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造神和上市计划
第433章 造神和上市计划
当战斗结束时,林源伸手拿过床头的时钟:下午1点半了。
想要搭乘4点钟的飞机,就必须在2点之前出门。
“吃午饭吧,还有半个小时时间。”林源穿好衣服,从床上下来。
两人开战时正值午饭时间,没吃午饭又激战一场,此时自然是感到饥肠辘辘。
在管家送上午餐后,两人开始一边吃一边交谈。
“林源,这次你是彻底的大发了。”贝蒂笑着说道。
“因为昨晚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林源问道。
“嗯,你看看媒体都是怎么吹捧你的。”贝蒂打开包,掏出好几份杂志和报纸,放到林源面前。
“《谍战之王》创造了历史,这是奥斯卡第一次将最佳影片,颁发给一部纯动作商业片。林源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电影开拍前的豪言:这将是史上最优秀的动作电影。”——《纽约时报》评。
“别的我不敢说,但是《谍战之王》绝对是奥斯卡最佳影片中,最惊险最刺激的那一部!它绝对配得上这荣耀,实至名归。”——著名影评人凯恩.博思应《洛杉矶时报》邀稿评。
“《谍战之王》的票房成绩,让高高在上的奥斯卡组委会,都不得不低下了头。这世上也许有人可以不在乎小钱,说自己视金钱如粪土。
但真的面对一座金山时,任何人都不得不改变想法。这就是金钱的魔力。”——《福克斯新闻》评。
看到《福克斯新闻》的报道,林源眉头微皱。
看似在夸奖自己,实则在挑拨自己和奥斯卡组委会的关系,果然是洛克菲勒财团操控的媒体,对自己就是充满了恶意。
只是这种过于简单粗暴的挑拨,奥斯卡组委会也不至于傻乎乎的中招,单纯是为了恶心一下林源罢了。
前几个媒体的讨论重点,是针对《谍战之王》拿下了最佳影片。
但是更多的媒体,则是把重点放在了林源个人身上。
林源翻了翻贝蒂递来的资料,有《华盛顿邮报》,《时代杂志》,《芝加哥太阳报》……
这些媒体都在热议一件事:林源很有可能成为了奥斯卡影史上,空前绝后的最年轻影帝。
21岁就成为奥斯卡影帝,这样的成绩恐怕不可能有后来者能打破了。
这不仅仅是后来者很难取得和林源同样的成就,也因为将太年轻的演员捧上影帝位置,要权衡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
如同颁奖典礼走红毯时,那名cnn记者所说的:从利益角度出发,21岁的影帝会霸占在顶级生态位上多久啊?
这么早就占着一个位置,后来人有多难受啊?
这些利益的权衡和考量,必然使得未来别说诞生比林源更年轻的影帝,就算是30岁以下的影帝估计都要绝迹了。
但是之前看空林源能拿到影帝的人,其实都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下意识的还是把林源看成是一个演员。
但实际上,林源根本不仅仅是一个演员!
他走到今天的位置,除了演员之外,更重要的身份是投资人,武术家。
因此,林源就算拿到了影帝,也并不会挤占别人的资源。
相反,他是那个自己拿出资源,将影视行业的蛋糕做的更大,从而让更多人能吃饱肚子的开拓者。
正是因为这样,在昨晚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谍战之王》夺取两个大奖时,除了彼得.杰克逊这样存在直接利益冲突的影人之外,大多数在场嘉宾都是表示支持和喜悦的。
如果在未来的时间里,林源能够继续以2003年的成绩,不断创造票房奇迹。
那么整个电影市场就可能以此为契机,被彻底激活。更好的票房,更多的投资,更多的大荧幕数量,使得整个票房市场都往上走好几步。
许多原本没机会拉到投资拍摄的电影,可能因此获得了投资,得以拍摄并搬上大荧幕。
每一部上映的电影,都在更多大荧幕的帮助下,取得比之前预期更好的票房成绩。
这一切都是实打实的利益,都是林源作为契机带来的。
奥斯卡组委会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不惜一下颁出两个大奖给《谍战之王》。
“你看出什么了吗?”贝蒂笑着问道:“一下子给你两个大奖的背后含义。”
“你猜,为什么不惜让《指环王》在大奖上颗粒无收,也要把最佳影片给你?”贝蒂进一步问道。
“不用猜,他们已经明牌了。昨晚电影行业已经通过艾森先生,转达了对我的支持。希望我将来能继续创造奇迹。”林源答道。
“是的。你被选中成为好莱坞电影行业,新一轮的造神目标。恭喜你,源神。”贝蒂笑着说道。
即使没有艾森先生和贝蒂的话,林源也感受到这显然是开始了新一轮的造神运动。
任何行业,都需要英雄神话,因为大众喜欢和崇拜英雄,这是人的天性。
