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592章 不可思议的速度

      第592章 不可思议的速度
    听到林源的话,老彼得,亨利和另外两名救援人员愣住了。
    他们以为林源亲临一线鼓励士气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要是能在引导绳铺设好之后,跟着救援人员下水一起行动,那就是他们想象的极限了。
    可现在听林源的意思,他不是准备喊给我冲的口号,也不是喊跟我冲,而是你们等着我自己冲?
    老彼得的第一反应就是:胡闹!太不知天高地厚了!
    作为一名资深洞潜运动员,他能在这个领域活跃25年,最大的倚仗并不是自己的技术,而是他足够谨慎。
    他见过太多技术,体质都比他好的潜水员,因为各种意外死在他的面前,可是自己却无能为力。
    潜水运动就已经很危险了,洞潜就更加危险。
    在这个领域,无论多好的技术和装备,多强壮的身体素质,在意外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
    于是老彼得开口道:“林先生,我是您的资深影迷,对于您超强的身体素质我相当的了解。可是在这儿下水的危险程度,恐怕您的身体素质并不能起到多大的帮助。”
    林源没有因为老彼得的劝阻而感到被轻视,他知道老彼得是真心的担忧自己,他真诚的回答道:
    “老彼得,我并不是盲目的自大,我的水性非常的好。我敢自信的说,如果我的水性是世界第二,那绝对没有人敢称第一,你看过我的那些电影的。”
    在林源的提醒下,老彼得想起了拍摄《加勒比海盗》第一部时,林源就曾经救下过溺水的德普,并且作为德普的替身,在冰冷的水下完成了潜水戏。
    而在《加勒比海盗2》时,林源更是手持长枪,下海和鲨鱼搏斗。
    在《大唐英歌》中,他更是跳入汹涌奔腾的壶口瀑布下的激流,经历了水下暗流漩涡的考验。
    在洞潜过程中,最害怕的就是遇到各种意外,而论起应对水下意外和保持心态平稳,估计这世上真没有人可以比林源更强。
    犹豫了几秒后,老彼得开口说道:“好吧,林先生,我同意您下水试试。让我先给您介绍一下水下的环境。”
    林源点头道:“您说。”
    一名救援队成员及时送上一块小书写板,老彼得在上面画出一个u型,但并不对称,两端左高右低。
    老彼得说道:“从我们所在的这个水坑,抵达5号营地的坑道,就是这样一个u型,两端的落差虽然只有15米,但是底部和起点落差有35米。
    之前的水下引导绳,铺设到了u型通道的后半段,直线距离100米。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我知道,意味着在这一段路程来回,可能就需要三次减压,可以说是铺设引导绳最艰难的一段。”林源说道。
    老彼得一开口,林源就知道他想要表达什么。
    他进入水坑,下潜到u型坑道的地步,就有35米的落差,然后再顺着u型的底部平直游动100米,紧接着开始上浮20米,然后从那个点开始向原本的5号营地铺设引导绳。
    下潜35米到上浮20米,去的时候至少需要1次减压。
    返回时下潜20米,再上浮35米,可能需要2次减压。
    共三次减压,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也容易因为氧气的规划不合理,而导致意外。
    减压非常的麻烦,但是又不得不做,只要潜水的距离超过10米,就要担心减压病的出现。
    原理是当人潜入水下后,因为水压导致的压强增加,体内也会溶解更多的惰性气体。下潜过程中是不会出现减压病的,这个过程中只要身体扛得住压强就没问题,但是体内开始溶解更多的惰性气体。
    减压病出现在上浮的过程中,当潜水员开始上浮时,溶解在机体组织或血液内的惰性气体,由于减压而来不及随呼吸排出体外,而在组织和血液中形成气泡,将会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当气泡堵塞,淤积在皮下组织或肌肉或关节之间时,会造成关节剧烈疼痛,引发皮肤瘙痒、刺痛、蚁走感、红疹、大理石样斑纹、关节肌肉疼痛等各种症状。
