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68章 于无声处听惊雷!

      第368章 于无声处听惊雷!
    上海租界。
    黄浦江的码头上,此刻聚集着一群人。
    仅仅从他们的外表和气质就能判断出,这些人绝对不是什么普通老百姓。
    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特有的神情。
    这群人让码头上卸货的苦力,还有周围来来往往的人,不停地指指点点。
    “乖乖,这一群先生大老爷们聚在这里干什么。”
    “搁在古代,这就是一群进士在聚会啊。”
    “听说他们是华夏科学社的成员,今天是来迎接一位大人物的。”
    “这个社团可不得了,能加入的都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据说至少要是大学生才有资格申请。”
    “啊?这么厉害,我小学都没上过。”
    “.”
    任鸿隽朝着黄浦江的入口处观望,又不时地看几遍手表上的时间。
    旁边的赵元任笑道:“任哥,别担心。”
    “长崎到上海这条航线是不可能出问题的。”
    任鸿隽语气焦急,却又带着一丝激动。
    “社长马上就要来了。”
    “我这心安静不下来啊。”
    杨杏佛则正在和后面几人说话。
    其中一人戴着圆框眼镜,头发梳理的锃亮,英俊帅气。
    今年25岁的竺可桢,刚刚从哈佛大学硕士毕业,专业是气象学。
    选择这个专业也是竺可桢深思熟虑的。
    他认为华夏以农立国,所以刚开始去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农学专业。
    本科毕业后,又转到哈佛大学,潜心研究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气象学。
    本来他的导师想让他继续留在哈佛读博。
    但是竺可桢在得知华夏科学社成立后,毅然决定放弃这个珍贵的机会,直接返回国内。
    他对导师说:“我的国家需要我。”
    竺可桢在美国留学期间,和杨杏佛、赵元任等人都是相识的。
    此刻,他感慨着说道:
    “杏佛,你们真是了不起啊!”
    “当初的《科学》杂志社,没想到能发展到今天的程度。”
    “华夏科学社的成立,让我仿佛看到了华夏科学的璀璨未来。”
    杨杏佛笑道:“这全都是李教授的功劳。”
    “没有他的鼎力相持和影响力,科学社不会这么顺利。”
    李奇维的名字一出,周围的人顿时激动起来。
    那可是当世科学第一人的李教授啊!
    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他才35岁,却已经成为了传奇。
    竺可桢也是心潮澎湃。
    他在哈佛大学留学期间,就听过很多很多关于李教授的事迹。
    那些鼻子翘上天的美国佬们,谈到李教授时,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崇拜。
    这是绝对实力的碾压!
    每当这个时候,竺可桢都觉得非常自豪。
    因为李奇维教授和他是同文同种的华夏人!
    李可往,竺亦可往。
    竺可桢已经把李奇维当成了唯一的偶像。
    他要在学术上,做到世界最顶级。
    “我今天是第一次见到李教授。”
    “现在已经开始迫不及待了。”
    “他到底有怎样的魅力。”
    杨杏佛似是回忆感慨道:“可桢,只有真正见到李教授,你才能感受到他的伟大之处。”
    “我们从新闻报纸上看到的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他的学识广博如海,他的思想深邃如渊。”
    “上次婆罗洲仅仅是聆听他几分钟的教诲,就让我受益匪浅。”
    竺可桢听完后更加期待了。
    他知道杨杏佛是个眼光非常高的人,一般的教授根本入不了他的眼。
    不过,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时,周仁接着说道:
    “杏佛,你可真是不够意思,去拜访李教授竟然都没有告诉我。”
    今年23岁的周仁和杨杏佛是康奈尔大学的同学,关系很好。
    他于今年硕士毕业,专业是机械冶金。
    刚回国的他,还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目前是在《申报》担任工程师。
    就是为报纸中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把关。
    杨杏佛轻轻推了他一把,笑骂道:“去你的吧。”
    “当初我让你加入《科学》杂志社,你死活不同意,还嘲讽我。”
    “说:你们要是能办成,我就从这楼上跳下去。”
    “现在呢。”
    周仁笑道:“哎呀,真香!”
