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朱元璋与朱标议召见朱应妻儿!
第160章 朱元璋与朱标议召见朱应妻儿!
此府邸。
与皇宫仅相隔几条街道,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不时都可以看到马车经过。
显然都是有身份之人。
在此地,尽显这座都城最为繁华的一面,同时也彰显着此地非凡的地位。朱应获赐的府邸便坐落于此,足见当今皇上与太子对他的重视。
“恭迎夫人归府!”
马车刚在这一个气派的府门前停下,约莫五十名仆从便整齐地跪伏在地,声音响彻整条街道。
林福动作麻利,率先从马车上跳下,而后小心翼翼地从沈玉儿手中接过年幼的朱熈,其动作轻柔,生怕惊扰到自己的小少爷。
“都起来吧。”
沈玉儿也缓缓走下马车,声音温和地对着跪在地上的仆从说道。
“谢夫人!”
众人齐声高呼,却都低垂着头,不敢直视沈玉儿的面容。
身为奴籍,他们深知自己的命运,生死皆在府中老爷与夫人的一念之间。
卑微,恭顺,这就是他们的活路。
“朱夫人,这里便是皇上赐予朱将军的府邸。”
“此番护送任务完成,标下这就回东宫向太子殿下复命。”
金吾卫百户走上前,双手抱拳,看着沈玉儿恭敬说道。
“有劳张百户一路悉心护送,我与夫君铭记于心。”
沈玉儿微笑着致谢,也是透出了几分感激。
“夫人客气了,这是标下的职责所在。”
张百户笑着回道。
随后。
张百户转身,大手一挥,麾下金吾卫迅速整队。
“归东宫。”张百户大声道。
带着百名金吾卫向着东宫方向走去。
“都下来吧!府中护卫依旧按照大宁的规矩值守,不可懈怠。”
林福转身,对着后面马车上陆续下来的仆从高声吩咐道。
“是!”众多仆从恭敬回应,声音回应的整齐。
此次从大宁前往应天,有金吾卫护送,林福便只留下二十个仆从看守大宁府,将其余一百多个仆从全都带到了应天。
他心里清楚,往后多半要在应天长久居住了,大宁城的府邸恐怕很少有机会回去了。
哪怕是战场结束之后,自己少爷应该也会过来的。
皇宫之内,文渊阁!
作为当今皇帝批阅奏折所在,整个殿内都笼罩着一种庄重肃穆之气。
朱元璋身着明黄色龙袍,端坐在主位的龙椅上,哪怕没有开口,都透出了一种不怒自威。
一旁,朱标笔直的站着,目光则是看着殿内。
而大殿中心。
一个十七八岁的男子身着华丽的皇子袍服,袍服上绣着精致的蛟龙图案,正恭敬地跪在地上,向朱元璋和朱标行礼:“儿臣拜见父皇,拜见大哥。”
“起来吧。”朱元璋微微抬手,声音低沉而威严,在大殿内回荡。
“谢父皇。”
这个皇子缓缓站起身来,双手不自觉的攥紧,脸上带着一丝紧张,眼中则是透出了难言的敬畏,小心翼翼地看着朱元璋。
在这位父皇面前,他从心底里充满了畏惧。
“十七弟无需拘谨。”
“今日父皇传你前来,是想听听你的想法。”
朱标微微一笑,脸上带着长兄的关怀与仁厚,语气温和地说道。
十七弟!
没错,他正是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朱权,未来的宁王。
“不知父皇有何吩咐,儿臣定当全力以赴,万死不辞。”
朱权恭敬地说道,身体微微前倾,表现的极为恭顺,不敢有任何不敬。
“咱想问你,是现在就去大宁就藩,还是等北伐之后再去?”
朱元璋目光紧紧盯着朱权,语气平静,让人难以捉摸他的想法。
从他的态度中,能明显感受到朱标与其他子嗣在他心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分量。
什么是朱重八的亲生儿子,什么是朱元璋的血脉传承子嗣。
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的!
