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学术报告会
第140章 ,学术报告会
一九七九年四月十八日,北大学生寝室,一大早就起床的杨念真,收拾妥当之后,立马就去了图书馆。
同寝室的室友见她那么努力内卷,也都纷纷爬起来,不分先后地出门了。
北大是全国第一学府,学习氛围还是非常好的。
图书馆自习室内,杨念真还在想一件事:有没有可能会再次跟王多鱼偶遇呢?
如果能够再次偶遇的话,她一定会咨询对方,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够读懂那篇论文呢?
自从二月份那次,她跟王多鱼见过面后,特别是在清华园的那个讲座,得知了他的身份后,杨念真就一直特别想询问这一点。
过去了快两个月的时间,她依然没有读懂这篇论文,目前还只是从二月份读懂了论文前面四页,到现在读懂了前面的八页。
这篇论文太难了!
可惜呀,王多鱼大概率是不会再来北大图书馆了,毕竟他现在应该挺忙碌的。
上午九点二十分,数学系有不少班级都已经停课了,大部分人走向大礼堂这边,主要是来这边参加今天的学术报告会。
杨念真、丁海洋等人也都在人群中,顺着人流进入到大礼堂内。
“哇,我看到了,那些就是外国人,嘶,这还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外国人呢,他们都挺高大的呀”
不少学生在大礼堂一侧,看到了不少刚刚抵达这里的外国佬,顿时惊呼了起来。
很多老外看着都挺高的,因为他们现在看到的都是从北极熊帝国、德国等几个国家过来的人,这部分人还都比较凑巧,长得都挺高的,平均一米八以上了。
就好像奥运会一样,碰巧看到一群篮球运动员,当然会立马看出来,他们这群人鹤立鸡群。
也因此,北大学生们看到这一幕时,确实羡慕坏了。
“咦,晓红姐,这么巧呀,你们也刚到呀”杨念真看到了旁边排队进入大礼堂的钱晓红等人,顿时忍不住惊讶地搭讪起来。
钱晓红是数学所研究生,这一次学术报告会,当然也会参加。
只不过没有想到,会如此碰巧偶遇上了。
见面之后,杨念真就迫不及待地询问钱晓红他们现在已经将那篇论文读到第几页了。
杨念真的胜负欲和求知欲都同样强烈,自尊心特别强。
就在她和钱晓红他们聊天的时候,队伍另一边,祝汉廷、简香兰、代义安、荣光夏等人也都来了。
不知道是不是杨念真她们的聊天声音有点大,祝汉廷他们听到之后,都很想参与进去。
薛晓玲也在队伍当中,只是她听到杨念真居然已经读懂了论文的第八页,顿时忍不住瞪大双眼,插嘴道:
“这位老师你好,你已经读懂了论文的前面八页么?这么厉害啊?第五页第二段是什么论证方法呀?能不能麻烦你,请教一下呀?我很想知道”
为了能够读懂王多鱼写的那篇四维庞加莱猜想论文,薛晓玲已经有些疯魔了,见人就问。
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以她的实力,估计论文第一页都读不懂呢,但却是因为她的努力,让她读懂了前面四页,只不过第五页开始,她就有些心力交瘁,需要她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来研读。
但效率依然不怎么样,在她无法请教王多鱼的情况下,就只能够不耻下问咯。
“我不是老师!”
杨念真憋红了脸,赶忙解释道。
她旁边都是自己同学,哪里敢认什么老师啊?
不等薛晓玲继续追问,队伍已经往前了,她也只能无奈叹气,沉默下来。
今天这样的场面,她注定是来凑数的了。
能够听得懂王多鱼的学术报告会的人,估计不会超过五百人吧?
但今天,进入大礼堂的人却超过了一千人,具体多少人,现在还不知道。
反正老外已经来了不少人,来自北大、清华、复旦、哈工大等其他大学的教授、学生等,同样也有不少。
就在这个时候,外面又来了不少人,也是老外,但明显能够看得出来,这一次来的是印度那边的人。
“嘉莱瓦教授,这个中国数学天才应该是他们吹嘘出来的吧?东方大国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天才?他们打仗或许很厉害,但数学肯定不行”
印度数学团队当中,一位满脸胡子的白人学生库纳勒表情嘲讽地说道。
库纳勒知道中国人打仗很牛逼,因为在他六七岁的时候,他们国家就跟中国在高原上做过一场。
只可惜,那一次,他们印度的首都差点就被中国给推倒了。
而库纳勒的家就在新德里,依然还记得当时他被他父亲扛在肩膀上亡命逃跑的一幕,所以他对这件事印象深刻。
他知道中国人打仗很牛逼,但是在数学方面,库纳勒却不承认了。
毕竟在国际社会上,关于中国的新闻很少,数学方面的新闻,更是几乎听不到。
然而在去年十一月份,王多鱼的论文横空出世,震惊了全球数学界,这其中就包括了印度数学界。
库纳勒是他们印度理工大学的学霸,数学成绩非常牛逼,今年已经是博士第二年了,要不了多久,便可以博士毕业了。
他相信他很快就能够成为教授了。
只不过王多鱼的那篇论文,却是让他十分苦恼,因为他之前准备的博士毕业论文,就是跟四维空间的流形有关系。
结果因为王多鱼的论文,他就必须要另外选择论文课题方向了。
一年多的心血,付诸东流,库纳勒当然恨死了王多鱼。
他现在重新选择了三维空间流形领域的课题,挑战更高难度,他不相信王多鱼还能够把这个方向也给拿下来。
“库纳勒,你要知道,中国人的数学或许不怎么样,但你现在毕竟是在中国,还是不要说这样的话了。”
嘉莱瓦教授语重心长地劝说道:
“你既然已经选择了三维空间流形领域的课题,那就好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要再节外生枝了.”
