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65章 物理研究的本质,真理永无止境!

      第365章 物理研究的本质,真理永无止境!
    李奇维的问题让在场所有人瞬间懵圈了。
    哪怕是非物理学领域的人,也对摩擦生电这个现象非常熟悉。
    至于物理专业的师生们,在上学时做的物理第一个实验,就是摩擦生电。
    李教授没有说错,这个问题确实看起来太简单了。
    简单到众人都以为李奇维是不是搞错了。
    “纳尼?李教授竟然说没人能答出这个问题?这不是开玩笑吧!”
    “这不可能吧,感觉我上我也行。”
    “难道这个问题真的有什么玄机不成?”
    在场的大多数人,完全搞不清楚李奇维的意思。
    摩擦生电,这还用解释吗?
    恐怕小孩子都知道吧。
    但是那些物理学大佬们却表情凝重,眼睛紧紧盯着李奇维,在思考其中的含义。
    长冈半太郎和田中馆爱橘正在窃窃私语着什么。
    仁科芳雄则是右手摩擦着下巴,在静静思考。
    因为他知道,李奇维教授的任何一个问题,绝对都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但是他的高傲,又不允许他当众出丑。
    他知道那个公认的答案肯定是不对的。
    至少,不是李教授认为的那种对。
    第二届布鲁斯会议,已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菊池大丽等非物理学的大佬们,对这个问题也非常好奇。
    到了他们这个层次,对待问题,已经不单单是想着去解决,而是要通过问题举一反三,看到更本质的东西。
    当然,现在他们想破脑袋,也没想明白什么意思。
    “果然,李奇维教授和我们差距太大了。”
    “虽然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有什么深意,但它一定有深意。”
    这时,人群中一个八九岁的樱国小孩子,正在向旁边的父亲开心地说道:
    “父亲,您教过我这个实验哎。”
    “玻璃棒和丝绸摩擦后,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然后它们就能吸引小东西。”
    “李教授为什么说这个问题很难呢?”
    小川琢治眼神溺爱地摸了摸儿子的头。
    他作为京都帝国大学的地理学教授,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
    他的儿子小川秀树是兄妹五人中,最天赋异禀的。
    小小年纪就展露出极高的科学天赋。
    小川琢治为了他,在家里搭建了简易的科学实验室。
    在那里能够做物理实验、化学实验、观察化石标本等等。
    基本上,他就是把儿子小川秀树当成未来的科学家在培养。
    所以,今年才8岁的小川秀树相比同龄人,知道很多的科学常识。
    同时,他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摩擦生电这个实验,小川琢治就亲自带他做过。
    小川秀树觉得非常神奇。
    两个都不带电的物体,相互摩擦后,竟然就能产生电了。
    这时,小川琢治轻声地说道:
    “秀树,自然界每个现象,都有它背后的道理。”
    “比如鸟儿为什么会飞?”
    “雨水为什么会落下?”
    “这些现象都有各自的原因。”
    “李教授问的,就是摩擦生电背后的原因。”
    “你明白了吗?”
    小川秀树小小的脑袋点点头,也不知道他是理解了还是没理解。
    李奇维提出问题后,会场内虽然出现了窃窃私语声,但是没有人第一时间举手回答。
    因为这个问题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不少人怕站起来回答后,成为众人的笑柄。
    在这种场合上,要是闹出笑话,那确实非常丢面子。
    李奇维站在台上,扫视一圈。
    相比于欧美,樱国确实整体太弱了,这导致了他们内心有一种自卑。
    忽然,他看到人群后方,一个小孩子竟然举起了手。
    李奇维一怔,随即嘴角露出一抹微笑。
    “那位小朋友举手了,让他回答吧。”
    哗!
    众人无不震惊!
    他们连忙朝对方看去,发现竟然是一个儿童。
    “啊?今天的会议怎么会有小孩进来?”
    “我儿子跟他差不多大,现在还在家玩泥巴呢,这小子能回答出问题?”
    “怕不是来捣乱的吧。”
    此刻,在小川琢治震惊的目光下,他的儿子小川秀树已经站了起来。
    小川琢治当场就懵逼了,连众人的议论都听不到了。
    “纳尼?”
