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51章 华夏震撼!仙人手段!列强惊惧!灭

      第451章 华夏震撼!仙人手段!列强惊惧!灭世武器!核聚变之威!
    核聚变引起的震动,远远超越了科学界的范围。
    在各类科普期刊和杂志的宣传下,它以一种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传播。
    因为核聚变产生的各种效应,对于普通人而言,有点过于震惊了。
    神仙手段也不过如此!
    华夏。
    当高鲁看到论文后,简直对李奇维膜拜如神。
    他忍不住感慨道:
    “我华夏有李奇维教授,是何其有幸啊!”
    “这一篇论文,就足以奠定李教授顶级天文学家的身份。”
    “甚至在未来,我们华夏的天文学者,就能形成一个天文流派。”
    高鲁这话倒是不假。
    后世随便一个院士大佬,几乎都是他那个方向的绝对权威。
    以院士本人的研究方向为核心,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研究领域,养活无数科研人员。
    而此刻李奇维的身份,比院士还要高数个层次。
    他对于华夏天文学界的影响,将会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
    因为他是华夏第一个发表专业天文学论文的。
    所以接下来的天文学家们,肯定首选课题就是恒星方向。
    因此,所有人都算是李奇维的徒子徒孙了。
    而李奇维在未来,将会以天文学为核心,打造一批班底。
    率先在华夏发展航天、卫星、登月等伟大事业。
    这一世,整片天空都将是华夏的领空!
    鲜红旗帜将插遍八大行星与太阳!
    高鲁不知道这些,但他依然心潮澎湃!
    曾几何时,华夏所谓的天文学,仅仅是夜观天象而已。
    虽然现在进入了新时期,但是高鲁等人的工作,还是基础的测量工作。
    根本谈不上真正的天文学研究。
    没办法,底子太差了,不是短时间就能弯道超车的。
    而现在有了李奇维之后,一切都走上了快车道。
    凭借他和美国天文学会的关系,至少华夏的各种硬件设备,会有质的提高。
    这一切,都是余青松在来信中提到的。
    他虽然年轻,但现在俨然成了两国天文学界交流的桥梁。
    常福元、蒋炳然二人听到高鲁会长的话后,皆是激动无比。
    同时,他们又非常羡慕余青松。
    “青松真是幸运啊!”
    “李奇维教授非常看好他。”
    “连那么重要的会议,都把他带在身边。”
    高鲁闻言,露出一抹无奈的笑容。
    常蒋二人作为他的左膀右臂,为华夏天文学的现代化,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们比余青松也大不了多少。
    年轻人当然都希望能像余青松那样,被大佬赏识,一飞冲天。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但是,这样的机会是何其难得。
    高鲁想了一会,还是下定决心,透露一点劲爆的消息,安慰二人。
    “福元、炳然,各人有各人的缘法。”
    “你们为华夏天文学所做的贡献,我是看在眼里的。”
    “我可以偷偷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但是不要外传。”
    “李教授曾私下和我说过一个想法。”
    “他说在将来的某一天,他会让人编撰我们华夏的科学史记。”
    “就像司马迁编写的《史记》那样。”
    “不过太史公记载的是帝王将相,而李教授在意的是我们这样的科学工作者。”
    常福元、蒋炳然二人闻言,满脸不可思议!
    这对于他们,乃至华夏所有的科研人员来说,都是一件天大的事。
    还不待二人细问。
    忽然,高鲁表情肃穆,如朝圣一般,眼角湿润,颤抖地说道:
    “李教授说过:”
    “那些帝王将相的丰功伟业,并不是推动历史的真正因素,只不过史学家喜欢或者被迫记载他们而已。”
    “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本质上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帝王将相的作用,只不过是一群拿着棒子的原始人,在表演舞台剧而已。”
    “甚至有时候他们的表演,还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这个世界有没有他们都一样。”
    “从世界范围看,人类历史其实分为牛顿前时代和牛顿后时代。”
    “牛顿就是科学时代的分界线。”
    “而把视角缩放到华夏,我们这一代就是华夏科学时代的分界线。”
    “正是因为我们的存在,华夏才真正有了崛起的希望。”
    “华夏千载,科学之殇;天降奇维,萤火烛光!”
    “数理化生,百家齐放;上下求索,诸公无双!”
    “为国铸剑,真理化钢;神州大地,科学永昌!”
    “千秋万代,后辈敬仰;功昭史册,不负玄黄!”
    轰!
