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55章 赛是大道,德是小道!华夏之未来在

      第455章 赛是大道,德是小道!华夏之未来在赛不在德!振聋发聩!
    1920年7月15日。
    量子研究所内来了两位客人。
    当王正阳将林徽因父女带进办公室的时候,李奇维正在撰写论文。
    当看到来人后,还不待他站起来,林长民连忙上前,爽朗地笑道:
    “李教授,林某不请自来,多有叨扰,还望海涵。”
    今年44岁的林长民,看起来就是一位帅气的中年大叔。
    真实历史上,林长民可谓是风云人物。
    他积极参与国内的各种运动,其家族也投入到时代浪潮之中。
    他本人曾历任民国政府的重要职务。
    可以说是位高权重,深得上司的信任。
    但是目前的情况非常复杂,云谲波诡。
    这让一心想做点事情的林长民,有点意兴阑珊。
    所以干脆辞职,带着女儿出来散散心。
    本来以他的身份,没必要对李奇维如此恭敬做低。
    但是对于林长民这样的进步学者型官员而言,李奇维有两个身份,让他崇拜。
    第一,是他当世第一科学家的身份。
    凭借这个身份,李奇维能够和各国的首相、国王谈笑风生。
    这一点,林长民是远远不够格的。
    第二,则是李奇维的帝师身份。
    虽然他是前清皇帝的老师,但是华夏讲究尊师重道,所以在地位上,李奇维就是无敌的。
    至少现在国内,找不到身份比他更高的人了。
    有这两大身份的加持,林长民在李奇维面前,自然就表现的非常谦卑了。
    李奇维笑道:
    “林兄不必如此客气。”
    “你我同为华夏人,如今又在海外相逢。”
    “实乃人生一大快事啊!”
    “请坐。”
    林长民一边落座,一边打量着眼前这个享誉世界的李教授。
    第一印象,就是帅。
    翩翩君子、玉树临风等词语,都可以完美贴切地用在对方身上。
    林长民早年留学樱国的早稻田大学,学习的是政治和法律专业。
    回国后,就步入政界,见识了无数所谓的精英和大人物。
    就连他自己,也是别人眼中的大佬。
    但是,所有人给他的感觉,都比不上眼前的李教授。
    浩瀚、深邃、神秘、伟大。
    对方身上似乎有一种超脱这个世界的特质。
    那是如神灵俯瞰人世间的淡然。
    在这个男人面前,林长民忽然有种自惭形秽的感觉。
    他引以为傲的各种知识经验,在此都不值一提了。
    哪怕论做官经验,眼前这位也是曾经的学部侍郎。
    估计也是因为受不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李教授才会选择退出吧。
    林长民这样想着。
    而他的女儿林徽因,一双晶莹剔透的眼睛,也在好奇地打量着李奇维。
    青春懵懂的少女,正是对一切美好事物向往的时候。
    李奇维那几句充满诗意的短句,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不过,在这种场合,她恪守大家闺秀的规矩,没有立刻说话。
    林长民笑道:
    “之前在来英国的船上,偶遇李夫人。”
    “交谈之中,得知夫人竟是李教授你的妻子后,我高兴之至。”
    “林某早就想拜访了,只是苦于俗务缠身,一直没有机会。”
    “今日一见,真是不虚此行啊。”
    果然是混过官场的,开口说话就让人极为舒服。
    李奇维道:“林兄的大名,我也是如雷贯耳。”
    “可谓华夏改革之先锋也。”
    林长民闻言,顿时喜笑颜开。
    若是其他人吹捧他,他一点都不会放在心上。
    但李教授就不同了。
    以对方的身份地位,根本没有必要客套。
    他说欣赏那就真的是认可这个人的所作所为。
    林长民如何能不得意。
    “李教授谬赞了。”
    “对了,这是小女徽因。”
    “今天非常吵着跟过来,说特别想见传说中的李教授。”
    “希望您不要责怪。”
    李奇维朝着林徽因看去。
    对方的长相虽然在后世看来不是最顶级,但是配上她的才气,别有一种特殊的气质。
    难怪会有民国第一才女的名头。
    不过,他的心中倒是毫无波澜。
    不谈他和林徽因年龄的差别。
    李奇维如今的层次,早已超越了普通人之间的爱恨情仇。
    而是上升到国家、人类、世界、宇宙、真理这些宏观层次。
    这些真实历史上,所谓的民国风流人物,在他看来,已经不过尔尔了。
    只是还有个新奇感而已。
    李奇维他本人,才是这个时代最风流的人物,是无数人仰望的对象。
    所以,他笑道:
    “我夫人很喜欢徽因。”
    “林兄,你有个好女儿啊。”
    林徽因听后甜甜一笑。
    她鼓起勇气问了一句:
    “李教授,您最近还有写诗吗?”
