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35章 德国之殇!演讲公开!学界轰动!乾

      第435章 德国之殇!演讲公开!学界轰动!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演讲结束后,李奇维一直停留在柏林。
    他首先和普朗克讨论两国的科研合作事宜。
    如今华夏科学界因为李奇维的存在,已经成为亚洲不可忽视的力量。
    德国现在内忧外患,急需寻找盟友。
    虽然那些政治上的大事,轮不到他们做主。
    但是科学研究方面,二人都是国内绝对的权威,话语权十足。
    说起来,两国合作,肯定是李奇维占了大便宜。
    毕竟此时德国的科学实力,可能比英国还要强上一筹,是欧洲的科学中心。
    华夏一定能从这里学习到无数珍贵的经验。
    对普朗克而言,李奇维这次的公开演讲,就是对他最大的报答,也是对德国的最好回应。
    至少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当世科学第一人的布鲁斯教授,毅然来到德国。
    意义重大!
    以李奇维此时的身份地位,虽然决定不了很多大局。
    但是他的行为,也会被各方解读。
    以科学作为缓冲,也许能缓和各国之间的关系。
    这对于各国首脑而言,也是乐于见到的。
    李奇维在签署合作协议的时候,内心感叹:
    “老美就是把德国的科学家一网打尽,才造就了后世的超级大国。”
    真实历史上,二战结束后。
    m国发动了一项绝密行动,代号“回形针”。
    旨在秘密把d国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技术资料等,带回m国。
    从1945年到1947年间,m国陆续从d国带走了约1600名技术人员。
    这其中就包含了各领域最顶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
    后世m国的导弹、飞机、火箭、航空等事业,几乎都是这批人参与建设完成的。
    m国也瞬间从科学二流国家,一跃成为一流国家,后面疯狂发展。
    此刻,李奇维则是用一种更温和的方式,汲取德国的营养为己所用。
    对于一个国家的科学事业而言,李奇维这种存在,就是数字1。
    而那些普通科学家、资深工程师们,则是数字0。
    没有李奇维这个1,那国家的科学实力就无从谈起,后面跟再多的0也没用。
    但是光有他,也仅仅只能形成1点数值的战斗力。
    还比不上一个拿枪的猎户,虽然人家只是个战斗力为5的渣渣。
    只有在后面加上千千万万个0,1才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让世界震撼!
    真实历史上,正是在钱老回国之后,华夏的军工科研实力才开始突飞猛进。
    这就是顶级科学家的领袖作用。
    他们不需要会画图纸、组合电子元器件等具体的技能。
    而是用自己高屋建瓴的视角,搭建一个国家的整体科学框架。
    这才是最重要的。
    而李奇维的作用还要超过这些。
    因为他知道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协议完成后,普朗克给李奇维带来一个好消息:
    “布鲁斯,德国国家科学院委托我,想要授予你外籍院士的头衔。”
    “希望你不要推辞。”
    李奇维闻言,心中很淡定。
    看来德国科学界是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刺激,也想抱住李奇维这根粗大腿了。
    这个年代,各国对于科学家无比重视。
    刚刚结束的战争已经证明,科学家无论在军用、民用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更不用提李奇维这种层次的科学家。
    只要他不是公开反对各国或反人类,那就是所有势力拉拢的对象。
    哪怕他是一个华夏人。
    李奇维轻轻笑道:“教授,我乐意之至。”
    “不过,我可能没办法参加荣誉仪式了。”
    普朗克笑道:
    “小事。”
    “到时候我让人把证明文件寄给你。”
    告别普朗克后,李奇维又在爱因斯坦的陪同下,参观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
    没想到还没进门,就看到哈伯站在门口来回踱步。
    此时的哈伯,因为人工合成氨的轰动成果,成为德国最著名的化学家,举世闻名。
    而且由于李奇维的原因,对方这一世没有参与毒气的研究。
    所以他现在只有“面包圣人”的美名。
    战争结束后,不知因为愧疚还是其他原因。
    哈伯曾致力于用化学方法,从海水里提取黄金,以此帮助国家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
    但是海水中的黄金含量实在太少了,所以他的努力只能白费。