    仿佛有一道天雷在耳边炸响。
    黑夜被照亮,天穹在破裂!
    常福元和蒋炳然只感觉灵魂都要被撕碎了。
    他们身体内,一股热气冲天而起!
    内心震撼,掀起惊涛骇浪!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气魄啊!
    此刻,他们终于体会到,士为知己者死是什么感觉了。
    “老天爷!李教授竟然把我们这样的工匠,比喻为天下无双。”
    “而他自己只是微弱的烛光。”
    “何德何能啊!何德何能啊!”
    “五千年来,整个华夏大地,就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声音。”
    常福元和蒋炳然感觉到无尽的羞愧。
    李教授把他们当成了华夏的铸剑者,守护着华夏。
    他们刚刚竟然还在羡慕余青松。
    那岂不是辜负了对方的一片赤子之心!
    “高鲁会长,我们错了!”
    高鲁收敛情绪,轻轻地笑了笑,拍拍两人的肩膀。
    “现在,你们该知道,自己的肩膀上,有着怎样的重担吧。”
    “虽然天文学在华夏不受重视,但它也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
    “甚至李教授都亲自为它而摇旗呐喊。”
    “华夏的后辈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付出。”
    二人郑重地点点头。
    然后就倒吸一口冷气。
    他们无法想象,当科学史记的消息公开后,会对华夏科学界造成什么样的震撼!
    恐怕所有人都会疯狂了吧。
    李教授将成为华夏科学界全体人心目中的神灵、圣人。
    不,他比圣人还要伟大!
    因为圣人于科学无寸功,仍高高在上。
    而李教授乃科学第一人,却自诩萤火!
    但就是这点烛火,点燃了华夏璀璨的科学事业。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人物,有本纪、世家、列传之分。
    常蒋二人想入非非。
    自己等人离本纪差的很远,但应该能在列传中出现一回名字吧。
    然而,他们哪里能想到。
    李奇维会给所有华夏科研工作者,一个惊世无比的浪漫!
    高鲁等人在感慨之后,立刻就着手论文的科普工作。
    因为这篇论文的影响太大了。
    完全可以在普通人中进行宣传。
    同时也是扩大华夏天文学影响力的好机会。
    可是,当任鸿隽看到高鲁准备的稿子后,却笑着建议道:
    “高会长,李教授曾对我说过,科普的核心在普不在科。”
    “你这篇文章写得太专业化了,不利于传播。”
    “你看看我提前写好,准备在华夏科学社的报刊上发表的稿子。”
    高鲁闻言,接过一看。
    嘶!
    他顿时被震惊的目瞪口呆。
    尼玛,科普文还能这么写吗?
    只见硕大的标题写着:
    “点石成金!人造太阳!李奇维教授再发科技雄文!举世震惊!”
    文章通篇只有很少的专业词汇。
    主要描写点石成金和人造太阳的可能性。
    同时还夹杂着华夏传统的炼丹术及神话故事等。
    由此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
    “原来科学发展已经到了这种地步,都能实现神话传说中的手段了。”
    李奇维曾对华夏科学社的骨干们说过:
    现在的华夏,一个人能认识科学两个字,并理解其含义,都可以算得上人才了。
    我们不能为了追求科学的准确性,而忽视了普通人的接受难度。
    科普工作任重道远,应该从最简单的知识慢慢开始。
    任鸿隽牢牢记住这点,核聚变论文的特殊性,让科普工作变得极为好做。
    他自信一定能引起所有人的兴趣。
    果然,当他的这篇科普文章发表后,立刻在华夏境内引起巨大轰动。
    无数普通人沸腾了!
    但很快画风就歪了。
    “我滴乖乖!点石成金!这不是仙人才会的法术吗?”
    “我就说吧,李奇维教授肯定是天上的仙人转世,专门来救华夏的。”
    “李奇维赶紧给我们变点黄金吧。”
    “人造太阳?那不就是点燃一个大火球吗?很难吗?”
    “你懂个屁,太阳是恒星!恒星懂不懂,不懂看文章介绍。它比地球大无数倍!”
    “.”