    然后,他就是哭笑不得。
    很快,不少人看到了小川琢治,也猜到了这个孩子的身份。
    “哦,原来是小川教授家的那个天才少年。”
    “小川秀树可不是普通的孩子,我上次遇见他,他还和我解释不同时代恐龙化石的区别呢。”
    这时,小川琢治只好站了起来,歉意地说道:
    “抱歉,李教授,这是我的儿子小川秀树,请您不要和他一般计较。”
    “他非常崇拜您,经常让我讲您的故事给他听。”
    “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站起来。”
    李奇维听到名字后,微微一愣。
    小川秀树?
    和汤川秀树有什么关系吗?
    紧接着,脑海中的信息,就说明了情况。
    “哦,原来是结婚后,随妻子家改姓汤川了。”
    “这在华夏简直和天方夜谭一样。”
    “男的娶女的,竟然改成女方的姓氏。”
    眼前这个孩子,正是将来樱国第一个获得物理诺奖的汤川秀树。
    其在粒子物理领域极具天赋,甚至受到过海森堡等人的赞赏。
    于是,李奇维朝着小川琢治说道:
    “任何人都有发表观点的权利,不论他的年龄和性别。”
    “在物理学领域,有时孩子的纯真,反而更能带来启发。”
    “因为孩子们喜欢提问题,而且经常是直击本质的问题。”
    哗!
    这一番话说的人群震动不已。
    所有人都被李奇维的胸怀所征服。
    对方哪怕是面对一个孩子,在科学上都是保持平等对待的态度。
    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
    对真理心怀敬畏。
    要是玻尔钱五师等人在的话,一定会说:对,你说的真对,来开两次组会,你就老实了。
    这时,李奇维笑着说道:
    “小川秀树,你站起来,是准备回答我刚刚的问题吗?”
    “摩擦为何会生电?”
    此刻谁都不知道,刚刚李奇维的一段话,在小川秀树的心中造成了多么深刻至极的印象。
    这也为他后来一系列的行为,埋下了种子。
    小川秀树稚气地说道:
    “是的,李教授。”
    “我以前做过这个实验。”
    “虽然我当时没有想过为什么。”
    “但是我刚刚想出来了。”
    人群一阵惊奇。
    8岁的孩子,能有这个表达能力,已经非常厉害了。
    哪怕小川秀树答不上来,众人也不会苛责他。
    “我觉得可能是摩擦让正负电荷分布不均匀了。”
    “比如玻璃棒和丝绸,它们本身都带电。”
    “但是摩擦后,玻璃棒上的负电荷跑到了丝绸上,丝绸上的正电荷跑到了玻璃棒上。”
    “所以,它们就带电了。”
    小川秀树的回答让众人都是一惊。
    震惊的不是他的回答本身,而是他的逻辑思考能力。
    小小年纪能说出这些专业名词,就已经能吊打同龄人了。
    更别说还分析的井井有条。
    孩子不知道电子的概念,当然无法解释这个问题。
    然而,他们这些大人知道了,反而没有站起来的勇气。
    因为李奇维教授的问题,不可能那么简单。
    这时,李奇维笑着说道:“小川秀树,你的回答非常好。”
    “将来你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物理学家。”
    人群惊呼!
    长冈半太郎闻言心中一动。
    上一次得到李奇维教授评价的孩子是玻尔,对方现在已经是物理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
    他打定主意,要好好观察和培养这个孩子。
    小川秀树也被他的父亲给按了下来,接下来就不是小孩子该掺合的了。
    这时,李奇维继续说道:“我知道,在座的各位,肯定都觉得我的问题有问题。”
    “摩擦生电这个现象,在物理学领域实在太经典了。”
    “经典到小川秀树这样的小朋友都知道。”
    “这个问题怎么可能没人答的上来呢?”
    “既然你们都不敢说,那还是我亲自来吧。”
    哗!