闻言。
朱权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犹豫,带着紧张,忐忑的问道:“敢问父皇,现在去和北伐之后去,有什么不同吗?”
朱元璋眉头微微一皱,脸上流露出一丝不悦。
一旁的朱标见状,立刻笑着上前一步,温和的解释道:“十七弟,如今我大明正处于北伐北元的关键时期,大宁府地处大明边境,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未来会与北疆异族频繁交锋,甚至可能爆发大规模战争。”
“因此,父皇有意让你去北疆军中观摩,亲身感受战场,或许能有所收获,增长见识。”
听到这番话,朱权恍然大悟,眼睛微微一亮,连忙说道:“如此,儿臣明白了。”
“儿臣愿意先行前往北疆战场,历练观摩一番。”
“只不过……只不过……”
朱权有些犹豫,眼神中透露出担忧,说话吞吞吐吐,忐忑的看着朱元璋。
“有话就直说,别磨磨叽叽的!”
“咱的儿子可不能这么畏畏缩缩。”
朱元璋眉头紧皱,声音提高了几分,没好气的训斥道。
“父皇曾定下旨意,藩王就藩后,不得私下相见。”
“据儿臣所知,此番四哥在北伐中担任将领,所以……儿臣担心贸然前去,会违反父皇所定。”
朱权忐忑不安地回答,声音越来越小,身体也微微颤抖。
朱元璋哪怕只是一点动怒,他就害怕到了极点,这是发自心底深处的畏惧。
“咱让你去北疆,不是让你直接就藩。”
“在没就藩之前,你还算不上真正的藩王。”
“再者,这次是咱让你去的,咱和你大哥都没意见,难道还有人敢弹劾你不成?”
朱元璋没好气地数落着朱权,眼中还带着一种恨铁不成钢。
除了自己的标儿,其他的怎么都这么畏畏缩缩?
如果其他人看到了,只怕也会吃味。
“如此,儿臣明白了。”
朱权躬身行礼,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
面对父皇,他始终难以放松,甚至心底有着深深的阴影。
“十七弟,孤给你一天时间准备。”
“你去宫中与你母妃好好告别,明日就启程。”
朱标微笑着说道,眼中满是关切。
相比于朱元璋对儿子们的严厉,朱标则是尽显长兄的温和仁厚。
“臣弟谢大哥。”朱权恭敬的向朱标行礼,随后又看向朱元璋,小心翼翼地问道:“父皇,儿臣可以去见母妃了吗?”
“去吧。”朱元璋一挥手,示意朱权退下,也懒得多说什么了。
“谢父皇。”朱权脸上露出欣喜的神色,行礼后快步离开了文渊阁。
虽说贵为皇子,但他在十二岁就已经出宫了,没有旨意,根本没有机会入宫看望母亲。
“你觉得老十七能承担起北疆大宁的重任吗?”
“相比于北平府!大宁府和辽东府才是未来北疆的战略要地。”
“咱以后可是打算让他节制一个卫所的兵力。”
看着朱权离去的背影,朱元璋陷入沉思,脸上带着几分担忧,手指不自觉的敲击着龙椅扶手,带着沉思之色。
“爹,老十七如今还年轻,需要好好磨砺。”
“而且大宁有朱应在,您的想法是让老十七节制大宁兵权,至于辽东兵权,还需要一位都指挥使来掌管。”
“北疆的布局,您不是早就定好了吗?”