    当任鸿隽等人看到收集上来的读者反馈后。
    全都无奈苦笑道:
    “李教授说的对,华夏科学普及事业,任重而道远啊。”
    不过还好,报纸的销量简直翻了好几倍。
    还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普通人虽然不懂,但是华夏的精英们,都知道核聚变论文的伟大。
    只是可惜,那些掌权的军阀们,对此只是微微一笑。
    在他们看来,所谓的人造太阳,还不如多买几把枪抢地盘来的实在。
    至于点石成金,那他们是真的喜欢,都等着李教授真正实现,然后据为己有呢。
    然而,在当世强国的统治者眼中,核聚变就远远不是那么简单了。
    ——
    美国,华盛顿特区,宾夕法尼亚大道1600号。
    这里就是美国的中枢所在地、美国总统的官邸,白宫。
    现任总统是威尔逊,今年64岁。
    他因为带领美国赢得战争胜利,从而在国内国际具有崇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真实历史上,1962年历史学家曾对31位美国总统进行排名,威尔逊高居第四位。
    他的前面分别是华盛顿、林肯、罗斯福。
    由此可见,这位威尔逊总统的地位。
    此刻,他正在白宫总统办公室内,接见美国战争部长,迪尔贝克。
    这个所谓的美国战争部,其实就是后世美国国防部的前身。
    美国国防部部长的权利还是很大的。
    比如核武器发动之前,必须经过总统和国防部长的同意,缺一不可。
    而战争部长的职责,也就类似国防部长的职责。
    迪尔贝克今年才49岁,可谓是年轻有为。
    他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加密资料,递给威尔逊,恭敬地说道:
    “总统阁下,这是军事科学院针对核聚变武器化,紧急评估出来的相关资料。”
    “请您过目。”
    威尔逊接过资料,没有立刻打开,而是感慨道:
    “迪尔贝克,你见过布鲁斯·李教授吗?”
    迪尔贝克回道:“总统阁下,我没有见过。”
    威尔逊回忆道:
    “十年前,对方来美国访学,第一站就是普林斯顿大学。”
    “那时,我刚当上新泽西州的州长,并且还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
    “所以,我出面接待了他。”
    “首次见到他,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位纯粹的学者。”
    “他并不喜欢在科学界以外,宣扬自己的声望。”
    “那个人似乎对政治和权力,毫无兴趣。”
    “当时,我也天真地以为,科学家本来就对政治造成不了多少影响。”
    “但是没想到,十年之后,他写的一篇论文,却让世界各国都震惊了。”
    “看你们这么紧急地向我汇报,估计影响还不小。”
    迪尔贝克说道:
    “战争部对于全世界的军事动向,都有情报来源。”
    “各国的军事研发,都有着本国科学家的参与。”
    “尤其是对那些顶尖科学家,我们更是重点关注。”
    “欧洲战争期间,德国就在秘密研制毒气,而且还曾找到哈伯教授,不过对方最终没有同意。”
    “这一次,布鲁斯·李教授提出核聚变,相比毒气,其威力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我们需要及时向您汇报!”
    威尔逊点了点头。
    他知道这种事是战争部的职责所在。
    于是,他就打开资料,开始看了起来。
    越看他就越心惊。
    到了最后,更是忍不住面色震撼!
    “哦!上帝啊!”
    这对于一位总统而言,是极其罕见的。
    一切只因为上面的分析资料实在太骇人听闻了!
    “百万吨tnt的当量!”
    “核聚变武器可以瞬间摧毁一座大型城市!”
    威尔逊不可思议的睁大双眼。
    “这真的可能吗?”
    迪尔贝克的情绪终于有了起伏,他在看到结果的时候,也是惊了一身冷汗。
    因为这种武器已经超出了一位军人的想象。
    这种武器,根本不是为了某场战役而生,它是能够灭国的禁忌武器!
    谁先掌握这种武器,谁就能主宰世界!
    这对于美国这样的大国来说,简直不可想象。
    要是几年前的战争,德国有了这样的武器,那么协约国就可以直接投降了。
    所有的挣扎都毫无意义。
    “总统阁下,上面的数据其实还是保守了。”
    “根据核聚变的原理,这种武器的能量是没有上限的。”
    “即,如果原料足够,我们甚至能造出可以摧毁地球的武器。”
    哗!