    会场内所有人顿时聚精会神地开始听讲。
    “关于电的现象,无论亚洲还是欧洲,先人们都有过大量的描述。”
    “因为人类经常可以看见雷电,所以,电本身并不稀奇。”
    “然而,对于电本质的研究,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人们就发现,用毛皮擦拭完琥珀后,琥珀可以吸引细小的物体。”
    “比如毛发、碎屑等等。”
    “到了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御医,吉尔伯特,他发现这种现象,并不是只会发生在琥珀上。”
    “这种吸引力同样会发生在玻璃、钻石、石蜡等物质上。”
    “吉尔伯特根据琥珀这个词的希腊字【elektor】,把这种能产生吸引作用的东西命名为电,即【electricity】。”
    “他也是创造电这个物理概念的第一人。”
    “在当时,他认为,电应该是一种流质,不是单个物体拥有的,而是必须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才会出现。”
    “这和小川秀树小朋友的想法有点类似。”
    李奇维娓娓道来的物理故事,让在场的人听的如痴如醉。
    他们从来没有从这种角度去看待物理学。
    而是上学时就被灌输了电的概念。
    这种从源头出发的教学,让众人对物理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哪怕是长冈半太郎这样的物理大佬,也是听的津津有味。
    “哎,这就是李教授和我们普通人的差距。”
    “他的知识太渊博了,就好像站在物理时间长河之外,洞悉物理学的一切事物。”
    田中馆爱橘更是感叹道:“这是我目前为止,听过的最好的物理课。”
    在场的大佬们已经开始被折服了。
    李奇维接着说道:
    “到了18世纪早期,被称为电之父的英国发明家格雷,他把带电后的玻璃棒和其他物体接触。”
    “接触后,这些物体竟然也产生了同样的吸引力。”
    “这说明电可以在不同物体之间传递。”
    “从而也验证了电是一种流质的说法,它并非某一种物质特有的属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研究电,很快,人们就发现,电不仅仅有吸引作用,它还有排斥作用。”
    “当用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铜屑时,铜屑之间会产生排斥作用,铜屑和玻璃棒之间也会排斥。”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出现了更新的现象了。”
    “法国物理学家迪费发现,先用玻璃棒和丝绸摩擦,使得玻璃棒带电;再用树脂和毛皮摩擦,使得树脂带电。”
    “让玻璃棒接触一部分铜屑,再让树脂接触一部分铜屑。”
    “这时候,两种铜屑不再是排斥,反而是相互吸引了。”
    “因此,迪费推测,自然界存在两种电,一种叫玻璃电,一种叫树脂电。”
    “玻璃电和玻璃电,或者树脂电和树脂电之间会排斥,但是玻璃电和树脂电之间却是吸引。”
    “这就是曾经流行的电的双流体理论。”
    “但是,到了18世纪中期,美国的富兰克林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单流体理论。”
    “顺便说一句,这个富兰克林就是那个把雷电关在瓶子里的人。”
    “他认为每一种物质本身是带电的,只不过没有摩擦的时候,这种电是满的,表现不出电的作用。”
    “举个形象的例子,把瓶装满水,无论你怎么摇动瓶子,里面的水都不会晃动。”
    “电也是同样的道理。”
    “根据这个理论,当玻璃棒和丝绸摩擦后,丝绸上就会有一部分电转移到了玻璃棒上。”
    “这时,玻璃棒上的电是多余的,而丝绸上的电是缺少的。”
    “富兰克林认为,这种多余的电就是玻璃电,而缺少的电就是树脂电。”
    “他还给两种电取了一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玻璃电为正电,树脂电为负电。”
    “同时,他发明了【电荷】这个词,用来描述物体上带电的多少和数量。”
    “在当时,人们对双流体假说和单流体假说争论不休,因为两种假说,都能完美解释发现的电现象。”
    “这种争论一直到我的导师汤姆逊教授,发现了电子的存在后,才正式宣告结束。”
    “现在,我们知道,当玻璃棒和丝绸摩擦后,玻璃棒上的电子就跑到了丝绸上。”
    “而电子是带负电的,所以丝绸就是带负电,而玻璃棒则带正电。”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电子的电荷之所以被人为规定为负的,主要就是为了沿用富兰克林的说法。”
    “其实也可以把电子的电荷规定为正的,那么原子核带的就是负电了。”
    “到这里,大家应该发现,不管是单流体假说还是双流体假说,本质都是对电子现象的侧面描述。”
    “因此,两种假说都是对的。”
    “只不过,单流体用起来更方便而已。”
    讲到这里的时候,在场的无数人都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摩擦生电现象,竟然经历了这么复杂的研究过程。
    在这期间,物理学家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才把电的概念一步步向前延伸。
    “现在,回到我的问题。”
    “我想大部分人心中的答案,应该就是我最后说的那种。”
    “摩擦生电的本质,就是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了丝绸上。”
    台下物理学领域的人都默默点头。
    标准的官方的答案确实是这样的。
    难道这有什么不对吗?
    “但是,我认为这远远不够。”
    “我说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物理研究的本质,就是真理永无止境!”
