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32章 郯侯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第232章 郯侯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孟起将军请起。”
    李翊将马超搀扶起身,如果不是庞统被留在了太原,李翊很想问问他。
    庞统到底跟马超说了些什么,把他洗脑成这样。
    不过马超性子大变也算好事,李翊对武人的要求向来是先性格要踏实,然后才是问能力。
    接风宴既毕,李翊正式于章武起兵。
    共马步军三万人。
    骑兵为多数,共计两万五千人。
    剩下步兵为五千人。
    出征将领及随行人员有,
    谏议大夫,领并州牧马超。
    大汉温侯,领汝南太守吕布。
    破羌将军张绣,平北将军张飞。
    中坚将军张辽,裨将军黄忠、陈到、牵招。
    中军师荀攸,行军长史刘晔。
    除了刘营本土官员之外,李翊又专门带上了幽州本土豪强——
    建忠将军,渔阳太守鲜于辅。
    护乌桓校尉阎柔。
    他们常年生活在幽州,对辽地的地域风貌相对熟悉。
    李翊需要他们来为自己做向导。
    此外,又命章武太守徐晃,总督后勤粮务,勿使缺漏。
    得益于中山甄氏的帮忙,大量民夫投入到此次战事中来。
    公元203年,三月初三。
    李翊三万大军,民夫十万人,共计十三万人。
    号称三十万大军,正式北上,远征东北乌桓。
    大军尚未出冀州。
    今年的冰雪早消,春日正盛。
    春烂漫,清香扑鼻。
    李翊大军行过滹沱河畔时,只见得田野里百姓齐出,聚集了许多人。
    李翊乃问左右人道:
    “今日缘何如此热闹?”
    左右人答曰:
    “……回禀使君,今日三月初三,上巳佳节。”
    “百姓们便纷纷来到滹沱河畔,于岸边为亲人祓禊祈福。”
    原来如此……
    李翊感慨一声,战乱之中,百姓们难得有如此热忱。
    他们于此佳节祈福,或许也是向内心里求个心安罢?
    乃顾谓身后诸将士道:
    “吾大军至此,非为扰民,实为安邦。”
    “今逢佳节,汝诸军不可惊扰百姓。”
    “可洒铜钱,以济百姓,与民同乐。”
    言毕,众将士齐声领命,持钱而下。
    众百姓争相领取,欢声雷动。
    有老者涕泪交加,感慨道:
    “李冀州仁德,真乃吾等之福也。”
    “……愿使君此次出征,早日凯旋。”
    李翊见此情形,心中甚慰。
    看来冀州之民已经渐渐地接纳他了。
    张飞催马赶到,谓李翊道:
    “……先生!俺老张许久不曾见过如此热闹的景象了。”
    “……哈哈,这几年到处都在打仗,益德能见着那才怪了。”
    “……诶!先生!俺适才听人说,左近有擅杂技之人,可以吞刀吐火!”
    “不妨去瞧瞧?”
    左右人皆道:
    “张将军莫非忘了此次出来的目的了?”
    张飞乃哈哈一笑,道是戏言,请诸公莫放在心上。
    李翊乃引大军渡滹沱河。
    舟船准备需要一点时间,望着滔滔河水,李翊一时兴致大发。
    乃指滹沱河,谓众人道:
    “昔年光武帝尚未立业之时,穷迫于途。”
    “前有此大河,后有追兵,众人饥肠辘辘、人困马乏。”
    “阳夏侯冯公孙为光武帝亲蒸麦饭果腹。”
    “至滹沱河前时,光武帝使淮陵侯王元伯前去探查。”
    “待至河边时,河水波涛汹涌,人马不能行。”
    “为稳军心,光武帝谎称河水结冰已坚,可以通行。”
    “待大军至河畔时,果然见着河水结冰。”
    “于是光武大军得以渡河南下,入驻信都。”
    “终以此为根基,光复我汉室天下。”
    李翊暗自感慨,这刘秀真的是位面之子。
    大魔导师的称号真不是浪得虚名的。
    众人入神的听着,李翊便借此机会为众人打气:
    “此次出征,为得便是建功立业,匡扶天下。”
    “诸公与我远赴辽地,同甘共苦,战功可成。”
    “愿诸公都能安然凯旋,不负此河当年之冰也!”
    众将士果然兴致高涨,齐齐拱手,高呼必胜。
    就在众人斗志昂扬之时,人群中忽然传来一道笑声。
    众人皆是一怔,暗忖领导正在演讲呢,谁敢在这时候出来说笑?
    未等李翊开口询问,有好事者率先责难:
    “谁人发笑?”