“另外,你可能不承认,但今天这位作报告的中国数学天才,已经拿出了成就,你却是没有什么值得拿出手的成就,所以,等下还是认真听一听吧。”
库纳勒闻言,十分冲动地反驳道:
“教授你放心,我已经有了方向,我绝对会比其他人还要更早地推进三维空间庞加莱猜想的证明,一定不会被别人抢先了!”
“之前我没有告诉你们,就是因为我现在还没完全写完那篇论文,但是论文主体已经明确下来了,我相信我一定会证明三维空间的.”
此话一出,嘉莱瓦等人全都呆若木鸡地看着库纳勒,半晌都没反应过来。
直到后面有人催促,嘉莱瓦教授这才激动地看向库纳勒道:
“库纳勒,你真的已经完成了论文主体么?那你什么时候能够完成整篇论文的证明?”
库纳勒算是数学天才么?
当然算,他能够考入印度理工大学,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他的天资并不差,更何况他还是理工大学内的学霸。
尽管今年已经二十七岁了,年龄已经不小了。
但是要知道,丘成桐变得牛逼,也是在一九七二年之后,或者更准确来说,是在一九七六年,在他利用非线性微分方程的方法证明了卡拉比猜想之后,才震惊全球数学界,并且在此之后一发不可收拾。
而库纳勒的经历完全是有可能复制丘成桐的。
另一方面,库纳勒从来没有说过谎,并且他是高种姓,也不是说谎,并不需要说谎的那种人。
所以嘉莱瓦教授相信库纳勒说的话,也就是说,后者还真有可能已经求证出来了一部分流形性质,有可能推进了三维空间庞加莱猜想的证明,或者是拿出了更为有用的数学工具。
拉哈尔、杰定、亨德里卡等人也都激动不已,围着库纳勒欲言又止。
周围有不少排队的人,都投来了好奇的目光,只不过他们听不懂印度语罢了,所以才没开口。
“当然!”库纳勒点头承认了,嘉莱瓦教授马上便说道:
“走,我们回酒店,不要参加这一次的报告会了,你回去抓紧时间把论文给写出来,不能够再让别人抢先一步了”
说罢,嘉莱瓦教授就打算将库纳勒带回住处,放弃参加本次的报告会。
但库纳勒却拒绝了,他有点慌。
不参加肯定不行呀,这一次好不容易来到了京城,如果不交流一下,那他岂不是白来了?至于说三维空间流形领域的论文,他确实做了不少工作和研究,但距离论文成型,说实话,还真的差了十万八千里呢。
一番闹腾之后,嘉莱瓦教授还是暂时同意了库纳勒的提议,继续参加本次报告会。
只不过,从现在开始,他们的心态好像又变得不一样了。
北大数学系教室楼,系主任办公室内,王多鱼跟朱玲一起,提前来到了这里坐着。
后者特别无聊,但还是装作认真听的样子,实际上,她是在开小差呢:这时间怎么过的那么慢呢?