    不过这种爱国精神,却感动了德国的诸多大佬。
    紧接着,哈伯就被选为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的所长。
    在他的领导下,化学研究所成为世界化学研究的中心之一。
    哈伯在研究所内打造了一个毫无偏见、尊重个人独立研究的环境。
    他的实验室内有一半的成员,都来自于其它国家。
    这让他在化学界获得了巨大的威望和人脉。
    此刻,52岁的哈伯依然精力旺盛,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他当然是为了几天前的演讲而来。
    当哈伯看到李奇维的一瞬间,立刻就迫不及待地走上前。
    激动的表情溢于言表。
    “布鲁斯教授,终于又见到你了。”
    说罢,又对旁边的爱因斯坦抱怨道:
    “爱因斯坦教授,你可真是害苦了我啊。”
    “早知道布鲁斯教授的演讲内容如此震撼人心,我肯定就把国外的会议推掉了。”
    “错过了那场演讲,真是我人生的一大憾事啊。”
    爱因斯坦尴尬地摸了摸鼻子。
    不知道该怎么安慰。
    哈伯的抱怨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
    “哈伯教授,你放心,布鲁斯的演讲内容,我已经让人完整地记录下来了。”
    “到时候,我会把详细内容整理后,寄送给大家的。”
    “毕竟,这场演讲对于化学界来说,太重要了。”
    哈伯兴奋道:
    “何止是太重要了,简直是颠覆性的改变。”
    “从此以后,化学就不再是实验性的学科了。”
    “它和物理一样,用理论指导实验。”
    “我们化学界最近几天,紧急商量,将会召开一场全球性的学术会议。”
    “共同讨论电子壳层模型和化学键理论。”
    “化学将会迎来一场爆发式的发展。”
    哈伯作为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的所长,他主张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但其实,这只是他的妥协而已。
    因为此时的化学,根本没有所谓的纯理论。
    也不像物理,能把理论和实验分割的那么清楚。
    所以,哈伯才觉得,与其追求不切实际的理论,还不如多研究和实际生活相关的化学。
    比如人工合成氨这样的,虽然用到的化学理论不是很前沿,也就是催化剂、反应条件而已。
    但是其能创造的社会价值,是理论无法比较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化学理论不重要。
    相反,李奇维提出的理论,将拔高化学的上限,使得应用更加无限。
    所以,化学家们才会如此兴奋,第一时间就要开会研究。
    看着哈伯激动的模样,李奇维微微一笑。
    “我相信化学的未来一定是璀璨的。”
    忽然,他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
    “对了,哈伯教授,我有一个不情之请。”
    “希望你能访问华夏,讲授你的人工合成氨技术。”
    “我们那里,很需要这种技术。”
    哈伯闻言笑道:
    “布鲁斯教授,我正要和你说呢。”
    “贵国科学社的任社长,之前已经联系我了。”
    “我准备忙完最近的事情后,就约定好时间,访问华夏。”
    “顺便我还想去一趟科学之城,看看那里发展的如何了。”
    李奇维听后满意地点点头,笑道:
    “我会让他们招待好你的。”
    他最近没有过问国内的事情。
    而且来英国之前,他就辞去了华夏科学社社长的职位,由任鸿隽顺势接任。
    毕竟他长期不在国内,有些事情,任鸿隽以副社长的身份处理起来有点麻烦。
    所以李奇维干脆放权,给年轻人锻炼的机会。
    看来对方适应的很不错。
    甚至还会主动做事。
    而他要做的,就是在大方向上给予支持。
    比如哈伯访问华夏这件事,若是李奇维不开口,事情肯定不会一帆风顺。
    至少不会达到让双方满意的程度。
    而他一开口,那哈伯就算有天大的事情,他也肯定会想办法去华夏。
    这就是李奇维现在的影响力。
    无数人以他为枢纽,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一张巨大的人脉网。
    哈伯和李奇维寒暄后,没有久留,直接离开了。
    因为接下来他还要准备化学界的会议呢。
    这场关乎化学未来命运的会议,是所有化学家现在最重要的事情,由不得任何马虎。
    哈伯作为化学领域的大佬,又和布鲁斯教授关系莫逆,自然是众人倚靠的对象。
    此刻,爱因斯坦才笑着打趣道:
    “布鲁斯,你干脆现在就转行研究化学吧。”
    “把物理留给我们就行了。”
    李奇维哈哈大笑,跟着爱因斯坦走进了物理研究所内。
    所长办公室内。
    二人相对而坐,相谈甚欢。
    一起回忆当初的点点滴滴。
    “布鲁斯,你还记得费德里科这个人吗?”