    李奇维闻言,说道:
    “好久不写了。”
    “最近科研工作比较多。”
    林徽因“哦”了一声,略微有点失望地嘟嘟嘴。
    林长民宠溺地看了女儿一眼,佯装责怪道:
    “徽因,李教授的时间何其宝贵。”
    “怎么可能像你们这些小女生一样,整天就捣鼓那些情啊爱啊的诗。”
    李奇维则是回道:
    “无妨。”
    “诗歌不仅仅是抒发个人感情。”
    “也有家国情怀的悲壮。”
    “我是很喜欢的。”
    这时,林长民忽然说道:
    “徽因,你先出去转转,我和李教授有点话说。”
    林徽因乖巧地离开,由门外的王正阳领着参观研究所。
    房间内只剩下李奇维和林长民两人。
    一声长长的叹息响起。
    林长民既疲惫又愤慨地问道:
    “李教授,可曾听闻国内最近的大事。”
    李奇维道:
    “当然,弱国无外交。”
    林长民苦笑道:
    “是啊,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弱。”
    “你弱便没有话语权,便没有人尊重你,尽管你明明是胜利者。”
    “恐怕国内现在只有教育和科学领域,才能让外国人高看一眼了。”
    “而这些,都是李教授你的功劳。”
    李奇维静静听着没有说话。
    他看出来林长民胸中似乎压抑着很多情绪。
    “刚刚李教授你谈到家国情怀。”
    “让林某深有感触。”
    “我华夏自开眼见世界以来,不断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其中有两样东西,对我们的影响最深。”
    “一曰德先生(democracy),另曰赛先生(science)。”
    “在赛先生一道,教授你可谓做到了极致。”
    “但是林某不解的是,以教授你的才华,为何不愿意走德先生一道呢?”
    面对这个问题,李奇维轻轻一笑,反问道:
    “林兄,你认为诸如英国、美国等强国,它们为何国力强大。”
    “是德先生更重要还是赛先生更重要。”
    林长民表情严肃,他知道现在是理念之争了。
    “林某不才,认为先有德才有赛。”
    李奇维说道:
    “我认为,对现阶段的华夏而言,赛才更重要。”
    林长民连忙道:
    “可是德为道赛为术,教授你为何舍本而逐末呢?”
    李奇维霸气侧漏,振聋发聩地说道:
    “错!”
    “德为道,赛亦为道。”
    “你们认为它是术,是因为你们只能了解到它术的层面。”
    “而在我看来,德只是人类的道,赛乃是整个宇宙的道。”
    “我追寻大道之路,又怎么会比不上小道呢?”
    “我有绝对的自信,华夏早晚会因为赛而崛起。”
    “而我李奇维,愿做那执旗之人!”
    轰!
    林长民顿时感觉有惊雷在耳边炸响。
    李奇维那霸天绝地的宣言,让他心中极度震撼。
    大道与小道的言论,更是刷新了他的三观。
    林长民作为国内真正的高层精英,他当然知道科学为何物。
    但历史和个人的局限,让他永远无法体会,科学尽头的魅力。
    他对核聚变论文也略有耳闻,不过却很难理解其深刻的意义。
    没办法,这个时代不要说他,哪怕是更顶尖的人才,也无法预料到未来的世界会多么疯狂。
    但是今天,李奇维的气场让他动摇了。
    如此振聋发聩、惊天动地的言论,是他闻所未闻的。
    林长民骇然了!