    更凶险的是气泡栓塞在呼吸系统或血液循环系统,将会造成身体机能的严重障碍,甚至引起休克与死亡。
    因此上浮的时候,必须上浮一段距离,就停留一段时间,让身体适应压力的变化,排出体内的惰性气体后,然后再继续上浮。
    在水下的深度越深,待的时间越长,就需要越多次的减压,每一次减压的时间也需要更长。
    假设下潜深度超过100米,上浮过程中甚至需要4~5次的减压,这意味着对于氧气的分配变得极为重要,稍微出点意外,就可能导致氧气不足而引发事故。
    老彼得这么担心,并不是太过于小心,而是因为洞潜真的太危险了。
    一旦意外出现,可能想要救林源都有心无力。
    林源说道:“没问题的,我知道危险,我会严格遵循三分法则。”
    所谓的三分法则,就是潜水员在下水时,会把携带的氧气分为三份。
    一份是前进时使用,第二份是返回时使用,最后一份是用于应对意外。
    如果能严格遵循这个准则,那么水下的很多事故确实可以有效避免。
    看到林源如此坚持,老彼得也不再劝说,他对着一名队员说道:“去给林先生拿一套潜水服过来。”
    很快,一套潜水服被送到了林源面前。
    林源看到潜水服,立刻说道:“换一套吧,我要湿式潜水服。”
    这话再次让老彼得,亨利和两名队员愣住了:
    怎么会要湿式潜水服呢?
    显然不能说林源是不专业的,否则他就不会一眼看出这是干式潜水服,而提出要换成湿式潜水服。
    老彼得不太确定的问道:“林先生,水下的温度可能只有4~5度,我担心穿着湿式潜水服,时间一长您受不了。”
    “没问题,我扛得住!对我来说,湿式潜水服反而更安全。”林源答道。
    潜水服按照功能和设计,可以分为:干式潜水服和湿式潜水服。
    正常情况下,在水温10度以上使用湿式潜水服,而水温低于10度就要使用干式潜水服了。
    干式潜水服能够在水下保持身体干燥,因此其内部可以穿着保暖的衣服来增强保暖效果。
    湿式潜水服自然没有这种效果,无需多言。
    但湿式潜水服能存在,是因为在牺牲了保温性之后,也有着更高的灵活性和操作简单两大优点。
    灵活性意味着林源可以在水下以更快的速度前进,也能更灵活的在曲折的地洞中穿行,剩下来的时间相当于携带了更多的氧气。
    操作简单,是指干式潜水服需要携带一个额外的气瓶,用于根据下潜深度,定量调节潜水服内的气体。这一操作,也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
    对于身体素质爆表的林源来说,根本不用担心4~5度的水温,会导致他出现失温症,因此也就不必为了保暖性舍弃湿式潜水服的便利。
    看到林源这么坚持,老彼得也只能让工作人员送上一套湿式潜水服。
    除了潜水服之外,还有两个标准版氧气瓶,一个应急小气瓶,呼吸器,气压表,浮力背心,潜水头盔……
    各种设备一应俱全,就差没有水下推进器了,要不是因为进来的道路太狭窄了,恐怕这个也会配上。
    经历了昨天和今天艰难的旅程,林源深知要把这么多装备带到这儿,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为了有这些能让他安全下水的装备,救援队成员夜以继日的奔波运送,实在是居功至伟。
    “水下有3个氧气瓶补给点,记得在我标注的这三个位置获取氧气瓶减压。”老彼得说道。
    “明白。”林源点头。
    “全程大约4个小时时间,我会在你出发后的3小时下水,在水下20米的减压点接应你。”老彼得又说道。
    “好的!”林源再次点头。
    看似相当的唠叨,但是林源一点都不反感。
    他感受到了老彼得的关爱。
    为了让他能更安全一些,老彼得不惜下水接应他,就是为了万一林源发现意外时,他能更早一些发现,然后做出救援行动。
    要不是真的担心他,老彼得完全能站在岸上等待就好了,又何必再次穿戴不便的潜水服,提早1小时下水接应呢?