这样才能吸引眼球,充分开发商业价值,从而把市场做的更大。
比如nba曾经造神乔丹,nfl造神汤姆.布拉迪。
皆是如此。
此时,显然林源已经被美国电影行业,选为了新一轮造神运动的目标。
其实林源作为一名华裔,肯定不是造神运动的最佳人选,这也是他这么晚才被选中的原因。
要是他是个白皮的昂撒裔,也许拍完《加勒比海盗》时,凭借着那场惊人的桅杆打斗戏,就已经被推到台前了。
但想要成为造神的对象,最重要的还是要自身足够硬。
没有能够服众的成绩,砸再多的资源也不会真的“成神”,反而会加速垮塌。
林源凭借着足够强硬,无可替代的自身条件,最终还是让美国电影行业忍受了他的族裔,试图开始推他。
只是如同艾森先生转达的话,这种推崇并不是无条件的,林源必须不断的向前冲,持续的用更好的成绩证明自己,他才能继续获得美国电影行业的支持。
“如果你能不停的制造高票房电影,带领整个行业一起吃肉的话。那么你的华裔身份不仅不是劣势,反而会成为优势。”贝蒂说道。
“好莱坞一向喜欢标榜多元化,华裔身份虽然会让一部分老古板感到不爽,但是你在东亚的商业价值,反而会凸你这华裔身份,带来的无可替代的价值。”贝蒂又补充了一句:“你看看这个,整个东亚地区,都快要把你塑造成民族英雄了。不对,应该是亚裔英雄。”
林源接过贝蒂递来的资料,翻看起来:
“昨夜,林源成为了好莱坞第一个华人影帝!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亚裔影帝!
他做到了李小龙,辰龙,李仁杰三位前辈都没做到的壮举!
这证明了华人也能在欧美人的世界中,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林源创造了历史,是华人的英雄!”——cntv新闻报道。
这是大陆官媒的评价,让林源感到很意外,竟然把他捧得这么高,直接推到了华人英雄的位置上。
“这一夜,林源代表了我们黄皮肤的亚裔群体,他用巨大的成功,为所有的亚裔群体立下了榜样。无数的后来者,将沿着他前进的足迹,在世界主流文化市场,站稳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韩国《朝鲜日报》评。
韩国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报纸《朝鲜日报》,同样不惜对林源的溢美之词。
只是行文之间,有那么点“偷”的感觉了,把林源模糊为“黄皮肤的亚裔群体”代表,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进来沾光。
“众所周知,林源大师和我们日本,日本剑道界有着不解之缘。他在好莱坞获得影帝殊荣,让我们日本这位老朋友,感到与有荣焉。他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我们日本人的骄傲。祝他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走的更远。”——日本《朝日新闻》评。
因为林源一口流利的大师级日语,也因为他和剑道界,日本商界都有着极深的联系,所以林源在日本一直是被当成自己人的。
借着林源获得奥斯卡影帝的契机,东亚三国一致的将林源捧到了天上。
欧美对林源的关注,主要是在他的年龄上,更看重他是史上最“年轻”影帝。而东亚地区,则是更关注他的种族身份。
毕竟这是亚裔在欧美市场,取得的最高成就,是破天荒里程碑式的。
不仅国人感到骄傲和光荣,连日本和韩国都来沾光,有点类似于刘翔在奥运会上夺金,证明了黄种人在田径项目上也能成功一样。
但是显然林源这次获得的荣誉更多,关注度也更高。
“你的华裔身份,让你在东亚地区全面开,这使得你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巨星。这也是美国影视圈转变态度,准备全力为你造神的原因之一。”贝蒂解释道。
林源点点头,他明白贝蒂想要表达的,就是他现在脚踏东西世界,两头通吃的局面,已经彻底成型。
再也没有人可以无视他的商业价值,因此不少人开始选择在他身上不断加注了。
贝蒂笑着把这些资料收起来,装回到自己的包中。
林源不解的问道:“这些纸质的东西那么重,就丢我这儿吧。”
“不,我要带回去经常翻出来看看。我最喜欢看别人夸你,翻翻这些我就感到很开心,超级减压。”贝蒂显然是爱屋及乌的心态了。
于是,林源也只好笑着摸摸她的头。
“对了,有件事我差点忘了。”贝蒂突然又开口道。
“什么事?”林源问道。
“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了,你有考虑过让自己旗下的公司上市吗?”贝蒂问道。
“上市?”