朱标笑着说道,话语中别有深意。
这意味着,未来北疆的大宁府和辽东府将设立一个都卫所,而朱应很可能就是都指挥使的人选。
“朱应,确实出色,但他还太过年轻,需要更多的历练。”
“至少,咱得见他一面,不然心里不踏实。”
朱元璋沉声道,语气里透出了谨慎与思考。
“爹说得对。”
“不过,我大明正需要年轻有能力的战将统兵。”
“虽然儿臣未曾见过朱应,但对他的能力深信不疑。”
“未来即便他真的晋升为都指挥使,儿臣相信他也能胜任。”
朱标笑着回应,语气中充满了对朱应的认可和看重。
“你啊,这么多年,咱还是第一次见你对一个臣子如此上心。”
朱元璋无奈地摇了摇头,老脸上也露出淡淡的笑意,他深知儿子一旦认定的事情,就很难改变。
“难道爹您对朱应不上心吗?”朱标笑着反问,眼中带着一丝狡黠。
“怎么不上心?”
“这朱应,着实让咱大吃一惊。”
“北元耗费无数财力物力修筑了十座边城,这些边城相互拱卫,驰援,还部署了重兵。”
“按常理,我大明即便出动三十万大军,也需要半年时间才能攻破,毕竟元军兵力雄厚。”
“但朱应勇猛无畏,所到之处,无城可挡,硬是将战局提前了数月,不到三个月就下了北元的十座坚城,这般勇猛,前所未见!”
朱元璋感慨万分,老脸上也浮现出赞赏的神色,尽管北疆战事远在万里之外,但战报不断呈送到他面前。
让他很快就知道了战况战果。
几乎每过一段时间就有为朱应请功的军报。
有李景隆的。
也有作为大将军的郭英的。
“我大明向来擅长攻城掠地,北元想用坚城阻挡我大明兵锋,简直是痴心妄想。”
“只不过……”
朱标神色凝重,脸上浮现出一丝忧虑,眉头微皱:“此番北疆送来战报,北元已经调集了十万铁骑,这是元帝的底牌,他们似乎准备以骑兵正面迎战我大明军队。”
“草原广袤,正是骑兵的主场,有这十万铁骑的存在,我军这一战可不好打。”
听到这话。
朱元璋神情也变得严肃,点了点头,陷入了沉思。这些战报他自然都看过,心中也清楚这一战的艰难。
哪怕是他,如若在战场上,似乎也没有应对之法。
毕竟广袤大地,骑兵就是主场。
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而大明的骑兵数量,远远不足。
而且在战力上也是不如。
毕竟北元的骑兵是从小就长在马背上的。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郭英、蓝玉,还有你侄儿都是将才,更何况还有善战的朱应。”
“咱相信他们能想出应对之策的。”
朱元璋沉声说道。
身处应天,尽管为北元铁骑忧心忡忡,但他也只能密切关注战场形势的变化。
不乱指挥,不乱干预。
保证充足的粮草供给,这就是他能做的。
就在这时。
“殿下,东宫传来消息,朱应妻儿已经顺利抵达应天,并且住进了皇上赐予的府邸。”
殿外。
金吾卫统领罗扬恭敬的禀告道,声音清楚传入了殿内。
“孤知道了。”朱标应了一声,沉声回道。
“臣告退。”罗扬禀告之后,行了一礼后,没有多言,转身退下。
“朱应妻儿到了,儿臣得找个机会见见他们。”
朱标笑着说道,眼中也是带着一种期待之色。
“怎么?不让咱召见?”
朱元璋调侃道,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眼中也透着对朱标的慈爱。
“此番他们是奉了儿臣的旨意来到应天的,理应儿臣先召见。”
“至于之后父皇是否传召,就看您的意思了。”朱标笑着回应。
普天之下,敢这样跟朱元璋说话的,恐怕也只有朱标了。
“行吧!”
“等北伐结束,朱应回到应天,咱再一起传召。”
“朱应妻儿既然来了,你要好好对待,千万别让他们受委屈。”
“当初朱应在军中崭露头角,淮西那帮人就多有不满。”
“在大宁时,他们没什么机会刁难,可到了应天,这帮人嚣张跋扈,千万别让他们伤害到朱应妻儿。”
“要是真出了这事,咱可不会轻饶。”朱元璋语气严厉,眼中透露出警告,甚至是杀机。
淮西。
如若不是朱标护着,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朱元璋的狠厉,满朝皆知。
“请爹放心,儿臣会妥善处理。”
“朱应为国立下无数战功,儿臣怎会亏待他的妻儿。”朱标郑重保证道,神色坚定。
皇宫,后宫!