    周围人哈哈大笑。
    忽然,周仁又对着一个看起来很沉默的小个子说道:
    “老胡,别装深沉了,李教授马上就来了,你难道一点不激动吗?”
    今年24岁的胡明复已经是哈佛大学的数学博士了。
    他也是留学圈子里公认的大神。
    毕竟数学就是比其他学科高一等。
    单纯论学习强度,数学无人能及。
    胡明复毕业回国后,甚至婉拒了首都大学的邀请。
    他立志要将哥哥主持的上海大同大学,办成一所高水平的学府。
    他现在担任大同大学数学系的教学工作。
    胡明复对待上课非常认真负责,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复杂深奥的概念。
    他为人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看起来发呆,其实是在思考问题。
    听到周仁的吐槽后,胡明复回过神,淡定地说道:
    “激动有什么用。”
    “万一李教授要是当场考校我们,回答不上来,看你们还激动不激动。”
    众人闻言皆是一怔。
    心道尼玛你这心思也太深了。
    胡明复又继续闭口不言,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
    数学系的大佬就是牛逼。
    就在众人吹牛侃屁时,忽然,一阵呜咽的汽笛声传来。
    最前方的任鸿隽兴奋地喊道:“船来了,船来了。”
    “那就是社长坐的船!”
    众人闻言,连忙都凑上前。
    李教授终于来上海了!
    随着轮船靠岸,李奇维三人缓缓从船上走下。
    刚一踏上码头,他就看到了任鸿隽为首的众人。
    “嚯,好大的阵仗啊。”
    任鸿隽三步做两步,小跑上前,激动地说道:
    “社长,您终于来了!”
    “您在樱国的演讲,实在是太精彩了。”
    “哦?”李奇维惊讶。
    “没想到传的这么快。”
    任鸿隽笑道:“这是樱国想要沾您的光呢?”
    “他们估计巴不得全世界都知道,李教授您去他们那里访问了。”
    李奇维闻言,觉得好笑。
    看来任鸿隽等人还不知道霍秀亭秒杀樱国武士的事情。
    估计是被樱国故意隐瞒下来了。
    这时,任鸿隽接着说道:
    “社长,今天来迎接的都是我们科学社的会员。”
    “如今科学社的社员数量已经到了50人。”
    “今天大家都来了。”
    李奇维看见这么多朝气蓬勃的华夏年轻人,心中非常开心。
    他笑着说道:“你们太客气了,不用这么兴师动众。”
    赵元任接着说道:“社长,这都是社员们自发过来的。”
    “他们仰慕社长您,说什么也要跟过来。”
    李奇维非常满意任鸿隽的成果。
    “这才短短的时间,科学社就能发展到这种规模。”
    “鸿隽、元任,你们很不错!”
    二人闻言大喜,和吃了蜜一样甜。
    李奇维又问道:“杏佛呢?”
    忽然,杨杏佛大声道:“社长,我在这里。”
    他带着竺可桢、周仁、胡明复三人上前。
    “社长,这三人都是我在美国留学时的同学。”
    “他们整天在我耳边唠叨要见您,今天可算把您给盼来了。”
    说罢,他就开始给李奇维简单介绍三人的情况。
    李奇维一边听,一边呵呵笑着,朝他们看去。
    他深邃的目光扫过三人,心中早已对三人了如指掌。
    他们都是华夏未来的科学栋梁。
    竺可桢也在看着李奇维。
    此刻他的内心宛如掀起了滔天巨浪。
    那是怎样的一双眼睛啊,仿佛包含了宇宙星空。
    星系旋转,时空变换!
    有无数真理在演化!
    竺可桢觉得自己的一切,都在那双眼睛下无所遁形。
    外界都传,李奇维教授最喜欢爱国进步青年。
    凡是他看好的人,都会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
    现在的黄埔理工大学就有不少拿着奖学金的贫困子弟。
    他们有梦想,有毅力,一心为国。
    竺可桢甚至觉得,自己要是一个虚伪的人,恐怕在这道目光的注视下,就会不自觉崩溃了。
    这时,李奇维已经伸出了手。
    竺可桢连忙也伸出双手。
    “李教授,见到您我真是太开心了。”
    李奇维笑道:“刚刚听杏佛介绍,可桢你是农业气象学专业的。”
    竺可桢说道:“是的,李教授。”
    李奇维忽然接着问道:
    “我们华夏是农业大国,美国也是农业大国。”
    “但是论绝对值产量,美国的粮食产量是华夏的几十倍。”
    “你认为这种差异,与两个国家的气象有关系吗?”