面对贝蒂的问题,林源感到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
这个问题他肯定是考虑过的。
在大众的认知中,大部分公司都巴不得上市圈钱,股民的钱,实现老板的财富自由。
可是凡事都是有利弊的,否则国内的老干妈,和华wei这样的公司,就不会死守着选择不上市了。
先不考虑老板套现跑路,从公司的角度上看,上市的好处,在于可以撬动更多的资源,集全社会的力量为我所用,募集到的海量资金可以加快公司的发展。
而弊端在于,会受到更多的掣肘,比如需要公布详细的公司财务数据,未来运作规划,公司的运作也会受到大投资人的压力。
毕竟别人投资认购你的股票,是冲着赚钱盈利来的,肯定会对你的经营提出看法,甚至是异议。
林源想了想以后,正式回答贝蒂道:“我有想过上市这条路,我并排斥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
事实上,我能走到今天,没少获得资本的帮忙。多个朋友多条路,众人拾柴火焰高,这种道理我当然是懂的。”
他说的没错,无论是艾森先生的影视基金,还是摩根财团的投资,以及他掌控的长岛投资银行,都是林源借助资本力量的体现。
而他在借助资本力量的同时,分出去的利益,也是捆绑双方成为盟友的基础。
无论林源个人有多强,都不可能选择吃独食,这样是走不远的。
“我现在旗下的产业,剔除掉长岛投资银行之外,主要有三部分:国内的影视城,国内的cbd商业地产,以及影视公司。这三部分并非都合适上市,在我的考虑中,也许只有影视公司目前合适上市。”林源说道。
影视城的项目短期是不盈利的,而且和cbd项目是绑在一起,共同作为一个财务投资目标,对投资人进行核算的。
(见422章)
因此,这两个项目暂时不合适上市。
但影视公司就没这方面的顾虑了。
唯一需要思考的就是:如果影视公司上市了,带来的好处,值得林源面对那些弊端吗?
听到林源的答复,贝蒂点点头道:“我也觉得现阶段,你的影视公司比较合适上市。由我们大摩来做你们的上市保荐机构和发行商怎么样?
把这个案子交给我,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结果。”
上市经常涉及的关键词有:保荐,ipo,发行商。
解释起来枯燥又无趣,所以用一个很形象但是可能不够精确的比喻,来简单说一下吧。
一家想要上市的企业,可以看成是一个待字闺中的黄大姑娘。
所谓保荐,就是有个人来为这个待嫁姑娘做担保,承诺她绝对符合描述的条件。
ipo就粗暴的理解为彩礼钱吧。公司上市就是为了募集资金,ipo就是首次公开募集的资金。
募集到足够的彩礼钱,就成功的嫁出去;募集不到,就出嫁失败。
而发行商就是媒婆,帮助这个待嫁姑娘找婆家,职责就是在市场上,寻找那些被称为“基石投资者”的大投资者,认购ipo的这笔“彩礼钱”。
总得来说,公司上市,就是类似于一个将大姑娘梳妆打扮后,嫁出去的事。
很显然,大摩肯定是有资质,成为林源影视公司上市的保荐机构和发行商的。
“你会给出什么样的条件?不会用常规那一套吧?”林源问道。
在商言商,哪怕他和贝蒂的关系非常亲密,也必须问清楚。
否则他是不敢把上市这么重要的事,交给摩根财团的。
保荐方面就不细说了,主要是资质和合规方面的内容。
发行方面,可玩的样就实在是太多了。
承接发行的投行,一般会先找市面上的大客户,也就是“基石投资者”,摸排一圈。
记录下哪些投资者感兴趣,愿意出什么样的价格,买多少份额。
然后综合在一起评估,去掉一些水分后,给出一个比较靠谱的价额和规模。
(及ipo的总金额,以及每股价格。)
这过程中,发行商居中,和上市企业以及大投资者两方扯皮。
往往会对两方都pua。
比如说告诉上市企业:现在市场行情不好,政策很不利,其它上市企业表现很差,窗口期错过就难办啦,投资者预期很低不愿意掏钱……一系列的负面信息。
想方设法让上市企业降低预期,压低出价。
另一方面,又会去pua作为投资者的买房:一共份额就这么多,你再不买就没了!这么赚钱的项目你不买?那个谁谁谁都买了!我们马上就要发行了,再不买来不及了!
总之,就是压低双方的预期,让ipo的股份能卖得出去,也就是姑娘出嫁的彩礼钱有人肯认购。
林源知道贝蒂肯定不会想要pua自己,但是这个项目交到大摩去以后,她手下的那帮团队会怎么做,可就不好说了。
贝蒂笑着说道:“瞧你这紧张的模样,我能坑你吗?我说过,绝对会让你满意的。”
她接着说道:“30倍pe,ipo金额140亿美元。这个条件怎么样?”
30倍?140亿美元?
林源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个条件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好了!
这样的条件,真的会有投资人认购股份吗?
他们认购以后,又真的能赚到钱吗?
林源猜想,贝蒂怕不是想要替自己弄一个杀猪盘,把那些大投资者们骗进来当猪宰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