    威尔逊听后,已经被惊的说不出话来了。
    迪尔贝克说的没错,这就是核聚变和核裂变的区别。
    也是氢弹和原子弹的区别。
    二者虽然都叫核弹,但是原理及威力完全不同。
    原子弹的原理,是基于核裂变中的链式反应。
    即中子撞击铀原子核,发生裂变后,会产生新的更多的中子,从而形成一种爆炸式的链式反应。
    但是原子弹的威力是有极限的。
    这是因为【临界质量】的存在。
    原子弹是靠高能炸药爆炸,将几块核材料挤压在一起,达到临界质量,从而启动。
    但是为了保证中子具有足够的浓度,能形成链式反应。
    那就必须让核材料达到很高的丰度。
    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丰度越高,临界质量也就越小,集中在一起的质量是有上限的。
    一旦超过这个限度质量,核材料就会自发裂变,无法控制了。
    所以,就不能通过无限迭加核材料的方式,来提高原子弹的威力。
    经过考虑各种因素的计算,原子弹的威力上限就是50万吨tnt当量。
    真实历史上,“小男孩”只有2万吨tnt当量。
    但是基于核聚变的氢弹就不同了。
    核聚变不是链式反应,不存在临界质量。
    它是利用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让氢核聚变启动。
    然后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又继续维持高温高压,核聚变一直进行。
    所以理论上来说,氢弹的威力可以做成无限大!
    但是如果考虑实战需求,那就不一样了。
    你就算做个太阳那么大的氢弹,又有什么用呢,你靠什么工具扔到三体人那里。
    真实历史上,人类实验爆炸的最大氢弹“沙皇”,它的威力是5000万吨tnt当量。
    足足是最强原子弹的100倍。
    但是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
    长度8米,直径2米,重量高达27吨。
    当时最大的轰炸机,都得把各种不重要的零件拆掉,才勉强携带上。
    甚至飞机最后都差点没飞出“沙皇”的爆炸范围。
    由此可见,一味追求威力是没有意义的。
    而且未来还是弹道导弹的天下,导弹的携弹量可比飞机低太多了。
    但是它的精准度,不是飞机投掷能比的。
    因此,核武器的小型化才是关键。
    一个重量250千克的氢弹,只有小男孩重量(4吨)的1/16。
    但是其威力却可以达到30万吨tnt,是后者的15倍。
    这就是氢弹和原子弹的实力差距!
    但是,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氢弹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那就是它必须在原子弹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所以,迪尔贝克很快平静下来,庆幸地说道:
    “总统阁下,如最后结论所见。”
    “核聚变武器的威力固然超越了想象,但是它的制造难度同样超越了想象。”
    “想要启动这种武器,至少需要几百万度的高温,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就像布鲁斯·李在论文中提到的,只有太阳内才能产生这种核聚变效应。”
    “因此,我们判断,这种武器人类目前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
    “当然,不排除以后科技突破,或许有新的可能。”
    “不过,对于布鲁斯·李教授,国防部综合考虑,无必要限制其人身自由。”
    威尔逊听后,放心地舒了一口气。
    果然,所有的禁忌都是有代价和门槛的。
    如果这么容易实现,那人类估计早都灭亡了。
    不到逼不得已的时刻,他也不愿意和布鲁斯撕破脸皮。
    毕竟以对方现在的身份,那样造成的影响就太大了。
    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威胁,这么做性价比太低了。
    甚至还会偷鸡不成蚀把米。
    现在的美国,可还算不上当世第一。
    绝对不会牛逼哄哄的,敢与全世界为敌。
    于是,威尔逊命令道:
    “迪尔贝克先生,这份文件依然要以最高级别的保密条例封存。”
    “同时,情报小组要密切关注各国的动态。”
    “如果将来真的有那么一天,这种武器必须掌握在我们美利坚的手中。”
    “只有美国,才能让世界和平!”
    迪尔贝克郑重道:“请放心!总统阁下!”
    与此同时,世界主要强国的领导人都在秘密召开会议。
    英国首相、法国总统、德国总理
    他们的办公桌上,都放着类似的分析资料。
    虽然最后的讨论结果都一样。
    那就是核聚变武器的存在,可能性非常非常低。
    但是,它也让这些统治者们胆战心惊。
    他们还停留在坦克飞机大炮的阶段。
    认为这已经就是人类武力的巅峰了。
    而科学家们却已经恐怖到这种程度了。
    他们创造的理论,甚至能够制造如此可怕的灭世武器,简直和魔法一样。
    核聚变之威,让科学家们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
    毕竟万一哪天这种武器真的有实现的可能。
    任何国家都想是自己第一个掌握的。
    而科学家就是重中之重。
    李奇维,布鲁斯·李的大名,第一次正式出现在诸多领导人的面前。
    他们不敢再用工匠的思维,来看待这些顶级科学家了。
    谁知道对方智慧的脑袋里,还装着什么惊天动地的魔法奥术。
    此刻,还留在纽约的李奇维,自然不知道他的资料已经是绝密。
    甚至各国都有专门监视他的人。
    不过就算知道,也没什么。
    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