    李奇维笑道:“当然记得,当初就是那小子看不起你和我。”
    “说什么犹太人和华夏人,都是下等人。”
    爱因斯坦笑道:“他现在已经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讲师了。”
    “上次我去瑞士参加会议,还见到他了。”
    “他不仅公开向我道歉,还非要请我吃饭。”
    “要是当初没有遇见你,不知道还有没有现在的我。”
    李奇维闻言有点尴尬。
    内心很想告诉爱因斯坦:没有遇见我,你比现在牛逼百倍。
    但很快,他的脸色又变得严肃起来。
    因为刚刚谈到的费德里科,让他想起了不好的事。
    爱因斯坦见李奇维面色有点不对,问道:
    “怎么了,布鲁斯?”
    李奇维想了会,还是决定把这件事说出来,让爱因斯坦提前有心理准备。
    “我昨天看德国的报纸,有一则最新的消息。”
    “一个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的党派成立了。”
    “我仔细看了这个党派所宣扬的理念。”
    “对你的身份很不利啊。”
    “你知道这件事情吗?”
    爱因斯坦听后,表情变换不定。
    经历过战争之后的他,相比以前更加地成熟了。
    他对于自己的处境也有深刻的认识。
    现在的德国,有一股反y主义在盛行。
    说是犹太人让德国输掉了战争。
    而这个新成立的党派,更是把它当成了宣传口号。
    “我知道这个事情。”
    “不过目前这个党派的实力很弱小。”
    “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吧。”
    这也是爱因斯坦很淡定的原因。
    现在的德国,虽然战争失败,但是国内的秩序还是没有问题的。
    报纸上的内容,或许只是一些别有用心的野心家在拱火。
    爱因斯坦还是很相信政府的。
    不然他也不会被选为物理研究所的所长了。
    至少他扪心自问,为德国做出了很多卓越的贡献。
    他不相信自己会面临不公平的待遇。
    李奇维心中叹息。
    本来确实不足为虑。
    但是当某个艺术男加入后,情况就变了。
    李奇维这一世主要改变的是科学界的进程。
    对于其它方面的影响,暂时很小。
    所以,历史还会沿着既定的轨迹前进。
    真实历史上,爱因斯坦在1932年被迫离开德国,然后永久定居在了美国。
    其后,他在柏林寓所内的所有资料被烧毁,财产被没收。
    甚至还被悬赏十万马克的人头。
    但是这一世嘛,情况或许就逆转了。
    到时候,物理学之神,当世武力最强科学家,婆罗洲之主,布鲁斯·李发话。
    “爱因斯坦我保了,谁赞成谁反对?”
    “艺术生你最好不要惹我。”
    “不然你丫跑到月球,我都能把你打下来。”
    李奇维想开了后,也就觉得无所谓了。
    随便他们怎么去闹。
    这一世,科学的纯粹就由他来守护。
    “爱因斯坦你放心,真到了那一天,我的科学之城永远欢迎你。”
    “而且到时候我研究出秘密武器,保证谁都不敢放肆。”
    爱因斯坦会心一笑,以为李奇维是在安慰他。
    在他看来,科学家拥有的是巨大的影响力,但却无法和暴力直接抗衡。
    自古以来,无论东西方,“读书人”从来没有掌握真正的话语权。
    但是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仅仅十多年后,当他看到那遮天蔽日的蘑菇云时,惊讶的呆若木鸡。
    而现在,他只是笑着附和道:
    “布鲁斯,我相信你。”
    “你要是变成战争狂人,那肯定谁都无法阻挡。”
    说罢,他又拉着李奇维的手,说道:
    “走吧,布鲁斯,我带你参观这里,看看比你的量子研究所如何。”
    ——
    1920年3月5日。
    李奇维结束了德国访问之行。
    临走之前,他受到了德国科学界的隆重欢送。
    而就在他返回英国之际,本次演讲的内容也终于全面传播开来。
    于是,整个科学界轰动了!
    一时间,所有人都被演讲内容之丰富震惊了。
    “哦!上帝啊!布鲁斯教授这是要逆天吗?”
    “电子壳层模型、第四量子数的线索、重构量子论、化学键理论。”
    “这四个内容,哪一个都是震动学界的成功。”
    “没想到竟然能出现在一场演讲上。”
    “量子研究所这下是名副其实的量子论圣地了。”
    “.”
    化学界更是犹如掀起了滔天巨浪。
    十多位化学诺奖得主,公开发文表示:
    “布鲁斯教授的理论,将彻底改变化学的未来。”
    “所有化学领域的学者,都需要感谢他。”
    至于物理学界,量子论的热度空前提高。
    大佬们都感受到一种大幕拉开的压迫感。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
    玻尔激动地看着手中的科学期刊,上面登载的正是李奇维的演讲内容。
    “老师他一出手就是巅峰啊!”