    “祝你好运。”在老彼得看来,这就是最好的祝福。
    “源神加油,我们是你坚实的后盾。”一名队员说道。
    “如果进展不顺利,千万别太过执着,安全回来。”另一名队员说道。
    林源一一点头表示感谢。
    “偶像,加油啊!我期待你的好消息。”亨利上前一步,重重的锤了一拳林源的肩膀。
    “哎呦~你干嘛?”林源捂着肩膀,夸张的叫了起来。
    亨利:??
    老彼得:(一`一;)
    两名队员:(`⊙)
    林源:(_)
    好难过,你们接不住我的梗。
    林源挥挥手:“我走了,一会儿见。”
    说完,他就头也不回的跳入水中。
    “噗通!”
    伴随着水声,林源快速的向水下沉去。
    入水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冰冷,四五度的水温对于林源来说,也相当的不舒服。
    感觉就像是只穿着一件单衣,站在深秋的寒风之中一般。
    刺骨冰冷的水,完全不输给当年拍摄加勒比海盗时,让德普冻的僵硬的海水。
    只是现在的林源,体质比那时强的太多了,虽然感到很冷,但是完全不会影响他在水下的行动。
    入水后的第二感觉就是视野很差,原本水下就伸手不见五指,而这种死水环境中搅动起的泥沙,又进一步的遮挡了他头灯中射出的光线,能见度甚至不足50厘米。
    现在林源完全能够理解,为什么必须铺设引导绳了,否则根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对于他来说,此刻的一件事就是必须找到之前救援队铺设的引导绳,然后跟着引导绳前进。
    林源是从引导绳旁下水的,所以他只是稍微的环顾四周,就在右手边的石壁处,找到了挂在钉钩上的橙红色引导绳。
    哪怕是在昏暗的水下,橙红色的引导绳依旧极为醒目,让人一眼就能看到。
    摸索着引导绳,林源开始快速的向下游去。
    此刻,他的大师级水中运动技能全开,并不仅仅只是依靠手划脚蹬,而是全身的每一块肌肉,都在扭动中提供向前的推力。
    林源水下快速前进的身形,带着一种难以想象的协调感,仿佛这不是一个陆地生物,而是生于水长于水的水栖生物一般。
    随着深度不断增加,林源也感到水压在逐渐加强,像是从四面八方有一只绵密的毫无缝隙的无形大手,牢牢的把他包裹在其中,向内挤压。
    但这个深度的水压,显然还不足以对他造成实质的阻碍,林源的肢体动作依旧灵动轻松。
    很快他就穿过了水下20米的那个减压点,看到了岩壁上挂着的10个氧气瓶。
    老彼得在林源下水前说过,在林源返回时,他会在这儿接应林源。
    但林源知道,自己根本不会给老彼得下水接应他的机会,这一趟全程他相信自己能在2小时内搞定!
    不仅仅只是来回探路,甚至包括铺设引导绳的工作,他有着充足的自信。林源果断的越过减压点,继续快速向着水底游去。
    短短的3分钟时间,林源就顺着引导绳,穿过蜿蜒曲折的通道,来到了u型水道的底部。
    此时的深度,就是水下35米处,前方是一个100米长的像是肠道一般曲折的通道。
    在地下水上涨之前,这儿是旱道,用双脚前进就已经相当不易。
    当水淹没这儿后,想要游过这段100米的区域就更加艰难。
    水底泛起的泥沙,让能见度更是进一步下降到了30厘米。
    在这样的环境下,正常的潜水员们根本不敢游的太快,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撞在岩壁上,只能摸索着绳索一点一点的慢慢往前游去。
    按照老彼得给的潜水方案,从入口抵达坑底需要10分钟时间,穿过眼前这个坑道需要35分钟,然后是单纯的上浮时间8分钟,剩下就是前往5号营地的水平游动费20分钟。
    这单程的时间算起来,也不过就是75分钟左右,往返合起来150分钟。
    可老彼得预估的全程时间是4小时,这剩下的90分钟中,其中有60分钟是3次减压的时间,剩下30分钟是留给林源在水下铺设引导绳的时间。
    可以说时间是安排的相当紧凑。