    哗!
    谁都没想到,数学逼王胡明复竟然真的一语成谶了。
    李教授真的当众考校他们了。
    大家内心全都惊叹不已。
    “我靠,老胡的嘴简直和开过光一样。”
    “幸好幸好,现在是他们三人顶上去了。”
    “我们应该没事。”
    此刻周仁内心慌的一匹。
    众人中,他的成绩是最差的,这也跟他跳脱的性格分不开关系。
    “完了完了,这要是回答不上来,我还是直接跳黄浦江算了。”
    他已经决定下辈子要好好学习了。
    竺可桢闻言也是一惊。
    刚刚他们的玩笑竟然变成真的了。
    不过,他很快就镇定下来。
    我是学霸我怕什么。
    于是,他思考了一会后,开始沉稳地分析道:
    “美国.”
    竺可桢不愧是被导师挽留读博的天才。
    他的知识结构非常扎实,而且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书呆子。
    他从美国的地理环境,推理出美国气象的特点。
    然后又和华夏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
    同时,他还对粮食种类进行细分,讲解不同作物的不同情况。
    各种数据和理论信手拈来,听的周围人都是一愣一愣的。
    周仁欲哭无泪。
    “尼玛,原来你们一个个都在偷偷努力,只有我在傻乎乎吹牛逼。”
    很快,竺可桢回答完毕。
    李奇维听的非常认真。
    他主要就是想看看,这个时代的精英们,他们到底是什么水平。
    果然,历史书没有夸大。
    这些人都是真正的大佬。
    他从竺可桢的回答里,感受到了对方是下过苦功夫的。
    而且还能和华夏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一点非常难得。
    于是,他笑着说道:
    “不错,看来可桢你很用功。”
    竺可桢闻言,脸上瞬间就绽放出笑容。
    这一句比他学生期间获得的所有荣誉都要重要。
    要是哪天他去应聘大学教授职位,带上今天这句话就行了。
    这时,李奇维没有继续提问,而是看向众人。
    一张张或是年轻,或是成熟的脸庞上,写满了坚定和梦想。
    他朗声说道:
    “刚刚,我为什么要问竺可桢这个问题呢?”
    “因为农业是华夏的根本,而粮食更是百姓们的命根子。”
    “我个人是非常在意农业问题的。”
    “人只有吃饱了肚子才能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
    “科学家再伟大,也得一日三餐。”
    “你们都知道我是研究理论物理的。”
    “但是我也一直致力于理论的实践化,把理论变成可用的技术。”
    “华夏科学社的目的,不是仅仅宣传那些高大上的各种科学理论。”
    “更是要把科学和救国联系在一起。”
    “科学技术能给华夏带来怎样的帮助。”
    “以竺可桢为例,他是学习农业的,所以他要传播和提高粮食产量相关的科学。”
    “现在人工氨已经可以实现工业化的量产了。”
    “等到欧洲的战争结束后,我可以让哈伯教授访学华夏,讲解人工氨技术。”
    “可桢,你到时候可以联系国内农业方面的专家,争取早日把技术转化落地。”
    众人无不震动。
    他们感受到了一种磅礴的力量在苏醒。
    竺可桢郑重地点头。
    他的内心无比激动。
    李教授给的这个任务实在太重要了,他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压力,同时还有无尽的自豪。
    四万万华夏同胞的粮食,和自己的专业息息相关。
    这一刻,科学对于国家的作用,在他面前具化了。
    这才是最好的爱国教育,科学教育。
    李奇维没有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也记不清《我有一个梦想》的内容。
    他只会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影响更多的人,一点一滴改变这个国家。
    于无声处听惊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