    众人循声望去,这人不是军中之人,只是一个坐在石头上的游客。
    但一个区区游民,竟敢嘲笑堂堂冀州一把手。
    确实有点儿不识时务,于是军人们很快找到那人。
    是个年约二十六、七的年轻人。
    “刚才是汝在笑吗?”
    士兵嗔目怒视,狞声问道。
    那年轻人点了点头,嘴上仍是带笑:
    “……是在下。”
    “好大的胆子!汝难道不知咱们的将军是谁吗?”
    “哦?莫非是曹司空亦或是刘将军。”
    “此二人当是天下最雄者。”
    “……哼,那也差不多。”
    “我们的将军,乃是我河北新任长官,冀州牧李郯侯也。”
    “……哦,原来是李郯侯,失敬失敬!”
    年轻人朝那士兵作了个揖,赔礼道歉。
    士兵连忙道:
    “某又不是李郯侯,汝冲我道歉作甚?”
    年轻人乃笑道:
    “那就劳烦壮士替我引见!”
    哼~
    士兵轻哼一声,将这年轻人带到李翊身边。
    一面却又暗想,你小子算是撞大运了。
    咱们李郯侯平日日理万机,哪里是寻常百姓能见着的?
    今日若非你小子在俺们领导演讲时发笑,凭你是断然见不着他的。
    须臾,年轻人被带到李翊身边。
    李翊见他葛巾布袍,皂绦乌履,长相颇为儒雅,像是一个读书人。
    又见他掌上张着厚厚的老茧,这显然是练过的武的。
    仅是初次见面,李翊已知这年轻人不凡。
    常言道,穷文富武。
    即学文还能从事一定的生产劳动,习武则完全脱产。
    并且由于汉朝纸张没有完全普及,学文的成本也非常高。
    所以汉末那些能文能武的人,简直凤毛麟角,是人才中的人才。
    “足下是何人,适才为何在我演说之时发笑?”
    李翊开门见山,直接问他姓名。
    即便这人是个籍籍无名之辈,李翊也有意将他召之麾下。
    毕竟这个时代文武双全的人太少了。
    “……在下徐庶,见过李郯侯。”
    哦?
    李翊眉梢一扬,忙问:
    “子莫非徐元直乎?”
    徐庶一怔,暗想自己已经改名换姓了,不想李郯侯这样的大人物竟识得自己。
    “不敢欺瞒君侯,在下正是颍川徐元直。”
    徐庶本名徐福,因为友人报仇杀人,而改名徐庶。
    没错,徐庶其实并没有用过“单福”这个名字。
    单福是演义杜撰的。
    李翊乃邀徐庶坐下,向他问好。
    “庶幼好学击剑,于中平末年,尝为友人报仇而杀人。”
    “后披发涂面而走,却为狱吏所获。”
    “彼问我姓名,庶不答。”
    “其乃我缚于车上,击鼓行于市,今市人识之,虽有识者皆不敢言。”
    “幸有同伴党伍窃解救之,庶乃更姓名而逃。”
    “从此仗剑江湖,行侠仗义。”
    “然有一日,吾见官吏欺压百姓,庶本欲杀之。”
    “一老者告曰,‘公杀得一恶劣,却杀不得天下昏官。’”
    “庶由是慨叹,从此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遍访名师。”
    “只为早日平定乱世,使天下太平。”
    李翊连连点头,由于时间线变动,徐庶并未像历史上那样跑去荆州避乱。
    所以这个位面的徐庶,应该与诸葛亮是不认识的。
    “元直就有此志向,何不来我徐州呢?”李翊连忙问。
    “……不瞒君侯,庶久闻刘将军纳士招贤,早欲来投。”
    “只是庶乃有罪之身,未敢辄造。”
    “近闻郯侯欲北征乌桓,故于此等候,以笑声引郯侯之注意。。”
    “多有冒犯之处,还望郯侯勿怪。”
    李翊颔首,柔声宽慰徐庶道:
    “元直多心了,以汝之才,若去徐州投我主,必得重用。”
    徐庶弯唇笑道:
    “庶乃一白身,刘将军千金之躯,岂是庶能轻易得见的?”
    李翊连忙道:
    “待我拟书信一封,汝持我亲笔前往徐州。”
    “刘将军若得我笔信,必定重用元直!”
    言讫,便命士卒取笔墨来。
    “且慢!”
    徐庶连忙喊住要去拿笔的士兵,又对李翊拱手说道:
    “……·君侯好意,徐庶心领。”
    “只是无功不受禄,今庶寸功未立,哪有脸面去往徐州冒领俸禄?”
