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20章 曹操:孤这一生走过最长的路,是李

      第220章 曹操:孤这一生走过最长的路,是李翊的套路
    冀州是袁氏最宝贵的财产,也是曹刘争夺河北,注定要抢的头破血流的地盘。
    按《后汉书》记载,冀州截止到永和五年时,保底人口在八百万以上。
    虽然中间受黄巾之乱影响遭受了一波人口流动。
    但考虑到袁绍出任冀州牧后,政局相对稳定,又收编了大量黑山人口。
    所以冀州的人口数量依然属于汉末顶尖。
    得冀州者,即得北方。
    曹操不遗余力的与袁氏血战,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最后只堪堪得到冀州两郡之地的。
    “此意断断不可行!”
    “刘玄德已得了青州,吾兵锋所指,才堪堪占了上党一郡而已。”
    “今吾大兵围至魏郡、赵国,岂可只图此二地耶?”
    曹操言辞激烈,脖颈通红,鲜少这般激动。
    只因李翊的条件太过苛刻,曹操实在无法接受。
    可李翊亦是政场老手,面对曹操的大发雷霆没有丝毫畏怯,依旧面如止水。
    “这就是我徐州的底线,曹公可审度之。”
    “只是如今袁尚未灭,自被吾破之后,在冀州北整顿军马。”
    “又闻袁熙亦在幽州动员人马,不时南下。”
    “届时,只恐曹公连魏郡、赵地也不得了。”
    曹操听出李翊威胁之意,唇角露出一抹冷笑:
    “任其袁儿自来,吾自提兵抵御!”
    曹操也不是被吓大的,袁尚、袁熙就算真的来了,又不是只威胁他曹操一家。
    李翊这路军马也会受到影响。
    到时候只会拖延冀州抢占的时间罢了。
    曹操相信,以李翊之聪明才智,可得不会放任二袁儿恢复对冀州的掌控。
    这只是他的虚张声势,漫天要价罢了。
    “既如此,翊便没什么好谈的了!”
    “告辞!”
    李翊一挥袍袖,愤然离席。
    曹操一怔,正欲出声拦阻。
    但犹豫一下,还是将心一狠,忍住了没有开口。
    他自己也暗忖李翊莫不是刚刚不是在虚张声势?
    他是真打算要这么多地?
    李翊虚张声势是真,离席也是真。
    他自己也清楚,索要了大半个冀州,老曹肯定找自己拼命。
    现在袁氏还没摆平,遇上个鱼死网破的曹操,那是绝对划不来的。
    所以最终还是决定用谈判来解决冀州问题。
    李翊这些年也接见了不少外州官员,跟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
    他深谙谈判的技巧,也知道如何从曹操这样的政治老手中攫取到最大的利益。
    愤然离席,不过是佯作谈判破裂罢了。
    只要两边没有兵戎相见,就还有回旋的余地。
    反正邺城现在还围着,不谈判也是干耗,并不耽误事儿。
    李翊一经回到大营,许攸即上来问情况如何。
    李翊摇了摇头,“谈判过程甚不理想。”
    嘶……
    许攸倒吸口凉气,捋着胡须,言道:
    “孟德此人,吾与之甚为熟识。”
    “彼先进取魏地,而不除并州之患,便是对冀州势在必得。”
    “其必不会只图魏郡、赵国两地而止。”
    李翊点了点头,负手道:
    “吾亦知此理,然凡谈判之事,不可先露底细。”
    “若使其知我底线,必漫天要价。”
    “吾故作强硬,只为谋得更多地盘。”
    许攸又问:
    “未知君底线是多少?”
    李翊眉梢微微一扬,环顾左右,在许攸耳边小声说道:
    “此为军国大事,本不该向太多人泄露。”
    “只是子远乃我挚友,又为我心腹之士。”
    “吾只向君言,君切勿泄露于他人。”
    许攸当即拍着胸脯保证:
    “子玉还不了解愚兄为人吗?”