    这一刻,他才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霸气,什么叫信念。
    他忽然有点羞愧。
    自己只是遇到了挫折,就想着来欧洲逃避。
    并没有一贯地践行自己的理想。
    而眼前的李教授,那赤子之心几乎要喷薄而出了。
    林长民丝毫不怀疑对方一定是说到做到。
    他现在对于赛先生的威力,产生了极大的好奇。
    他连忙急切地问道:
    “李教授,赛先生真的可以救华夏吗?”
    李奇维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道:
    “虽九死其犹未悔。”
    哗!
    林长民感觉一股热血翻涌。
    他站起身,郑重地躬身道:
    “受教了。”
    一个多小时之后,林长民父女告别。
    林徽因知道李奇维和泰戈尔的关系很好后,调皮道:
    “李教授,我最喜欢的诗人是泰戈尔。”
    “您能让他来华夏访问吗?”
    李奇维笑道:“改天我问问,他要是同意,我就让你接待他。”
    林徽因听后开心无比,像只欢快的小鸟。
    林长民则是和李奇维重重地握手。
    双方眼神中是男人之间才有的默契。
    ——
    就在李奇维和林长民,两位爱国志士,在辩论救国之道时。
    另一边,英国皇家学会内,第二届物理奥赛的理论题正在紧张地进行中。
    经过了几天的互相交流,选手们之间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当然,彼此也对对方的实力,有了判断。
    赵忠尧坐在位子上,面色虽然平静,但是内心已经有了波动。
    他没想到,第二届物理奥赛的题目,会比第一届难上那么多。
    简直就是小学和大学的区别。
    各国成立的奥赛委员会,曾对于题目难度的问题进行过讨论。
    一派认为应该加大难度,维持挑战性与高水平,选拔真正的天才。
    另一派则认为题目难度需要适中,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进来。
    双方争论不休,最后还是一致同意,参考布鲁斯教授的意见。
    李奇维当初只回了一句:
    “建议按照第一种方案执行。”
    于是乎,第二届物理奥赛就朝着非人的难度进化了。
    不仅允许题目内容超纲,而且题型也是天马行空,完全不按套路出牌。
    考察的就是这些天才们天马行空的想法,而不是只会按照课本做例题。
    所以,当在场众多选手看到卷子的那一刻,很多人心中顿时凉了半截。
    强如赵忠尧,也被题目折磨的欲仙欲死。
    “下次谁要再说欧美的教育很简单,我就把这张卷子拍在他脸上。”
    此刻,距离比赛结束只有十分多钟的时间。
    赵忠尧最后一道题,只做了一半,还不一定保证对。
    不过,当他抬头扫向报纸评选出来的天才榜选手时,心中还是被震惊的不轻。
    那个叫狄拉克的英国选手,十分钟之前,就已经在检查试卷了。
    如此实力,简直强到让人不敢置信。
    泡利、海森堡、费米等人,也开始面露喜色。
    这些人,都是赵忠尧重点关注的对象。
    一个个都是物理学的天纵奇才。
    “李教授说的没错,现在的华夏科学,与西方还有很大的差距,远远不是该骄傲的时候。”
    “不管怎么样,我都要尽我最大的努力。”
    于是,赵忠尧不再分心,他要在最后的十分钟内,尽量多获得几分。
    理论题之后,就是实验题。
    经过了改良之后的实验题,相比第一届更加地创新。
    学生们不再是重复前辈大佬的经典实验,而是要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
    第一届竞赛,在实验题上,除非发生重大失误,否则选手的差距不会特别大。
    而现在,加入创新性,就有了拉分的可能。
    当比赛终于结束的那一刻,所有参赛选手都重重地舒了一口气。
    年轻人之间虽然为国而战,充满了竞争。
    但是这不影响他们结下深厚的友谊。
    尤其是有了李奇维这个桥梁,赵忠尧和泡利、狄拉克等人很快就有了说不完的话题。
    他们一起羡慕着憧憬着未来的研究生活。
    当后世的奥赛研究人员,编写物理奥赛的发展历史时。
    所有人都毫无争议地承认:
    第二届物理奥赛,绝对是有史以来含金量最高的一届奥赛。
    从这届奥赛中,走出了许多位影响物理学的顶级物理学家。
    而他们本人,当时只道是寻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