    “适才君侯言及要远征乌桓,庶游历四海之时,曾去过一次辽地。”
    “愿为君侯引路,做行军向导。”
    徐庶话一出口,鲜于辅顿时有些不乐意了。
    你做行军向导,那我干嘛去?
    敢情你小子是来砸场子,抢我饭碗的是不是?
    区区一介白身,仅凭一席话语,便想在郯侯身前谋得一件差事。
    天下哪有这般好事?
    “……徐先生好大的口气,汝不过去过一次辽地,便敢冒认向导。”
    “将我等常居于幽州之地之人置于何处?”
    “吾等浑不如汝一河南人耶?”
    徐庶乃问鲜于辅姓名,鲜于辅如实报了。
    徐庶乃朝他一拱手,“原来是鲜于将军,久仰大名。”
    “当年鲜于将军合十万之众,于鲍丘大破公孙瓒,威震辽东。”
    “使庶闻之,也好不惊叹。”
    鲜于辅嘴角微微翘起,这算是他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候了。
    即便是徐庶一河南小民听说过他的事迹,他也丝毫不意外。
    徐庶先肯定鲜于辅的功绩,博得他的好感之后,才问道:
    “只是庶窃闻鲜于将军乃是渔阳人,虽常年居于幽州。”
    “不知可去过辽西否?”
    这……
    鲜于辅顿时愣住。
    他所在的渔阳,本身又冷又穷又苦。
    光是生活在那里,就已经十分不容易了。
    就算要润,也是往温暖的南方润。
    谁吃饱了撑得,往辽西跑啊?
    徐庶见鲜于辅答不上来,也不追问他。
    转而来到李翊跟前,向李翊解释道:
    “禀君侯,庶之前去过一次辽西。”
    “乌桓大本营,便在辽西郡的柳城。”
    “若不克辽城,则乌桓难灭,二袁儿也不能擒。”
    “欲要至柳城,必先至滨海道。”
    “此地秋夏间常有水患,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楫,最难行动。”
    “若无向导引路,诚难过也。”
    李翊认认真真的听着,连连颔首。
    此次出征,他最烦恼的便是行军赶路的问题。
    所以巴不得多召几个向导。
    如今徐庶毛遂自荐,李翊高兴都来不及,哪里会怪罪?
    于是乃执徐庶手道:
    “元直有此心,实可嘉也。”
    “向导之事,非一人之力,众志成城,方能取胜。”
    “又何须必计较先后乎?”
    后半句自是说给鲜于辅等人听的。
    鲜于辅等众皆畏李翊,乃纷纷拱手赔罪。
    李翊则正式授徐庶为行军向导,兼领军司马。
    令徐庶独领一支三百人的小队,负责探路引道。
    大小三军,正式起行。
    车马、辎重数千辆,紧随其后,望前进发。
    大军行了一月之久,这才进入辽西。
    大伙儿这才明白为何东北是苦寒之地,他们从南至北赶到辽地。
    中间能够明显的感觉到人口的减少。
    此前行不至十里地便能见着人家,如今纵是赶了百里路也未必能看到人烟。
    唯一能见着的,
    只有黄沙漠漠,狂风四起。
    道路崎岖,人马难行。
    行了这一月之路了,军旅生活苦不堪言,将士们皆有回军之心。
    李翊乃命人杀牛宰羊,犒赏军士。
    将士们躁动不安的心,这才稍止。
    但李翊知道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
    自到了辽地之后,他的行军速度都慢了下来,完全比不得在中原赶路。
    于是李翊乃问徐庶,还有多久能到柳城?
    徐庶乃答:
    “再往前不远,便是临渝,君侯可以在那里权歇人马。”
    李翊大喜,命哨兵将这个消息传讯给全军将士。
    将士们欢喜,抓紧赶路。
    黄沙漫天,风似刀割人脸。
    终于赶到临渝,算是见着人家了。
    临渝已经没有了长官,只有几名里正,见李翊大军到来。
    组织乡里百姓蒸饼,拿来犒赏军士。
    李翊命赏黄金百两,以告谢乡民。
    又问里正,此去多远能到柳城?
    那里正竟用十分诧怪的眼神望李翊,道:
    “……君侯竟要去柳城,若从临渝出发,走滨海道,少说有三百里路。”
    “这三百里,只恐君侯见不着一户人家。”
    “不若就此罢兵,回南方去罢!”
    李翊乃笑道:
    “多谢老人家好意,只是翊既将兵到此,绝无空手而还之理。”
    “若不拿下二袁儿,翊誓死不回河北。”
    李翊为了此次军事行动,可谓做足了准备。
    如果此时退兵,那么将前功尽弃。
    若任由二袁儿养成气力,将来乌桓骑兵一定会时常骚扰幽州。
    如此一来,老刘的后背将永无宁日了。
    里正微微一惊,望着李翊久久不能言。
    沉吟半晌,才缓缓感慨道:
    “……君侯真丈夫也!”