淑芳殿。
宫殿内装饰典雅,透着一股宁静祥和,这里是朱元璋嫔妃之一杨妃的居所。
“十七皇子到!”
殿外,宫女清脆的通报声响起。
朱权脸上带着激动的神情,脚步急促,快步走进殿内。
看到母亲的那一刻,他眼睛一亮,急忙上前,恭敬行礼:“儿子拜见母妃。”
“还没到例行入宫的日子,你怎么今天来了?”
杨妃看到儿子突然入宫,既诧异又有些惊慌,眼神中还透出担忧,连忙问道:“你该不会是没通报就擅自进宫了吧?”
“母妃,儿子是得到父皇准许才进宫的。”朱权笑着解释,脸上洋溢着喜悦,根本掩饰不了。
“你父皇召你?”杨妃表情微变,陷入沉思,带着几分担心:“难道出什么事了?”
看得出来,杨妃在宫中一直小心翼翼,行事谨慎。
如今皇宫中没有皇后,但朱元璋的众多嫔妃都不敢争宠,她们心里对朱元璋充满了畏惧。
而且,皇后之位更是无人敢觊觎,那是宫中的禁忌。
曾经有个嫔妃,自以为受宠,竟提出想封后,结果被朱元璋直接打入冷宫。
有了前车之鉴!
别说是皇后之位了。
就算是后宫争宠,她们更是连想都不敢想。
所以朱元璋的后宫也是一片祥和,根本没有什么争斗。
“母妃,父皇已经下旨,明日儿子就要北上前往大宁了。”
朱权难掩心中的激动,十分兴奋地说道。
对于朱元璋的众多皇子而言,虽然在都城能享受荣华富贵,但也要接受严苛的教育,还要时刻面对严厉的父皇。
许多皇子在朱元璋面前稍有差池,就会犯下大错。
因此,大多数皇子都盼着能早日成年,就藩离开,这样就能在自己的封地逍遥自在了。
“真的?”杨妃脸上也露出激动的神色,眼睛微微睁大:“就藩可是好事。”
“你在应天,娘整日提心吊胆,要是你就藩了,往后就能轻松自在不少。”
“是真的。”朱权肯定地点点头,接着说道:“不过,此番北上不是直接去大宁,而是先去北伐军中。”
“父皇有意让我去军中观摩学习,等北伐成功后,再去大宁就藩。”
“什么?去北伐战场?这太危险了!”
杨妃脸色骤变,原本兴奋的神情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担忧。
“母妃,这是父皇的旨意,而且儿子也愿意去。”
“这是难得的机会,如果能学到一些东西,日后在大宁就藩,也能建功立业,向父皇交差。”
朱权认真地说道,眼中尽是坚定之色,展现出他的决心。
看着儿子坚定的模样,杨妃点了点头,语重心长地说:“权儿,你也长大了,身为皇族男儿,藩王,一定要为朝廷、为你父皇和大哥恪尽职守,守卫边境。”
“说起来,唉……”
杨妃叹了口气,眼神中流露出一丝伤感:“要是当初的皇长孙还在,现在比你还大一点,你们小时候关系那么好。”
“要是他还在,娘就不用为你的未来操心了。”
“可如今,一切都得靠你自己。”
“你去大宁就藩后,一定要好好表现,为国立功,让你大哥满意。”
杨妃耐心地叮嘱着,虽然她只是个妇道人家,懂得不算多,但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儿子深深的关爱,眼中也充满了不舍与牵挂。
“请母妃放心,儿子明白。”
“大哥宅心仁厚,对我们都很好,儿子一定不会让他失望!”
朱权重重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决心。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