    “现在,让我带领大家一起,继续对摩擦生电现象研究下去。”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玻璃棒和丝绸摩擦,玻璃棒上的电子会跑到丝绸上。”
    “而树脂和毛皮摩擦,电子又从毛皮跑到了树脂上。”
    “我可以负责人的告诉大家,这个问题,到今天,依然没有正确的答案。”
    “即便是我,也不知道。”
    轰!
    人群彻底震动。
    所有人都没想到会是这样。
    “纳尼?李奇维教授连相对论都能想出来,竟然不知道摩擦生电的原理。”
    “没想到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却反而是最难的问题。”
    “今天的演讲真是让我小刀扎屁股,开了眼了。”
    长冈半太郎、仁科芳雄等也是满脸震惊。
    小小的摩擦生电,却饱含玄机。
    让堂堂物理第一人李奇维教授都束手无策,这简直无法想象。
    看着众人震惊的模样,李奇维轻轻一笑。
    摩擦生电的本质,别说是现在,哪怕在他的前世,依然也是未解之谜。
    物理学界并没有公认的统一解释。
    因为它涉及到了物体表面的复杂情况研究。
    是微观和宏观交织的特殊领域。
    这时,他继续说道:
    “现在欧洲那边已经开始深入研究摩擦生电的本质了。”
    “物理学家甚至发现摩擦本身并不是必要的条件,而是只要不同物体之间有接触就可以。”
    “摩擦只是一种长时间充分接触的特例而已。”
    “不同的物体,对于电子的渴望程度不同,但是具体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这种渴望,目前不得而知。”
    “我们只能根据大量的实验,整理出不同物质摩擦生电的排序表。”
    “排名越靠前的物质,越容易失去电子,相反,则越容易得到电子。”
    “也许在未来,等到微观理论更成熟后,或许我们就能揭开摩擦生电的本质。”
    “这就是物理学的魅力,这就是科学的魅力!”
    “欧美的那些科学家们,常常有一种在普通人看来属于钻牛角尖的气质。”
    “然而,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他们的科学才会突飞猛进,远远把亚洲甩在身后。”
    “同样是证明杠杆定理,华夏的墨子只写了短短几句话。”
    “而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却足足写了十几页的论文。”
    “因为墨子看到的是表象,而阿基米德是打破砂锅问到底。”
    “至少在科学领域,我更认同阿基米德的做法。”
    “现代科学,就是按照古希腊人的方式去思考世界。”
    呼!
    李奇维的话,让会场内突然陷入一片寂静之中。
    所有人的心中宛如掀起惊涛骇浪一般。
    这就是当世科学第一人的实力吗?
    实在太可怕了。
    一个简简单单的电现象,在对方的口中,被描述出一种史诗的感觉。
    这种深厚的知识底蕴,除了博览群书外,还需要对物理学有最深刻的洞察。
    在场的物理学大佬们自忖,他们做不到这一步。
    而李奇维教授却看起来游刃有余。
    难得可贵的是,对方并没有狭隘的民族情怀。
    他甚至公开认可古希腊,而不是狂吹华夏的科学研究方法。
    这种严谨、求实、冷峻的态度,让很多樱国科学家汗颜。
    相比于李教授,他们差的太远了。
    尤其是长冈半太郎,感触最深,因为他的土星模型就是被大吹特吹的。
    这一刻,所有人才感受到大科学家中大字的含义。
    那是超越一切,只追求真理的朴素价值观。
    包容一切!
    西方的科学强大,果然是有原因的。
    这种孜孜以求的信念,才是研究者最重要的品质。
    随即,会场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李奇维一个简单的开场白故事,就把所有人给折服了。
    小川秀树虽然完全没有听懂,但不妨碍这个故事带给他的震动。
    他的父亲小川琢治更是内心感慨。
    要是樱国的老师都如李奇维一般,他不敢想象那样的樱国会有多么强大。
    不过他也只能想想了。
    “李教授这样的人物,是几百年乃至上千年才能一出的人物。”
    “能够聆听一场演讲,便是三生有幸了。”
    李奇维看着众人震惊的样子,他的内心也是波涛汹涌。
    华夏几千年来的文化,找不到一种适用于科学研究的精神内核。
    科学,就是要不断去问为什么,然后接着再问为什么的为什么。
    一直问到没有办法再深入,那就是真理的终极了。
    今天,李奇维终于带给了亚洲科学家一点震撼。
    只有先认清科学研究的本质,才能有超越西方的希望。
    不然只是照猫画虎而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