    但林源完全没有按照老彼得的预计前进,仅仅只是抵达水底的时间,他就只费了3分钟,节省下了7分钟时间。
    在底部穿行的时候,林源更是没有丝毫畏畏缩缩小心前进的姿态,而是马力全开,以全速向前冲去。
    狭窄的水道,昏暗的视野对于林源来说,根本不是任何的难题。
    在水下他的神经反应速度并没有被限制,撞在石壁这种事情,是可能发生在他的身上的。
    哪怕能见度很低,但是依旧足够他及时作出反应,并且调整角度了。
    此时林源在水下的身姿,矫健的像是一只海豚,他不断地翻滚调整姿态,以非常丝滑的方式,穿行在这如同小肠一般曲折的水道之中。
    只是这速度一快,就难免搅动起更多的泥沙,让水下变得一片浑浊,林源游过的地方,像是山洪暴发后泥沙俱下的模样。
    这一段直线100米的水道,弯七拐八后可能实际距离超过了230米,但是林源只了6分钟就通过了老彼得认为需要35分钟的路程。
    这一速度,岸上的老彼得等人是看到,否则会惊掉眼珠。
    从下水到现在,一共耗时9分钟,林源就已经完成了正常潜水员需要45分钟才能抵达的位置。
    按照常规,此时他应该要在上浮过程中,进行一次减压,然后才能抵达后半程通道。
    可是林源完全没有减压的想法。
    一方面是因为这点落差对于他的身体素质来说,暂时根本不需要减压。
    另一方面是因为他通过前半程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只有9分钟时间,体内溶解的惰性气体数量也远远低于其他人。
    两个因素一叠加,林源决定不耗费这宝贵的20分钟,直接上浮。
    于是,他开始快速向上游去。
    他只了2分钟,就完成了上浮。
    虽然因为水压骤然下降,身体也有些许的不舒服,但是在超凡体质的作用下,这点不适很快就被一扫而空。
    林源开始向着最后一段路程游去。
    他的速度依旧很快,橙红色的引导绳不断地被他抛到身后。
    游着游着,突然引导绳到头了。
    林源知道,这儿就是之前依靠潜水钻,铺设引导绳所抵达的最远位置了。
    此刻他的任务主要有两个:
    第一,就是尝试在岩壁上打洞,并且向前延伸引导绳。
    第二,是将往前延伸的引导绳,连接上之前5号营地原有的引导绳,这就打通前往原本位于地下1735米的“深水潭”的道路了。
    林源在钉钩上系上一段自己携带的橙红色引导绳,然后拉着另一端向前游去。
    游出大约2米远,他就停下身形,在岩壁初用手指摸索,寻找一个合适的打钉位置。
    很快,他的手就摸到几个坑坑洼洼的小洞。
    林源凑上前去,看到这儿有好几个明显是人工凿的小孔,只是小孔的深度还不到2厘米,显然无法插入钉钩。
    这应该就是之前老彼得尝试打洞,但是失败的位置吧。
    没有潜水钻这种机械力量,只是靠人力在水下又无法挥舞锤子,想要打洞确实很难。
    就这几个小孔,也是老彼得利用水下钻孔枪打出来的,只是显然威力不够大。
    这种水下钻孔枪,其实原理大致类似于鱼枪,依靠手部力量,拉动高强度聚合材料皮筋,然后发射时释放动能,把经过特殊处理的打孔针射出,从而起到钻洞的效果。
    这种打孔针,能够在水下形成“空泡效应”,林源曾经在水下用长枪一枪戳死一只虎鲨,也是基于这个原理。
    只是水下钻孔枪的力量似乎还是不太够,只能留下2厘米左右的深度的坑过,远远达不到目标。
    林源摸索着岩壁,并不是那种坚硬岗石,大理石,也不是板岩砾岩,而是相对松脆一些的砂岩,就是那种普通人那尖锥用力一戳,就能掉下一堆像是沙粒碎屑的那种石头,否则也别想要打洞了。
    他得出的结论,就是水下钻孔枪可行,只不过是一根高强度聚合材料皮筋不够,如果使用三根完全能打出足够的深度。
    对于老彼得来说,拉开一根高强度聚合材料皮筋恐怕都费劲,可是在林源看来,三根也能做到。
    于是,林源从背包中掏出两根备用的高强度聚合材料皮筋,系在原本就有皮筋的钻孔枪上,他奋力一拉。
    三根皮筋牢牢的在了击发扣上。
    也亏这水下钻孔枪的质量足够好,林源上了三倍的强度之后,依旧能支撑得住。
    要是直接主体结构崩了,那么林源也只能一筹莫展。
    “噗!”