    “重构量子论的魄力太让人震撼了。”
    “等老师回来后,我要立刻去一趟量子研究所。”
    对于玻尔而言,第四量子数只是锦上添的东西。
    作为量子论的巨头,他没有把这种级别的成果放在心上。
    量子论的重构,才是玻尔最关注的。
    这些年,随着他到各地讲学,他也越来越有这样的直觉。
    这一次,李奇维给了玻尔信心。
    量子论和相对论有点不太一样。
    相对论虽然很难,但是它的逻辑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从头到尾的推导,都非常丝滑。
    而且相对论是纯粹的思想实验,思想理论。
    而量子论就诡异很多了。
    不仅有量子这样难以想象的概念,还有未被研究的概率跃迁等等。
    此外,它和原子结构还有紧密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
    这些都是需要从底层架构上解释的内容。
    所以玻尔觉得,布鲁斯教授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创造广义相对论。
    但是他绝对不可能一个人完善整个量子论。
    这注定是一场天才的接力赛!
    需要全世界的顶尖物理学家共同参与。
    而布鲁斯教授就是那个领头羊。
    玻尔就是对方手下的头号大将!
    然而,这一次他却失算了。
    第四量子数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越前面三个量子数。
    可以说,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让物理学家们对于微观粒子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是一场极度精彩的科学探索之旅。
    旁边的科罗尼格此刻表现的异常安静。
    他很有自知之明,重构量子论什么的,对于他而言,太遥远了。
    根本不是他可以参与的领域。
    但是,第四量子数不同。
    研究它并不需要多么天才般的头脑。
    主要看的是想象力。
    科罗尼格自从来到玻尔的理论研究所后,一直主攻第四量子数。
    所以,他立刻就从演讲内容中找到了灵感。
    连玻尔都没有注意到,他这个学生正在发生什么样的蜕变。
    此刻,科罗尼格喃喃自语。
    “电子本身的性质?”
    “而且还是二值性的?”
    忽然,他想到了什么。
    “上下?”
    “左右?”
    “前后?”
    “顺时针,逆时针?”
    科罗尼格的眼神越来越亮,他觉得自己好像抓住了什么。
    但是他的数学不好,不像海森堡那么天赋异禀。
    所以,他还需要仔细想想。
    这时,玻尔总算注意到科罗尼格的异常,他随意问道:
    “怎么了?”
    科罗尼格回道:
    “哦,没什么,教授。”
    “我只是刚刚对布鲁斯教授的内容有了一点想法。”
    玻尔“哦”了一声,也没有在意。
    他觉得对方的资质确实差了一点,想要研究量子论这么高端的课题,还是吃力了点。
    他甚至准备找个时间帮助对方换个研究方向呢。
    可惜,科罗尼格要是刚刚说出来,说不定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荷兰,莱顿大学。
    埃伦费斯特绝对是收到演讲记录最早的那批人。
    因为他和爱因斯坦的关系很好。
    并且他还邀请对方担任了莱顿大学的特职教授。
    于是,爱因斯坦每年都会抽一两个星期,专门去莱顿大学讲课。
    此刻,埃伦费斯特面对两个学生,笑道:
    “乌伦贝克、古德斯米特。”
    “你们两人这次想要夺得物理奥赛金牌,恐怕难度不小喽。”
    “这个叫泡利的年轻人,有点厉害。”
    “年纪轻轻,就对相对论、量子论有很深刻的见解了。”
    乌伦贝克和古德斯米特,都是莱顿大学大二的学生。
    而且埃伦费斯特很看好他俩,不出意外,二人毕业后,就会成为他的研究生。
    所以,他现在就开始指导二人,带着参与一些研究项目。
    乌伦贝克比较低调,说道:
    “教授,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的。”
    古德斯米特则是充满自信。
    “教授,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埃伦费斯特满意地笑了笑,然后说道:
    “为了拓展你们的思维,更好地备战奥赛题目。”
    “我本来想找一些前沿物理课题,给你们练练手。”
    “这下好了,布鲁斯教授最新的演讲内容就很适合。”
    “你们也可以尝试一下,说不定就能找到第四量子数呢。”
    埃伦费斯特没想到,自己的无心之举,竟然很快就掀起了轩然大波。
    继洛伦兹之后,荷兰物理学界又一次出名了。
    谁都没有想到。
    接下来量子论的弄潮儿,竟然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们。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