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511章 重构量子论破晓时分!量子论中唯二

      第511章 重构量子论破晓时分!量子论中唯二可观测的量!震惊众人!
    1922年6月初,李奇维从德国慕尼黑进入奥地利。
    他与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进行了交流,双方讨论了由战争带来的心理问题。
    李奇维高度评价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他是一个思想领域的开拓者,试图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思考人性。”
    弗洛伊德则公开表示:
    “虽然我的一生都在研究人的精神,但是对于布鲁斯教授,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他的精神领域,就如宇宙一般浩瀚无垠,却不像宇宙那样冰冷枯寂,而是充满光和热。”
    “见到他的第一眼,我就知道,这个世界上,绝对存在科学无法解释的事情。”
    “当然,布鲁斯教授反驳了我的观点。”
    接着,李奇维离开奥地利,途径匈牙利,受到了匈牙利科学界的热情款待。
    他在布达佩斯大学演讲时,一位数学系的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布鲁斯教授,您好,我叫冯·诺依曼。”
    “您认为物理学中的各种理论,是发现还是发明?”
    李奇维闻言,略有深意地看了冯·诺依曼一眼,回答道:
    “我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
    “对于人类而言,物理理论是发明。”
    “对于宇宙而言,物理理论是发现。”
    “因为物理是人类观察宇宙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比如麦克斯韦方程组。”
    “在此之前,我们没有任何手段,把电磁光统一起来,研究它们的共性。”
    “所以,这就是一种发明。”
    “但是哪怕没有麦克斯韦方程组,宇宙中的电磁波依然会按照这种规律存在,它们的行为是固定的。”
    “麦克斯韦方程组只是恰好描述了这种现象。”
    “所以,从宇宙的角度看,它就是一种发现。”
    李奇维的回答赢得了一片掌声。
    最后,他忽然又笑着补充道:
    “刚刚提问的冯·诺依曼很不错。”
    冯·诺依曼听后,瞬间羞红了脸。
    被布鲁斯教授夸赞,既是荣誉也是压力。
    这时,下面有同学起哄道:
    “布鲁斯教授,冯·诺依曼是我们匈牙利著名的小数学家。”
    会场内响起笑声。
    6月中旬,李奇维在访问捷克斯洛伐克之后,来到了波兰。
    他的到来,让整个波兰科学界陷入狂欢。
    这里是伟大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故乡,同时也是居里夫人的祖国。
    李奇维在哥白尼的故居,瞻仰了这位伟大先知的气息。
    对方用生命捍卫了科学的神圣性。
    李奇维受邀,在哥白尼的母校雅盖隆大学,发表了一场关于天文学的演讲。
    他在最后说道:
    “从日心说到宇宙岛理论,再到宇宙膨胀,人类对于星空的认知一直在深入。”
    “人类的心灵也随之扩展,无限广阔。”
    “如果真有一种科学能够使人心灵高贵,脱离时间的污秽,这种科学一定是天文学。”
    6月末,李奇维跨越波罗的海,从波兰进入丹麦。
    他在玻尔的邀请下,来到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讲学。
    今年已经37岁的玻尔,成为了一个稳重帅气的大叔。
    但是在李奇维面前,他依然保持着学生时代的好学天性。
    “教授,您在罗马天文学大会上发表的理论真是太精彩了。”
    “我从来没有想过,量子论竟然还可以应用在恒星的演化上。”
    玻尔作为量子论的奠基者,经常去往各国举办讲座,宣扬自己的理论。
    但是他讲的量子论,基本都是只和物理相关,偶尔也会涉及到化学。
    然而,布鲁斯教授却首次把量子论应用在天文学领域。
    而且取得了巨大成功。
    这极大地拓展了量子论的应用范围,同时也变相证明了量子论的可靠性。
    这让玻尔觉得无比开心。
    根据《自然》最新发布的物理学十大研究领域排名,量子论高居第一名!