    随着他扣动扳机,打孔针带着一连串的气泡高速射出。
    砂岩璧上碎石飞溅,飞起的小石头粒在水下翻滚向四周,像是被开了慢镜头一般。
    打孔针牢牢的扎入岩壁之中,看那射入的深度,显然达到了目标。
    林源非常满意的上前,用专用钳子拔出了打孔针,然后掏出一个钉扣,插入洞中。
    在掏出扳手,拧动膨胀螺丝锁死,完成一个用于挂钩引导绳的钉扣。
    万事开头难,完成了第一个钉扣之后,剩下的就是按部就班的推进。
    林源每隔两米打一个钉扣,耗时不过2分钟左右。
    一连打了20个钉扣之后,林源看到了一顶橙黄色的帐篷浸泡在前方的水道之中。
    他知道,这就是原本的5号营地了。
    这意味着原本“深水潭”的引导绳不远了。
    林源根据记忆摸索着前进,很快就在又打了5个钉扣之后,找到了“深水潭”的引导绳。
    当引导绳重新接通的那一刻,林源的心情顿时轻松了许多。
    他知道自己完成了救援工作的一大步,这意味着下一步,就可以尝试进入“深水潭”,前往之前的6号营地,寻找孟涛等人的身影了。
    返回时,林源再次经过原本的5号营地时,查询了一下帐篷内的氧气瓶数量。
    发现里面足足有近100个氧气罐。
    这么多的氧气罐,将会进一步增加救援的进度,无疑又是一个好消息。
    林源已经完美的完成了这次下潜的目标,他开始返回。
    从他进入水下到现在,大约过了63分钟时间,仅仅只费了老彼得预计的四分之一时间。
    而这63分钟时间,绝大多数还是在安装钉扣上的。
    返回时,林源的速度一如既往的快,没有丝毫的犹豫。
    当他再次穿过u字型的底部通道时,距离水面只差35米的垂直距离了。
    按照正常的潜水流程,这样的深度和停留时间,至少需要减压1次,如果体质差一点或者时长多一些,就需要2次。
    可是林源返回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依旧只了11分钟时间,体内并没有溶解多少的惰性气体,35米的压力差林源也觉得自己完全可以承受。
    于是他没有做一次减压,就直接一口气上浮到了水面。
    至此全程他一共费了大约75分钟时间,还不到老彼得预计时间的一半。
    “哗啦!”
    伴随着水声,林源从水下钻了出来。
    “呼哧!”
    “呼哧!”
    林源大口的喘着气,坑道内的气体固然不好闻,但是总比咬着呼吸器要舒服的多。
    看到出水的林源,守候在坑道边的几人相当吃惊。
    他们都没想到林源竟然这么快就会出来。
    特别是老彼得,原定他3小时才下水去接应林源,现在他还没出发,林源就自己回来了。
    这么快就返回了,答案自然只有一个:
    那就是失败了。
    没想到源神也有折戟沉沙的时候,看来洞潜是真的难,连源神都吃瘪了。
    算算时间,恐怕是还没通过底部通道,就察觉不妙返回了吧?
    这会不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心?
    几人开始有点担忧林源,又看他的脸色似乎有点苍白,状态并不是很好的样子。
    老彼得叹了一口气,走上前来拍拍林源的肩膀,安慰道:“没事的,你这是第一次洞潜,失败了很正常。别放在心上,安全回来就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