之幸事也。”
    两人便聊了一些学术上的问题。
    聊着聊着,贾诩便忽然将话题转到这次官渡之战上。
    “……诶呀,想袁绍十数万大军,一夕之间溃败。”
    “李郯侯这把火,不止烧断了河北人的脊梁,更是使得河北之众心惊胆裂。”
    “窃谓郯侯之用兵,管仲、乐毅未必过此。”
    李翊挥了挥手:
    “先生这番话还是免了罢。”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次虽能击败袁绍,下次便未必了。”
    汉末三国,最忌讳的就是顺风浪死。
    此buff无差别攻击所有诸侯主公,李翊可不敢将之染上。
    贾诩饶有兴致地看着李翊,问道:
    “君以为,袁绍因何而败?”
    李翊沉吟片刻,缓缓道:
    “袁绍干大事而惜身,见乌巢十万火急,不敢全力来救。”
    “故有此败。”
    在李翊看来,袁绍此次但凡下定决心。
    全力过来救援乌巢,那他跟那五千名弟兄,是很难全身而退的。
    就算不救乌巢,若是举全力攻官渡,也是完全可以一搏。
    这两个选择的关键点,都在于袁绍需要亲自上阵!
    因为袁绍这时也到了最后关头,只有你亲自上阵,才能表明殊死一搏的决心。
    说白了,李翊能以少攻破乌巢,不就是奔着拼命去的吗?
    玩儿命的时刻,只有自己最靠得住。
    得到的越多,害怕失去的也就越多。
    到了袁绍这个年纪,他已经没有了年轻时候的那股子狠劲儿了。
    “……嗯。”
    贾诩听完李翊的分析,又接着补充道:
    “袁本初已是天命之年,又闻他少有亲临战阵。”
    “恐是身子欠妥,不如以往。”
    “为此,才不能亲自来救乌巢。”
    言外之意,贾诩是在考校李翊。
    如果袁绍不亲自下场,袁军是不是就陷入了死局?
    李翊听出了贾诩的话外意,略作沉思,便道:
    “若袁绍不能亲自临阵,我以为可先遣一队轻骑,救援乌巢。”
    “轻骑马快,可先至来拖延我军攻势。”
    “随后可遣张郃领重兵来救乌巢,四面围堵我军。”
    “乌巢却袁营以北四十里,若能裹以重兵,岂非瓮中捉鳖乎?”
    “诚如是,张郃必当竭力死战,以明其所献之策不谬也。”
    “……至于进攻官渡大营,呵呵,便让郭图去罢。”
    “彼必下严令,使诸将竭力攻战,以明其谋无失也。”
    “届时官渡被破,乌巢难下,我军岂非是死局吗?”
    李翊站在袁绍的视角为贾诩分析了,如果他是袁绍,会怎样做。
    啪啪啪……
    贾诩拍了拍手,对李翊赞叹不已:
    “噫!人皆言李郯侯才智超群,今得一见,果非凡俗之辈也。”
    打仗的最高境界,就是指挥敌人。
    贾诩对李翊由衷地感到佩服。
    “……今日大胜,老夫本不该扫兴。”
    “只是纵老夫不言,想必郯侯已将忧虑此事。”
    贾诩本身性格谨慎,不会说过多的话,做多余的事。
    但跟李翊相处了之后,他明白这人很聪明。
    跟聪明人交往,你就不需要太过畏手畏脚,否则束缚的只有你自己。
    “……哦?不知文和先生说的是什么事?”
    李翊眉毛一扬,佯作不知。
    “……君侯岂忘乎?官渡之围虽解。“
    “然袁绍大军仅溃而未灭,河南守卫之战,岂已终耶?“
    贾诩望着李翊的眼眸,平静地说道。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