    “愚兄素有诚实郎君之号,君尽管直言。”
    “愚兄断不泄露于外。”
    “子玉若是能透个底,愚兄也好替子玉参谋参谋。”
    李翊弯唇笑道:
    “吾素知子远为人矣!”
    于是,在许攸耳边小声说道:
    “冀州之地,除赵国、魏地之外,常山、甘陵、巨鹿亦可让出。”
    唔……
    许攸一怔,虽然已经知道了李翊的底线所在。
    但这个谈判难度依然很高。
    毕竟即便把常山、甘陵、巨鹿一并全让给曹操,曹操也只得了半个冀州而已。
    也许有人会说,半个冀州就是五五分成了,曹操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没错,如果光看版图大小,曹操是得了半个冀州不假。
    但你要从人口、经济角度看。
    曹操真正得到的好地盘,只有甘陵国与魏郡。
    而冀州东部的渤海郡、河间郡、北部的中山国都是人口大郡。
    你要从地域上划分,刘备吃冀州东,曹操吃冀州西这很公平。
    但冀州东部整体要比冀州西部富裕许多。
    更别说冀州中部,同为人口大郡的安平郡,李翊也没有让出来。
    不过话又说回来,
    李翊给出来冀州划分的底线,又何尝不是曹操的底线呢?
    因为曹操在谈判中处于弱势方,鱼死网破是两家都不想看到的局面。
    所以在曹操的构想里,至少西部的半个冀州都得拿下。
    而他额外希望得到的,则是中部的安平郡,以及北部的中山国。
    又过两日,
    曹操再次发出邀请,请李翊过去谈判。
    李翊按时赴约,双方就谈判桌上再次展开了一次激烈的讨论。
    但最终的结果依然不是很好,
    李翊始终是咬着魏郡、赵国不肯放,只愿给这两块地。
    谈判最终再次不欢而散。
    又过三日,
    第三次谈判接着进行,这一次李翊终于让步了。
    表示愿意给出常山国,并表示这已经是他最后的底线了。
    但李翊所给出的“底线”,距离曹操心目中的底线依然差之甚远。
    所以第三次谈判,依旧是不欢而散。
    不过曹操敏锐的注意到,后两次谈判,李翊都把许攸带在了身边。
    曹操心里暗忖:
    “许攸乃吾之旧友,今与李翊出则同舆,何不求他相助?”
    于是,将这个想法告诉了手下人。
    程昱当即分析建议道:
    “听闻此次李翊出兵河北,用许攸为谋士,多赖他出谋划策。”
    “今冀州分划大事,又将之带在身边,料其必受信赖重用。”
    “闻说此人视财如命,可于中做文章。”
    曹操抚掌笑道:
    “吾亦知许子远爱财,可速备钱帛,与我亲善。”
    众从其言,即备了一车财物。
    于夜晚时分,密遣人送至许攸处。
    曹使一见着许攸,便将财物送上。
    许攸两眼放光,忙道:
    “……这、这、这如何使得,孟德实在太过客气了!”
    于是阴请曹使入了自己营帐。
    曹使一进账,就直接开门见山说道:
    “曹公遣我来,一是想向老友表达思念。”
    “二是有难处,想请老友帮忙。”
    许攸忙问,“什么忙?”