    里正感念李翊的决心,乃为李翊指明了一条道路。
    “不瞒君侯,出了临渝往东,便是滨海道。”
    “此地夏秋之时常有水患,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
    李翊点点头,暗忖此与元直教我之言相同。
    老者的声音还在继续:
    “旧北平郡治在平岗,道出卢龙,可直达柳城。”
    “自建武年间以来,此路陷坏断绝,垂今二百载矣。”
    “虽然如此,仍有微径可以通行。”
    不想本地土人,竟为李翊指明了另一条可以通往柳城的道路。
    李翊大喜过望,再命人赐这老者百两黄金。
    老人坚辞不受,“前君侯所赐甚厚,恩惠过矣。”
    “况临渝人烟稀少,纵有黄金万两,亦无处使去。”
    “只盼君侯早日克敌,使外地游子免遭辛苦。”
    李翊微微一愣,旋即恭恭敬敬向老者作了一揖。
    “老人家放心,待翊平定乌桓之后。”
    “必使辽地三郡,与内地无异。”
    说起来,临渝其实就是后世的山海关。
    东北早晚要开发的,并且由于辽地三郡的特殊的地缘位置,使其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地位。
    早在汉宣帝时期,乌桓人便扮演了边疆哨兵与打手的角色。
    打手可以理解,边地哨兵又是什么?
    乌桓人要分成两部来看,
    一部便是李翊所在的三郡乌桓。
    这些乌桓人生活在汉地,基本上已经接受了汉化,不再单纯依赖于游牧的方式生存。
    另一部则是塞外乌桓。
    这一部的乌桓,位于三郡之外,至今依然保持着游牧的生活。
    塞外乌桓充当监视匈奴人的边境哨兵角色。
    而三郡乌桓则负责监视塞外乌桓。
    汉人又设置了护乌桓校尉,用来监视三郡乌桓。
    套娃了属于是。
    正是考虑到三郡乌桓人口基本上已经汉化,同时它的地理位置,又起到监视塞外的作用。
    李翊才许下要开发辽地三郡的承诺。
    里正闻言,俯身下拜:
    “若能见到那一天,老朽死也瞑目矣!”
    李翊扶他起身,命将军中食物分给临渝百姓,然后召集诸将,征询大伙儿的意见。
    到底是向东走滨海道,还是向北走卢龙口越白檀之险。
    鲜于辅、阎柔分析道:
    “目今春雨连绵,滨海道道路难行,但距柳城最近。”
    “若向北走卢龙口,则饶远路,少说多走两百里路。”
    两人将这个选择题重新抛回给了李翊。
    因为这种大事,只能由李翊这个最高领导人来拍板,来承担责任。
    他们两个“向导”是不敢替李翊做决定,更承担不起失败的责任的。
    所以二人只分析了两条路的利弊,至于这么选。
    ……还是老李你自己决定罢。
    李翊负手沉吟,登到一处石头之上,眺望过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遂忙问众人道,“此何地也?”
    鲜于辅、阎柔答曰,“此碣石山也。”
    碣石山?
    望着脚下的碣石山,李翊便想起了那句名诗: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望着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景象。
    李翊心中也是豪情顿生,乃下定决心,谓众人道:
    “……善,翊以为不妨走卢龙口!”
    “今胡虏之将以我大军不得通滨海道,而停止进军。”
    “若我军果真撤退,虏将必然懈怠,松弛无备。”
    “绕路卢龙口,出空虚之地,虽然绕远,然可袭其不备。”
    “若是功成,蹋顿之首可不战而擒也。”
    众人见李翊既已敲定了最终方案,乃纷纷从命。
    大军即刻调头北上,往卢龙口进发。
    临行前,李翊又专程命人在滨海道入口,立下一碑。
    碑上高书十六字。
    “方今雨季,道路不通。”
    “且俟秋冬,乃复进军。”
    意思是告诉乌桓人,现在这条道路走不通,我们要等到秋冬时候再来。
    这确实有点儿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
    若换作是中原其他诸侯,李翊可不会多此一举。
    可面对“耿直”的乌桓人,李翊偏要设下一碑,使乌桓人自疑。
    大军正式绕过卢龙口,往柳城进发。
    由于是一条废弃道路,李翊足足要走五百里废路。
    当然了,不比历史上曹操丢弃辎重弄险,差点儿死在半路上。
    那时的曹操属于是只要输了,就回不去了。
    而李翊更加求稳,后勤民夫正在路上源源不断的赶来。
    不过由于道路艰险,用到的民夫、消耗的粮草也开始翻倍。
    所以即便没有后顾之忧,输了也不至于赔上身家性命,但也不能随便浪。
    还是要尽快结束乌桓战事。
    ……
    辽西郡,柳城。
    此时的蹋顿,正在柳城纠集人马,随时准备南下,帮助袁氏收复冀州。
    忽有一哨骑飞马赶至。
    “——报,禀大王。”
    “西北方向,出现了大量汉人军马。”
    什么!?
