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46章 国王学派!开枝散叶!原创研究,难

      第346章 国王学派!开枝散叶!原创研究,难于上青天!
    钱五师的获奖,让物理学界逐渐流传出一个词:国王学派。
    它指的是以李奇维为核心,衍生出来的各大研究领域的汇总。
    现在他的博士生如玻尔已经开始开枝散叶,未来整个学派会逐渐壮大。
    当然,这种称呼其实只有圈子里的大佬才会偶尔提提。
    就和与相对论有关的苏黎世学派一样。
    它们和卡文迪许学派是不一样的。
    因为卡文迪许实验室是固定的,不会随着汤姆逊离开而变化。
    哪怕换个人当主任,依然是卡文迪许学派。
    但是国王学派,等李奇维一离开,名字就不太合适了。
    李奇维的未来在婆罗洲,在古晋,那里是固定的,或许未来会出现一个古晋学派。
    不过,伦敦国王学院可不管那么多,至少现在李奇维还没有走呢。
    国王学派名副其实。
    学校第一时间宣布,钱五师获得物理诺奖,是学校开天辟地般的成就,标志着学校的腾飞。
    而钱五师的博士论文也被大规模刊印,作为物理系必读论文。
    对此,李奇维大力支持。
    虽然他也有诺奖,但他是在剑桥大学完成论文的。
    而钱五师则是实打实,在伦敦国王学院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
    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这份成果当之无愧算国王学院的。
    在后世,各个学校为了一个院士能都争的头破血流,更不用说诺奖得主了。
    即便在现在也不遑多让。
    因为诺奖意味着源源不断的资金和支持。
    所以,归属问题很重要。
    对此,李奇维倒是淡淡一笑,他现在已经不看重这些了。
    毕竟他自己就是超级大金主,用不着别人资助。
    在收到获奖消息后,钱五师三人就从婆罗洲启程出发,前往英国。
    他们准备和李奇维汇合,然后一起去瑞典接受颁奖。
    顺便,钱五师等人也要结交自己的人脉和朋友。
    他们已经能够独当一面,有了自己的朋友圈。
    对此,李奇维很欣慰。
    他需要自己的学生有独立的灵魂,而不仅仅是自己的附庸。
    1913年11月20日,钱五师三人抵达伦敦。
    接近一年没有见面,三人早已褪去脸上的稚嫩,看起来成熟很多。
    这段时间的研究所建设工作,让他们成长很多。
    从零到一的体验,对于钱五师三人是弥足珍贵的。
    虽然这不能提升他们本身的科研能力,但是能加强他们对于宏观规划的把控。
    这对接下来的盘古计划有巨大的好处。
    李奇维把三人带到房间内单独交谈。
    “首先,要祝贺你们三人获得物理诺奖。”
    “看到你们,我就觉得华夏的崛起是无可阻挡了。”
    钱五师、钱湖州、邓怀宁听后十分振奋。
    华夏终于不再是李教授一人支撑,而是后继有人了。
    他们要继承教授的衣钵,发扬光大,把科学带到华夏大地,生根发芽。
    如果说何育杰等人是驱散愚昧,那么他们几人就是追逐光明。
    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开拓创新,一脉相承。
    这就是李奇维教授的雄伟布局,改天换地。
    钱五师笑着说道:“可惜于隐没有过来,我让他一起,他不愿意。”
    “他估计是吃醋了,哈哈。”
    三人相视一笑。
    李奇维听后也很无奈,这事还得怪他,单独把于隐分出去了。
    “他早晚也是要得诺奖的,那小子性格有点高冷,正好磨炼一下他的心性。”
    接着,钱五师问道:
    “老师,我听说玻尔也开始建研究所了。”
    “而且他已经准备好研究生招生工作了,之前还写信向我炫耀呢。”
    李奇维听后一笑。
    “玻尔野心很大,整个丹麦一国都支持他。”
    “他是想做丹麦的科学领袖。”
    “怎么,你们三个也想开始招硕士博士了吗?”