    曹使说道:
    “今冀州会谈,已近半月,仍未有果。”
    “盖因李郯侯漫天要价,不肯妥协之故耳。”
    “曹公断不能接受死伤无数将士,却仅得常山、魏郡、赵国三地而已。”
    许攸闻言,亦忍不住叹了口气。
    “……是啊,纵我非曹营中人,然李子玉此举未免过于强横。”
    “任谁都不能接受这条件。”
    曹使见此,趁势说道:
    “故曹公遣我来,便是想请教许先生。”
    “许先生乃李郯侯心腹谋士,每日随他出入左右。”
    “……定然知道些内情。”
    “……这个嘛。”
    许攸面露为难之色,摇了摇头。
    “吾虽知些许内情,然此等大事,攸亦不敢擅自泄露。”
    曹使见许攸没有马上拒绝自己,便知道有戏,连忙说道:
    “曹公思念先生久矣,常想请许先生过去。”
    “只是许先生已在刘将军处谋得高位,曹公每念于此,常扼腕叹息。”
    “今虽不能再尽君臣之义,然亦可全好友之谊。”
    “若许先生肯帮衬一二,曹公定不忘先生今日之恩情。”
    言讫,曹使将一份礼单递给许攸。
    许攸接过,目光只澹澹瞥了一眼,便不动声色地将之收入袖中。
    “……咳咳咳。”
    许攸握拳放在唇边轻咳了几声,“吾与孟德算是旧识,今各为其主,本不该言及太多。”
    “只是以愚意度之,冀州会谈若迁延日久,只会落得两败俱伤。”
    “最后反倒使袁氏得利。”
    “况攸亦为河南人,自当为河南大局着想。”
    许攸先发表了一波免责说明,然后才俯在使者耳边,小声说道:
    “此语汝只管对曹公说,切不可教他人知晓此事。”
    “郯侯之底线,还能让出常山、巨鹿、甘陵三地。”
    曹使连连点头,慌忙谢过,匆匆回了曹营。
    将许攸原话,如实转述给曹操。
    曹操终于知道了李翊的底线在哪里了,但心情并未好转许多。
    正常来讲,知道对方的底线在哪里后,就好谈判要价了。
    结果李翊这底线,居然也是他曹操的底线。
    合着他曹操在交完底裤之后,连一点谈判的余地都没有了吗?
    “……真是岂有此理!”
    曹操抱怨了一句,但还是派人去请李翊来做第四次谈判。
    次日,两边的谈判如期举行。
    曹操这一次态度十分强硬,愤慨道:
    “吾军士千生万死,才有今日。”
    “若郯侯执意只肯给常山、赵地、魏郡三地,那曹某情愿鱼死网破,殊死一搏。”
    面对曹操的最后通牒,态度一向强硬的李翊,出奇地服了个软。
    “未知曹公想要何地?”
    “除上述三地之外,吾更要巨鹿、甘陵、安平三地!”
    虽然已经知道李翊的底线在哪了,但曹操还是想再做最后一搏。
    看看能不能把这冀州中部的安平郡给一并拿下!
    “哼!!”
    李翊一拍案椅,不发一言,转身便走。
    又从身后将领打了个手势,好似是教他们随时最好厮杀的准备。
    曹操大惊,忙上前拉住李翊,喊道:
    “适才戏言耳!”
    “李先生有话好说,何必动怒!”
    赔完礼之后,曹操又暗自给了自己一巴掌。
    暗骂自己也是欠儿,既然已经知道李翊的底线在哪儿了。
    又何必非要皮这一下,惹恼了他呢?
    若是两边谈判破裂,摆阵厮杀,那绝对是一个双输的局面。
    连李翊这样冷静的人都接受不了再割让安平郡,宁可双输。
    可见适才真的是到他的底线了。
    “……好,不要安平。”
    “吾只多要甘陵、巨鹿两地。”
    曹操比了个二,并做好了迎接李翊反扑的准备。
    毕竟虽然这是李翊的底线,但以他的性格肯定还会继续要价。
    所以曹操接下来务必得坚守好阵地,为自己保住巨鹿、甘陵这两块地盘。
    就当曹操以为李翊会让他在巨鹿、甘陵之间二选一之时,李翊竟是一声叹:
    “……也罢,再这般迁延下去,也无结果。”
    “巨鹿郡、甘陵国可以给曹司空。”
    “剩下郡国之地,归我徐州。”
    嗯……?
    曹操见李翊答应地爽快,顿时察觉不对。
    这不是李翊的底线么,他怎么这么果断的便答应了下来了?
    就在曹操思考之时,李翊已命人取来笔墨。
    叫曹操作书,两地于冀州划界。
    曹操稀里糊涂地签了书,愈发觉得不对。
    再看向李翊时,见他露出一副计谋得逞的笑容,顿时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好个李翊小儿!”
    “又中汝之计也!”