    蹋顿闻得此言,惊诧不已。
    “汉人难不成是长翅膀飞过来的?”
    按照正常行军,汉人应该走滨海道过来才对。
    那里只适合秋冬季节同行,此前探听到李翊春季便要来的消息后,蹋顿根本不屑一顾。
    而当得知李翊从滨海道撤军的消息后,蹋顿更是一副不出所料的表情。
    可如今,居然被告知汉人的军马赫然出现在了柳城之外。
    这令踏顿如何不惊诧?
    “汉军走到哪来了?”
    “距柳城不到两百里地,快到白狼山了。”
    “竟如此神速!”
    蹋顿又是一惊,暗道这中原人用兵怎么比他们游牧还要急?
    无奈之下,蹋顿只能是征询袁尚、袁熙的意见。
    “李翊大军既是远道而来,又走得小径,必是先锋军在前,大军在后。”
    “若是大王主动出击,趁李翊后援未至,攻其不备。”
    “则李翊之首一战可擒,冀州一战可定也!!”
    袁尚当即向踏顿献策。
    蹋顿微一沉吟,即下令道:
    “……善,即点柳城兵马。”
    “全军拔城,进军白狼山。”
    “定叫李翊落首于白狼山下!”
    左右人谏道:
    “大王,我柳城军马不过一万五千人众。”
    “不妨等峭王、汗鲁王的兵马齐至,然后进军。”
    蹋顿却挥了挥手,拒绝了众人的建议。
    “……不然,若是等到峭王、汗鲁王兵马至,则李翊后援大军亦至。”
    “汉人不是有句古话叫,‘狭路相逢勇者胜’么?”
    “我正是要先趁其军马未能筹齐之时,克其部众。”
    “好教其识吾本色。”
    踏顿豪气干云,在短暂的震惊李翊突然出现之后,他立马沉下心来。
    直接决定梭哈,尽出柳城兵马,与李翊一决雌雄。
    蹋顿之所以这么有信心,也是对自身能力的自信。
    蹋顿算是乌桓历史上排的上号的雄主了。
    他最大的荣誉,莫过于民间有人传言踏顿要仿效匈奴冒顿单于,和鲜卑王檀石槐。
    冒顿、檀石槐何许人也?
    这两人号称是匈奴人、鲜卑人自己的成吉思汗。
    在整个匈奴、鲜卑历史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拿踏顿跟冒顿、檀石槐相比,就已经证明了其能力了。
    而踏顿也真的有此野心,他不甘心于只是虎踞辽西。
    故而联合袁绍,击败了曾经的辽地霸主公孙瓒。
    如今河北之地动荡不安,袁氏兄弟又向他求助。
    蹋顿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
    当即踏顿会合袁尚、袁熙的部众,共计两万人众。
    全是骑兵。
    乌桓人不愧是马背上的民族,仓促之间依然能够拿出一万五千人的骑兵出来。
    而袁尚、袁熙出奔辽西时,身边仍旧有五千骑兵。
    加在一起,便有了两万骑兵。
    即便没有峭王、汗鲁王的帮助。
    这整整两万人的骑兵,依然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蹄声如雷,黄沙滚滚,狂风变色。
    蹋顿铁骑摧至白狼山,正遇着李翊的大军。
    张辽的探哨慌忙将此讯报给张辽。
    张辽则连忙报给李翊。
    “……君侯!前方遇着大量骑兵!”
    ……嗯。
    李翊点了点头,拿出望远镜眺望远方的阵势。
    果然见着遍野的骑兵,排山倒海一般卷来。
    “……君侯,不妨等后面援军赶至,才期与乌桓人决战。”
    众将纷纷谏言。
    由于远征军已经连续行军多日,体力稍显不足。
    所以部分军队还在后面。
    尤其是擅于阵地战的重装步兵还没来,大伙儿都建议先等步兵到后再战。
    毕竟咱们军队上是有优势的,没必要跟踏顿玩命儿。
    但李翊却回头望了眼身后跟来的将领们。
    ……吕布、马超、张飞、张辽、黄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