    现在最火热的理论就是量子论。
    它的内涵实在太丰富了。
    甚至生物学家们也开始用量子论的知识,研究生物的特性了。
    量子概念仅仅出现二十多年,就已经深入到科学领域的方方面面了。
    玻尔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想知道量子论的未来到底是什么。
    于是,他继续好奇地问道:
    “教授,您的量子论重构研究有进展吗?”
    李奇维闻言,微微一笑。
    “应该快了。”
    “很快你就会发现,其实量子论才刚刚开始!”
    哗!
    玻尔闻言大惊!
    虽然他知道现在的量子论还存在一些缺陷。
    甚至他也不止一次听到布鲁斯教授想要重构理论。
    但是要说量子论才刚刚开始,会不会有点太夸张了。
    饶是以玻尔的定力,也忍不住激动了。
    他憧憬道:
    “那会是什么样的理论啊?”
    7月,李奇维结束旅程,从丹麦返回英国。
    接下来,他将完成在欧洲的最后一件大事。
    ——
    1922年8月1日,量子研究所。
    泡利今天非常开心,因为他最爱的师弟,海森堡也来所里工作了。
    就在前几天,海森堡顺利通过了面试,正式成为量子研究所的博士后。
    博士后这个概念在几十年前就出现了。
    它不是博士之上的学位和学历,而属于一种工作经历,是专门为那些刚毕业的博士准备的。
    博士后可以独立自主从事研究工作,属于研究人员,而不是学生。
    海森堡虽然被誉为天才,但是他毕竟不像泡利那样,在博士期间就做出了震惊学界的成果。
    所以,他需要博士后这个过渡期。
    不过,海森堡本人对此不怎么在意,能在量子研究所内工作,已经是他最大的幸福了。
    海森堡的到来,让泡利找到了家的感觉。
    因为所里的其他人都被他得罪完了。
    这个世界上,只有海森堡永远不会嫌弃他。
    所以,泡利要为老弟打抱不平。
    “海森堡,听说你博士答辩被维恩教授为难了?”
    “那个老顽固,看我回去怎么找他算账。”
    海森堡听后,心里暖暖的,他笑着说道:
    “师兄,维恩教授是对的,他点醒了我。”
    “我确实应该要注重积累知识的广度。”
    “布鲁斯教授就是因为博采众长,才能把天文学、原子学、量子论、相对论融会贯通。”
    “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泡利摆摆手,狂妄道:
    “布鲁斯教授当然是对的。”
    “但是你别听维恩教授瞎忽悠。”
    “老古董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他懂什么现代物理学。”
    “布鲁斯教授从来没有做过实验,不照样镇压一切。”
    “等你哪天在量子论领域做出成果,分分钟超越维恩教授。”
    海森堡只能苦笑,他可不敢像泡利那样,如此犀利锐评一位物理诺奖大佬。
    但是他知道,泡利并不是不尊重人,而是只关心对方的学术成就和思想。
    不过,对方的最后一句话,海森堡在心里没有反驳。
    他一直憋着一股气!
    这时,泡利一把搂住海森堡,笑着说道:
    “走,我给你正式介绍一下所里的人员。”
    “虽然你之前来过,但是那次只是走马观。”
    接下来,海森堡总算明白泡利师兄为何那么想他了。
    “薛大爷这个人怎么说呢?”
    “他了解的领域挺多的。”
    “什么放射学、原子学、量子论、相对论等等,讲起来都头头是道。”
    “但是吧,他的研究成果都是那种不痛不痒的。”
    “所以到现在,他在物理学界都没什么名气。”
    “因为缺少能盖棺定论的成果。”
    “所以我才说维恩教授是错的,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一个牛逼的物理学家一定是有特长的。”
    “不过,嘿嘿,薛大爷他也有自己的特长。”
    海森堡不明所以,师兄为啥笑的那么猥琐。
    他纯情的像个新兵蛋子。
    “娜姐你知道的,居里夫人的女儿。”
    “但是她的脾气太刚了,一点也不像居里夫人那么温柔细腻。”
    “而且她可是实验狂,所里属她最勤奋。”
    “.”