    曹操一咬牙,已经明白过来是李翊给他下的套。
    许攸给出的,绝对不是李翊真正的底线。
    以曹操对许攸的了解,许攸此人虽然贪财,但拿钱是真办事儿。
    所以许攸在收到自己好处之后,不可能卖假消息给自己。
    可曹操得到的又的确不是李翊的真实底线。
    那么真相只有一个,李翊是将许攸都给一起算计进去了。
    他故意放假消息给许攸,诱导自己以为那就是他的真实底线。
    以至于让曹操交了全部的底,未能在他身上讨得半点便宜。
    “……呵呵,今日方称我心呐。”
    有人欢喜有人愁,曹操又被李翊摆一道心情郁闷。
    而李翊却心情大好,他清楚知道自己刚刚从曹营那里得到了什么。
    “子玉因何如此高兴?”许攸连忙问。
    “……呵呵,无事。”
    李翊拍了拍许攸的肩膀,“只是要多谢子远为我出谋划策,我才能走至魏地来啊。”
    按照李翊的构想,他的最低底线其实是可以把安平郡、中山国一并给让出去。
    自己只要冀州东部的渤海郡、河间国、博陵郡。
    因为曹操的地盘虽然大,但冀州最落后的两个郡国都在他那里了。
    即常山国、赵国。
    之所以贫瘠落后,就得提另一位老熟人了。
    ——黑山军首领张燕。
    如果不知道黑山军的势力范围在哪里的话。
    那便拿出冀州地图,在他的西部竖着画一条线就可以了。
    等于说曹操拿到的冀州地盘里,有三个郡都要遭受黑山军的威胁。
    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常山国和赵国。
    因为魏郡是袁绍的治所,袁绍曾专门带兵扫荡过一次黑山,所以魏郡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但由于官渡之战的爆发,张燕屡行与徐州军的盟约,出兵骚扰袁氏。
    使得黑山军的势力范围,再一次伸到了魏郡境内。
    所以这一次冀州地盘的谈判,看似是五五分账。
    实则是三七分成。
    七成是人老刘的,你曹操只拿三成!
    曹操知道自己吃了哑巴亏,眼下想反悔也来不及。
    眼下只能是专注于魏郡的战事。
    正好徐州军也在这里,曹操当即请李翊过来商议破邺之策。
    反正地盘该分的也分了,该好好想想怎么破敌了吧?
    “吾大军至邺已逾月余,邺城城高,军马众多,器械足备。”
    “一时难取,未知李郯侯又何妙策克成?”
    曹操如实讲述了自己这一个月对邺城展开的攻势。
    他先是绕城筑起土山,居高临下射箭。
    又组建掘子军,发掘地道,打入城池内部。
    从上至地,可谓双管齐下。
    但都被审配设计坚守,发令甚严,迟迟攻不进去。
    此前挖地道时,还被审配发现了。
    被审配运石屯于城墙上,然后狠狠砸落,一下子砸死了曹操三百多个士兵。
    教曹操心疼了许久。
    就在众人积极发表意见,商议如何快速拿下这座坚城时。
    许攸忽然嘿嘿一笑,自人群中走出来说道:
    “诸公勿忧,我有一计可以破邺!”
    众人忙问是何计策。
    许攸献计道:
    “何不决漳河之水,以淹城池?”
    话还未说完,曹仁立马出声反驳道:
    “汝道我等未想过此计耶?”
    “邺城不比下邳,此地地势平坦。”
    “纵然决了漳河之水,也难以灌入城中去。”
    话音方落,包括李翊在内的徐州诸将无不瞪了曹仁一眼。
    暗道你小子还想着淹我们的下邳是吧?
    许攸一捋胡须,牵唇笑道:
    “倒也不必将漳水灌入城中去。”
    “只教人于城外掘壕堑,将水灌入堑内,以断绝城池内外之联系即可。”
    听完许攸的解释,众人顿时明白决漳河的意义了。
    之前说过,
    我们常说的古代围城,并不是真的把它团团包围起来。
    而是在每一面城外,安置类似于“城邦”一样的大营。
    如果城外有人出来,他也不是要突破千军万马的封锁。
    而是要躲避城外各处大营派出来的截杀部队。
    所以城池越大,越难包围。
    许攸献出决漳河之计,就是为了断绝邺城内外的联系,从而使其失去外界对它的援助。
    如此一来,邺城除非粮食足够,否则全城军民都得生生饿杀。
    而许攸之前是干嘛的?