之前她就提出要求,要来参加王多鱼的学术报告会,他真的就给她申请了一个名额。
然后今天早上,她就跟王多鱼一起,提前过来北大这边。
王多鱼是为等下的报告会做准备,她就是纯粹凑数的,就只是坐在一旁看书。
不过段学复、吴从炘、陶方起等人都在办公室,所以没一会儿的功夫,众人就聊了起来。
他们聊的话题,根本就不是朱玲能够听得懂的。
可即便听不懂,也得装作听得懂才行。
反正重在参与嘛。
临近九点半,有工作人员来通知,差不多是时候到大礼堂那边等候了。
大礼堂,等候室。
此时这里就只有王多鱼一个人在这里等候,其他人已经到里面就坐了,等一会儿,报告会便正式开始。
刚才的时候,王多鱼已经知道了,今天来参加报告会的人非常多,反正他扫了一眼,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
上千人聚在一起,其实就已经非常多了。
这一场报告会,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听得懂,但这些都不重要,对王多鱼来说,他需要应对的不是那些听不懂的人,而是一部分想要挑战他的人。
如果王多鱼没有猜错的话,那么印度、大不列颠、美国等地方,肯定有不少人想要鸡蛋里挑骨头。
虽然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而且这篇论文绝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就是架不住有人犯傻,那就不好说了。
斯梅尔、查尔斯费夫曼、约翰米尔诺、罗伯特朗兰兹等人也都陆续进入了大礼堂,他们这些都是大佬,进场时间晚,但坐的位置都十分靠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报告会也差不多要开始了。
整个大礼堂现场已经挤满了人,乌央乌央的,都是人头。
“王老师,差不多开始了!”
九点五十八分,工作人员走了进来,在等候室的王多鱼闻言,当即便站起身来,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上讲台。
在他的身后,那是黑板,在他身前,应该有上千人之多,甚至是不止,具体多少人,他一时间也确定不了。
目光看向前面,王多鱼面露微笑,道:
“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不远万里来参加本次报告会,我今天的报告会主题是四维球体的紧致四维流形在拓扑上实际等同于这个四维球体”
他并没有过多客套,开口两句便进入正题了。
坐在最侧边位置的朱玲,满眼骄傲地看着他,可她高兴没多久,后面的话,她就听不懂了。
而且,王多鱼并不是一直面对大家讲课,而是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写。
本来王多鱼用英语进行报告,朱玲听着就很吃力了,更何况还要讲数学方面,她就更懵圈了。
“原来,有这么多人听不懂呀?”
无聊的朱玲,不由小心翼翼地扭头,看向身后,然后她瞬间就乐了。
因为她看向后排那些人,马上就发现了,一大群人都是两眼茫然,表情呆滞。
虽然很努力地作出认真听讲的样子,可惜太高深了,根本听不懂。
因此,一瞬间,朱玲就平衡了。
原来不止她一个人听不懂啊!
可也因为如此,她看向王多鱼的目光,更加崇拜了。
那么多人都听不懂,却依然吸引了这么多人前来参加这一次的报告会。
其实,朱玲不知道的是,这一次的报告会,其实已经远超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参会人数了。
往年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人,有三四千人,但一场报告会,不可能三四千人都跑来参加的呀,最厉害的也就是一两千人罢了。
主要是因为很多人并不是研究那个方向的,而且还有不少都是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去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参与罢了,并不能学到什么。
而这一次,来参加王多鱼的报告会,人数已经接近两千了。
看似走廊等很多地方都挤满了人,其实大部分人都是重在参与,感受气氛罢了。
朱玲也没有左顾右盼,而是乖乖坐正身子,然后装作认真听的样子。
虽然有点难熬,但谁让讲台上站着的是她男人呢?
库纳勒也在认真地听着,只不过他心思并不仅仅只是听课,而是在认真思考。
四维流形性质这个领域,他已经放弃了,但他依然想要找一找突破口,看看能不能让王多鱼难堪。
在他面前,放着一本《数学年刊》特刊,这份特刊内的论文,就是王多鱼今天主讲的论文。
而这份特刊,他已经翻了不知道多少遍,整份特刊都已经翻得有点烂了。
陈省身微微笑着,突然旁边坐着的安德烈韦伊小声开口道:
“陈教授,这位小天才真的很厉害,他应该是第一次站在这么多人面前演讲吧?但他居然一点都不紧张,而且看起来好像还十分淡定自如”
“我跟他接触也不是很多,不过就我知道的事情,他应该是一个非常自信的年轻人,你知道么,我当初邀请他前往美国留学,他是没有过多思考,直接就拒绝了我.”
“哦,是么?这个年轻人真不一样.”
另一边,华罗庚、吴文俊等人也都连连点头,还好没有出事。
苏步青并没有回头看,他一直在盯着王多鱼,听得很认真。
中国第一次举办这样的国际交流会,复旦大学虽然不是主办方,但依然可以争取下一次。
王多鱼现在是在哈工大读本科,但他的硕士和博士呢?还有他未来呢?
所以,苏步青想了很多,他认为复旦还是有一定的机会,只因为王多鱼似乎有点排斥京城的学校,大概率是因为他不太喜欢京城这边的氛围吧?
或许也有可能跟过去十来年的事情有很大关系。
更有可能,是王多鱼想要远离政治,只想单纯地搞学术研究罢了。
时间缓缓流淌,王多鱼讲得很慢,因为两个小时的报告时间,完全充足。
如果他按照一个小时的报告时间,那么估计现在能够听懂的不足百人,但两个小时的话,听懂的人超过两百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