    海森堡一边走一边听,双腿打怵。
    “师兄你敢说,我可不敢听啊。”
    很快,二人就来到了会议室内。
    今天是量子研究所每月一次的讨论会。
    所里全部人员都会参加,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
    这种讨论会不是组会,它更注重灵感、创新想法方面的交流碰撞。
    海森堡非常兴奋,因为今天布鲁斯教授会亲自分享。
    这可是难得的好机会。
    二楼的会议室内,坐了将近二十人。
    包括薛定谔、伊蕾娜、泡利、海森堡等。
    他们都是量子研究所内的研究人员。
    会议没有什么规则,大家甚至可以一边抽烟,或者吃东西,一边听讲。
    因为李奇维认为,人只有在这种放松的环境下,才能迸发出各种各样的灵感。
    大家围坐一圈,全都看向同一个方向。
    李奇维用目光一一扫过众人,笑着说道:
    “首先,我正式向诸位介绍一位新同事。”
    “他就是毕业于慕尼黑大学的海森堡博士。”
    啪!
    众人纷纷鼓掌。
    他们都听说过海森堡的大名,并不陌生。
    海森堡连忙站了起来,腼腆地朝着大家打招呼。
    “大家好,我是海森堡,请多多关照。”
    介绍完毕,今天的讨论会正式开始。
    李奇维首先发言,他笑着说道:
    “前段时间,我去罗马参加国际天文学大会,接着游历欧洲诸国。”
    “这趟旅程让我收获颇丰。”
    “我建议你们若是找不到灵感,也可以考虑出去玩一玩。”
    “若是在旅途期间能发表创新成果的,费用所里全包。”
    哗!
    众人闻言皆是喜笑颜开。
    布鲁斯教授也太好了吧!
    李奇维又继续说道:
    “我因感冒在瑞士达沃斯休养时,突然对量子论的重构有了全新的想法。”
    “我今天把我的思考分享给你们。”
    “希望在座的各位,将来有谁可以完成我的愿望。”
    哗!
    所有人皆是一惊!
    “布鲁斯教授竟然又有突破了?”
    “这也太吓人了!”
    “他老人家才刚刚震惊天文学界啊。”
    这种成果不要钱似的往外冒,让众人既羡慕又膜拜。
    海森堡闻言,瞪大了双眼,呼吸急促。
    他来对了地方!
    只有在这里,他才能走在物理学的最前沿。
    索末菲教授对他虽然很好,但是给不了他最想要的。
    在众人的震惊中,李奇维缓缓说道:
    “此前,我一直坚信,量子论急需一个更基本的基础理论。”
    “因为量子论和相对论不同。”
    “前者是高度依附于原子这种物质存在的。”
    “所以,对于它的任何物理图景描述,我们都要小心翼翼,避免盲人摸象或者画蛇添足。”
    “我之前在德国演讲时,曾经说过:原子内部到底有没有轨道,我们是不清楚的。”
    “因此,我认为应该抛弃那些不可测量或者想象出来的物理量。”
    “哪些是不可测量的呢?”
    “比如电子的轨道和能级,这些都是不自然的假设。”
    “那么,在量子论中,到底哪些量是可观测的物理量呢?”
    忽然,李奇维轻轻伸出两根手指。
    “我仔细梳理了量子论的全部内容,找到了两个。”
    “第一个,是原子发射光谱的频率。”
    “它表示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所辐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
    “它代表了轨道之间能级的差值。”
    “有了它,其实我们就不需要再单独给能级赋值了。”
    “如此一来,就可以去掉能级这个假设。”
    “第二个,则是原子发射光谱的强度。”
    “根据它,我们就可以算出电子从a轨道跃迁到b轨道的概率。”
    “在第二届量子论会议上,我提出电子的跃迁是概率性的说法。”
    “这并非是我信口开河,而是它和光谱的强度息息相关。”
    “我认为,这两个物理量才是整个量子论的核心。”
    “因为它们可以精确地被测量出来。”
    “从这两个可观测的量入手,建立一个更基础的理论,并给出数学描述。”
    “通过数学推导,能够很自然地得出电子的所有性质,比如四大量子数。”
    “那么,量子论就不再需要任何假设了!”
    轰!
    众人骇然!
    海森堡激动万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