    三人嘿嘿一笑。
    邓怀宁最小,今年才27岁。
    他说道:“我们准备等研究所建的差不多,再开始。”
    “现在就算招生,也没法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李奇维点点头,顺势问道:
    “现在研究所的情况如何了?”
    这件事由钱五师总负责,他说道:
    “研究所的建设工作目前非常顺利,得到了维纳王子的大力支持。”
    “预计在1914年中,就可以初步使用了。”
    “到时候我会分批采购仪器设备。”
    “另外三所大学的研究院,也已经初步建好。”
    “按照您的计划,前期以偏简单的研究为主,方便刚毕业的本科学生上手。”
    “不过,目前能担任研发教授的人,还是太少了。”
    “很多老师只是单纯能教课,无法担任研发工作。”
    钱五师事无巨细地汇报着阶段性工作。
    有成果,有困难,说明他们确实是用心去做事了。
    李奇维一边听,一边拿笔记录重点内容,同时他也在思考。
    情况基本在他的预料之中。
    以目前华夏的科学基础而言,想要一步踏入原创研究是不可能的事情。
    能追上樱国的水平就已经很不错了。
    虽然现在黄埔理工大学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形容,但是依然在基础阶段。
    所教授的知识,在欧洲这边都属于第二梯队的。
    没办法,底蕴不可同日而语。
    即便有李奇维这个bug,但是那些靠积累的东西,他也没办法。
    人不是机器,灌输什么就会什么。
    而且以华夏目前的情况看,能有一大批基础科学知识的本科生,就已经是了不得的事情了。
    按照何育杰发来的数据,经过了将近十年的发展。
    自然科学领域,华夏目前具有本科学历的人才,已经超过了3000人。
    这个数字如果横向对比,当然少的可怜,连樱国都不如。
    但是纵向对比,那简直是史无前例的成就。
    这都要得益于华夏庞大的人口。
    哪怕万中选一,也能选出好几万。
    这就是大国的优势,人口是碾压一切的因素。
    而且现在随着一切走上正轨,这个数字的增长会越来越快。
    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国内的变化,可能会对教育造成一定的影响。
    李奇维回去后,也会全力解决这个事情。
    当然,这么多本科生,其中能继续科研事业的,那就更少了。
    原创研究对于樱国来说,都是奢侈的事情。
    现在的华夏还差的远。
    想到这里,李奇维说道:
    “短短时间,你们就做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至于科研教授的问题,暂时急不得。”
    “星火计划才发展了十年,现在依然是打基础的阶段。”
    “等我回去后,我会搭建出一个标准规范的研究体系。”
    “并且做一些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加速国内的原创研究水平。”
    钱五师三人听后信心大增。
    李奇维之前在清朝推行的本科教育体系,大获成功。
    证明了他高瞻远瞩的眼光。
    现在的李教授俨然是国内教育科学领域的第一人。
    所以,他们对接下来的研究生教育和专业研究所规划,充满信心。
    有这位定海神针在,华夏和婆罗洲的科学事业,必将再次高速蓬勃发展。
    最后李奇维说道:“你们领完奖后,不要急着回去,到时候和我一起走。”
    “预计明年初回去。”
    ——
    随着钱五师三人到达英国,很快,前来祝贺的人就络绎不绝。
    其中大部分都是超导领域相关的。
    现在的超导是研究热门,无论是理论方向还是材料方向,都有太多可研究的课题。
    当然,还有不少主要是冲着李奇维来的。
    卢瑟福和威尔逊就是第一批上门恭喜的。
    卢瑟福握着钱五师的手,笑道:
    “tsien,恭喜你们,真是了不起的成就。”
    威尔逊则说道:
    “你们现在和你们的导师齐名了。”
    “都是物理诺奖得主。”
    钱五师是三人中最擅长交际的,而且超导的发现也以他为主导,所以这种场合一般都是由他代替。
    钱湖州和邓怀宁则分别与卢瑟福、威尔逊握手致意。
    卢威二人毕竟算是钱五师的前辈,于是寒暄完毕后,就被李奇维领着单独去聊天了。
    而钱五师三人,则被国王学院物理系的其他师生给拉走了。
