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54章 三个目标

      第54章 三个目标
    面对这一战绩,李青松心中还是较为满意的。
    虽然仅仅只是在当前科技层次下战力强大,且此刻自己还不知道对手的科技程度是多少,但总归自己已经做到了当前技术水平下的极限。
    只是这燃料消耗未免太多了一点。
    一边操纵着这艘水星级战舰返航,李青松心中一边轻轻叹了口气。
    仅仅只是几个小时的作战而已,高达50吨的燃料就已经消耗一空。
    不仅如此,与其一同消耗干净的,还有数吨重的子弹、炮弹以及星际导弹。
    “这还只是区区一艘战舰战斗了几个小时而已。
    一场星际战争,怎么也得出动个几百艘战舰吧?怎么也得打个几个月几年时间吧?
    先不说整个战争周期消耗多少,仅仅只是500艘战舰出动一次,战斗一次而已,就得消耗至少2.5万吨燃料,消耗数千吨弹药……”
    李青松一直知道“战争打的是后勤”这句话,但之前始终没有多少理解。
    在经历过远征军剿灭怪鸟集群,一次性就消耗了数千上万吨战斗物资时,他已经自己理解了这句话。
    但此刻他发现,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还是太过肤浅。
    “既然战斗物资消耗的这么多,那等战争爆发之时,再从洛神星地表起飞战舰的模式就行不通了。”
    从洛神星地表起飞进入太空,首先就需要把自身的速度加速到约一公里每秒。而这很显然会消耗大量燃料。
    “最好的方式,是在太空中造一个大型的综合后勤基地出来。
    没有战斗的时候,战舰可以停泊在这个后勤基地里,时刻保持一公里每秒左右的速度,遇到战斗的时候,立刻就能起航出发。
    同时,战斗所需的甲烷、液氧、子弹、炮弹、导弹、各种耗材,都可以提前储备在基地之中,方便取用。
    甚至飞船维修工厂都可以建在这里,一旦损坏就能快速维修。
    只是这样一座后勤基地,得多大啊……”
    在后勤基地里储备的燃料和物资少了,很显然没有意义。
    要真正起到作用,就得造的很大,至少也得储存个上百万吨的物资。
    再算上各种设施,算上自重,恐怕一座基地的总质量就得有个两百万吨以上,比之前的空间实验室还要大,还要重。
    尤其是,这样一座大型后勤基地必然会成为敌方的重点进攻目标,它就必须要具备厚重的装甲和庞大的防卫武器系统。
    这样一来,恐怕总质量就直奔四百万吨以上了,更高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没办法,我必须要有这样一座基地才能支撑起后续可能爆发的战争。”
    李青松咬着牙,下定了决心:“那么接下来,我所需要进行的重点项目就有了三个。
    一,尽全力扩大战舰产能,快速造出更多战舰来。
    二,全力建造大型综合性后勤基地。
    三,深空通讯网络必须要搭建起来了。”
    战舰和飞船数量一多,各种通讯需求、定位需求、交互需求会暴增。等自己的战舰数量多了,自己如何确定每一艘战舰的位置?如何调度它们?
    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深空通讯网络才行。
    确定了这三个重点建设项目,李青松有些忧虑的看了一眼附近那颗矮行星——此刻,它已经被李青松起了敌神星的名字,意味着敌人所在的星球,心中再度叹了口气:“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会有下一步的动作。
    希望他们能多给我一点时间吧。只可惜,现阶段我仍旧发射不了探测器到那里去。
    不过应该等不了太久。等深空通讯网络建起来,不仅飞船、战舰能得到信息支持,深空探测器也同样可以,到时候我就能发射了。”
    此刻,李青松的最大意识连接数仍旧维持在70万左右浮动。
    为了保持每时每刻都有70万名克隆体在工作的状态,此刻被李青松动用的克隆体总数约在140万。
    克隆体储备数量则在160万左右,总人口300万。
    但此刻,被李青松连接着的70万名克隆体的工作量几乎已经饱和。
    他们最多只能支撑起在现有产能水平下,也即平均两天一艘的速度生产水星级战舰,再多做别的事情,恐怕力有不逮。
    毕竟战舰比起普通的货运飞船难度可高了许多。不仅精度要求更高,吨位也更大。
    “搭建深空通讯网络倒是不需要太多的人手,但这是一项技术活,还有一些技术难题没有攻克,预计需要约一万名克隆体去科研,再调集一万名克隆体做后勤,才有希望在较短时间内攻克。
    剩下的,建造综合性太空后勤基地,没有20万名克隆体恐怕不行。
    这还没有算战舰和飞船一旦增多,会消耗更多燃料,需要在采矿端和提纯端投入更多人手的问题。
    我的意识连接数恐怕要提升到100万才勉强够用。”
    李青松看向了太空实验室生物技术实验区。
    在那里,十几名穿着白大褂,戴着帽子口罩手套的克隆体,正在无尘室之中小心翼翼的操作着什么。
    “能不能培育出更高质量的克隆体,就看这一次了。”
    时间悄然流逝着,转眼间便是十几天过去。
    这一刻,再度来到培养皿之前的那名克隆体仔细观察一番,一股喜悦情绪便在李青松脑海之中生成。
    他看到,在最新配置的培养液的培育之下,用于试验的小鼠、小兔和人类细胞都出现了快速分裂,快速发育的趋势!
    显然它们的生命力更旺盛了!
    “好,就是它了!”
    得到了一手的试验数据,李青松立刻抽调出两万余名克隆体,分别跑步进入了培养液配置工厂和克隆体培育工厂,按照最新需求,将设备升级改造了一番。
    于是仅仅几天之后,足以供百人份培育的第一批培养液便生产成功。
    没等更多培养液生产出来,李青松立刻开始了这仅仅一百名克隆体的培育工作。
    无论如何,先把意识连接数提升上去再说。至于克隆体的平均质量,就留着以后慢慢提升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