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48章 我讲完了,你们随便问

      第148章 我讲完了,你们随便问
    在诸位大佬的震惊下,在众多师生的羡慕下,李奇维如行云流水般,讲完了他的博士论文内容。
    会场内先是出现短暂的安静,然后众人不约而同地为他鼓起掌。
    这篇博士论文选题新颖、实验严密、数据详实、结论惊艳,属于不可多得的科研范文。
    李奇维在写论文的时候,为了保证质量,逐字斟酌,尤其涉及到物理概念时,更是小心谨慎。
    可以说,他的博士论文乃是心血之作,饱含他所有的科学热情,当然能打动所有评委。
    随着李奇维的一句:以上就是我的博士论文内容,欢迎各位专家指正。
    会场内的众人终于能够松一口气了。
    之前李奇维在上面滔滔不绝,让所有人都敛声屏气,不敢放松精神。
    生怕一不小心,跟不上他的节奏,导致后面的内容听不懂,那就尴尬了。
    不过还好,行星模型论文,相比相对论,里面没有复杂的数学计算,主要是各种实验数据。
    在场的人基本都能明白,所以对这项研究就很有兴趣。
    只有听的懂,才会感兴趣!
    此时,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想让出第一个提问的机会。
    于是,卢瑟福笑道:“既然布鲁斯你的论文,和我还有点关系。”
    “那我就第一个提问吧。”
    “我也想知道,为什么我会错过这个精彩的理论。”
    卢瑟福的话,让大家会心一笑,不少人知道其中原委。
    李奇维也是笑道:“卢瑟福,伱随便问吧,反正结果已经被我捷足先登了。”
    “你现在后悔也来不及喽。”
    众人哈哈大笑。
    卢瑟福假装无奈地叹口气,然后神色严肃说道:“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你会想到用金箔做轰击实验?”
    李奇维说道:“其实我第一时间并没有想到金箔。”
    “而是当初我制造样品时,想找一种很容易制形的材料。”
    “所以我就想到了延展性很好的金。”
    “这种实验,基本很难从理论上去分析,几乎就是靠试。”
    李奇维朴素的回答,让卢瑟福点点头。
    因为他当初做这个轰击实验时,就是因为觉得太繁琐。
    没有理论的支持,需要靠无数的实验去凑。
    而他那时又在放射性研究的关键阶段,自然不可能浪费心力在这种穷举类实验上。
    其实,这体现了物理研究的两个方向。
    一个是先有理论,后有实验;另一个则是先有实验,然后归纳出理论。
    两种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全都是推进物理学发展的手段。
    同时,李奇维的博士论文也说明,即便不是天才,也依然可以通过勤奋的实验弥补不足。
    有时候,很多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往往就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学原理。
    这一点,李奇维深有体会。
    接着,卢瑟福又问出第二个问题:“布鲁斯,你论文中否定枣糕模型的核心现象是,有极少部分的α粒子发生了大角散射。”
    “但是,如果考虑用多次散射,其实枣糕模型也可以解释大角散射。”
    “比如,α粒子因为和原子中的正电荷,发生多次反射,正好被反弹回去。”
    卢瑟福说完后,汤姆逊轻轻点头,显然他认为有这种可能。
    李奇维笑着回答:“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很符合逻辑。”
    “但是我在提出行星模型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点。”
    “并且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不过,我没有把它放在我的论文中。”
    “我可以现场给大家推导一下,可能需要用到概率的知识。”
    接着,李奇维一边计算,一边讲解。
    “按照行星模型的设想和实验结果,大概每八千个α粒子,就会有一个原路返回。”
    “可是,如果按照枣糕模型,根据概率计算,则只有百万分之一的α粒子会因为多次反射而返回原路。”
    “理论与实验结果,有数量级的差异,显然说明枣糕模型有不足。”
    此时,众人都忍不住点头,显然李奇维的计算非常有说服力。
    因为实验结果是真实的数据,所以必然说明枣糕模型有问题。
    卢瑟福也被李奇维的计算说服,对方完全是以理服人。
    有了卢瑟福的开头后,开尔文勋爵和瑞利勋爵又先后问了一些问题。
    不过,由于行星模型的构想非常完美,李奇维毫不费力就解释了他们的疑惑。
    其实两人自己也知道,凭借他们现在的实力,很难真正难倒布鲁斯了。
    对方早已成为物理学的领军人物了。
    答辩委员会的最后一人,亨利·布拉格教授,这时开口了。
    “布鲁斯,我记得你说过,量子论是适用于原子的理论。”
    “可是为什么在你的论文中,我看不到你的尝试。”
    “你难道有什么最新发现,认为量子论不再适合微观粒子吗?”
    李奇维心中一惊,好家伙,你快要拆穿我的把戏了。
    他当然知道行星模型存在的问题。
    其中,最致命的弱点就是电场力无法满足稳定性的要求。
    即无法解释电子是如何稳定地待在核外的。
    按照经典电动力学,由于电子做圆周运动,一定会辐射出电磁波。
    于是电子会损失能量,从而跌落到原子核内,同时发射连续光谱。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原子这种东西。
    只有打破经典电磁学的观念,引入量子化轨道,才能解释行星模型的稳定性。
    李奇维之所以仅仅提出行星模型,而不是直接量子轨道,就是为了给玻尔铺路。
    玻尔是物理学未来的关键人物。
    李奇维最近心中有一种隐隐的感觉,他不能大幅度改变历史,否则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用量子论正确解释原子结构,必须交给玻尔。
    由他开启量子力学的大门。
    但是现在,李奇维又必须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而这个提问的人,也不是什么无名之辈。
    亨利·布拉格有个儿子,叫劳伦斯·布拉格。
    他们父子俩,因为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从而共同获得了1915年的物理诺奖。
    那一年,劳伦斯·布拉格仅仅25岁。
    真实历史上,劳伦斯·布拉格也是最年轻的物理诺奖获得者。
    从此,他们父子二人成为物理学界的一桩美谈。
    但是,也有不少人怀疑劳伦斯·布拉格的贡献。
    认为只要有个好爸爸,诺奖也能随便拿。
    后世,某些小学生动不动就有什么机器人的科研课题。
    但是这些和劳伦斯·布拉格比起来,就差太远了。
    我的召唤师比你强!而且强一个次元。
    然而如今,劳伦斯·布拉格的记录已经被李奇维打破了。
    不出意外,后世的物理诺奖获得者,再也不会比李奇维更年轻了。
    现在,面对亨利·布拉格的提问,李奇维只能模糊回答。
    “非常好的问题,布拉格教授。”
    “其实,我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我觉得使用电磁相互作用,已经足以解释原子核和电子的运行过程。”
    李奇维在解释的过程中,为了更能强化自己的模型,甚至使用了复杂的数学,去证明电子是如何运转的。
    跟使用几十上百个圆,去证明地心说有的一拼。
    并且,他故意提高了声音,显得非常自信。
    于是,震慑住了所有人。
    亨利·布拉格也微微点头,显然作为博士论文,没必要如此苛刻。
    完全可以等对方毕业后,再深入交流。
    行星模型是注定要发展成为一门理论的。
    至此,答辩委员会,除了导师汤姆逊,所有人都对李奇维进行了提问。
    剩下的就是由皇家学会成员为主体,组成的评审团来提问了。
    不过,评审团不是答辩必须的,而是汤姆逊单独为李奇维要求的。
    他们的提问,哪怕李奇维没有回答上来,也不影响获得博士学位。
    不过,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
    评审团内心:我也不知道该问啥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