    主任办公室内,李奇维亲自给二人倒上茶水。
    这一次,他拿出了自己收藏的宝贝,而不是之前的糊弄货。
    卢瑟福刚尝了一口,就面露疑惑。
    “布鲁斯,你是不是拿错茶叶了,怎么味道不对。”
    “快把你的好茶叶拿出来。”
    李奇维笑着说道:“这是我家里新寄来的好茶,口味不一样。”
    “哦。”卢瑟福信以为真。
    李奇维也感受到久违的乐趣。
    如今威尔逊已经44岁,卢瑟福也42岁了。
    便是李奇维自己,也不再年轻,他今年33岁。
    三人都已经是成熟的中年男人了。
    他们回忆起在卡文迪许的岁月,那是三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记忆之一。
    威尔逊感叹道:“一眨眼,十多年就过去了。”
    “我现在还记得当初布鲁斯在黑板上做题目的样子。”
    李奇维笑道:“幸亏有你的题目,我才能出名。”
    “据说现在这道题有了很多变种,把不少学生折磨得死去活来。”
    “罪魁祸首就是威尔逊你啊。”
    三人哈哈大笑。
    卢瑟福品了一口茶,说道:
    “布鲁斯,这次你回去建设科学之城,大概多久还会再回欧洲?”
    “按照我的预测,这么庞大的工程,没有个十年二十年是不可能完成的。”
    “你要想继续做研究,还是得回来。”
    李奇维回道:“普朗克教授也问过我这个问题。”
    “具体的时间都不好说。”
    “而且你不觉得最近欧洲的气氛有点紧张吗?”
    卢瑟福神色一动,很快就明白过来。
    “确实,最近感觉局势比较古怪。”
    “希望一切无事发生。”
    真实历史上,一战爆发后,卢瑟福就被英国军方请去,计算敌人的潜艇位置。
    他自己的研究都落下了。
    李奇维感慨地说道:“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战争。”
    “能有一块净土可以安静地做研究,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卢瑟福点点头,若有所思。
    这时,威尔逊接着说道:
    “前几天,首相大人刚刚把汤姆逊教授请过去咨询了。”
    “布鲁斯,估计你的科学之城计划,应该很快就会被批准了。”
    “哦?”李奇维倒真不知道。
    看来英国政府还是很小心的。
    估计请的专家都是老成持重的那种。
    像卢瑟福这种年轻派就没请。
    因为年轻往往意味着冲动激进。
    不如克鲁克斯、汤姆逊等人经历的多,看的远。
    “那太好了,我之前一直在忐忑呢。”
    “有汤姆逊教授出马,问题应该不大。”
    得益于他最近的频繁交流和访学,他纯粹学者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而且李奇维又不让英国政府出钱,仅仅是出个地皮而已。
    自从李奇维来到英国后,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光明正大的。
    培养英国本土人才,提高学校知名度,加入英国皇家学会。
    无论从哪一点看,他都是大英帝国的仰慕者。
    这也是英国首相阿斯奎斯放心的原因。
    卢瑟福感慨道:“虽然我们都很看好科学之城的未来。”
    “但是我还是想不通,布鲁斯,你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精力做这件事?”
    “以你现在的地位,在哪里都可以成为中心,继续你的研究。”
    面对好友的疑问,李奇维不愿隐瞒。
    他想了想,笑着说道:
    “其实建设科学之城,也有我的私心在里面。”
    “我选址在亚洲,也是为了方便照顾华夏。”
    “亚洲的科学水平,相比欧洲实在差的太远了。”
    “华夏的总人口几乎和整个欧洲相当,但是科学人才,可能连百分之一都比不上。”
    “所以,我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能帮助国内。”
    “虽然我本人不一定会常驻那里,前期我的重心依然在欧洲。”
    “但是即便是很浅显的学术研究,对于华夏,对于亚洲来说,都已经是宝贵的经验财富了。”
    “我们也想赶上科学文明的脚步。”
    李奇维的赤子之心让卢瑟福和威尔逊动容。
    “这才是真实的布鲁斯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