    专门在邺城搞“财务”的!
    对邺城的储备了如指掌,许攸清楚,要供养这么大座城池的军民。
    每日耗费甚巨。
    仅靠城池内部,是没办法自给自足的。
    时间一长,不消河南军动手。
    邺城的居民一定会主动造反!
    曹操闻言大喜,李翊亦然其计。
    两军各遣军士,曹营负责东南两面,刘营负责西北两面。
    于城外大掘壕堑,两地连接在一处,凡掘四十里长。
    审配在城上,见盟军于城外大掘壕堑,心下已知盟军欲掘漳河之水灌城了。
    但又发觉盟军将壕堑掘得甚浅,又不免冷笑:
    “贼欲绝漳河之水灌我城池,然壕深可灌,如此之浅,有何用哉!”
    于是,并不以为意。
    左右解劝审配,出兵击敌,干扰盟军掘沟。
    否则彼用漳河之水灌城,城内外的联系立马断绝。
    审配却言道:
    “曹操、李翊皆是惯于用兵的好手,我兵虽多,却不及河南兵果劲。”
    “若冒然出战,万一不利,挫动锐气,正中河南人下怀。”
    “且安心守城,等候主公与袁幽州的援兵即可。”
    审配拒绝主动出兵的提议,坚信邺城只有坚守待援才有希望解围。
    是夜,曹操、李翊更添十倍军士,并力发掘壕堑。
    众人劳作一夜,比及天明之时,壕堑已成。
    广深二丈有余,遂引漳河之水,灌入堑内。
    水深数尺,人不得渡。
    邺城彻底被漳水围死。
    时袁尚自渤海兵败以后,向北逃亡,自中山、河间一带筹措了些兵马。
    加上沿路收拢的残余军马,又凑齐了三万人整。
    准备再来与曹刘争夺冀州。
    兵马方行,又闻说冀州南部郡县,大多投降了河南。
    袁尚不知老巢魏郡是何近况,若冒然进兵,只恐中曹刘埋伏。
    只得分遣部队,往魏郡探明。
    比至魏地时,又因为人少,大多被曹营、刘营别寨的军马击破。
    或侥幸逃脱者,亦不敢深入。
    只能回报袁尚说,南部郡县确实多降河南。
    至于魏郡情况,皆因盟军把守森严,不得入。
    袁尚见此,心道邺城已失,不敢冒进。
    左右进言曰:
    “公妻儿老母尚在邺城,将军还是亲自领兵去一探究竟为好。”
    “万一邺城未陷,岂非害了老夫人?”
    袁尚沉吟半晌,到底是摇了摇头。
    “一个李翊已经十分难对付了,更别说曹操也在那里。”
    “若这二人联手,仅凭吾现有兵力,断难取胜。”
    “我意先勒兵回中山,权歇人马。”
    “待吾二兄从幽州整备好军马之后,在合兵一处,共往御敌。”
    “此为上策。”
    左右人纷纷问:
    “若将军弃而不救邺城,老夫人即将军妻子俱落入曹刘之手。”
    “彼时为之奈何?”
    袁尚微微一怔,深吸口气道:
    “我袁氏虽已与曹刘不死不休。”
    “然曹操与吾父乃是故友,刘备亦与我袁家是姻亲。”
    “彼断不害我妻儿老小。”
    “公等不必担忧。”
    遂勒兵回了中山国,不肯去救邺城之围。
    审配在邺城坚守数日,因被漳水围住,也不知外界是个什么情况。
    想派人出去打探都派不了了。
    只能是寄希望于袁尚、袁熙会来救邺城。
    审配每日登上城墙,发表演说,鼓励军民士气。
    初时,两日三日,众人尚能忍耐。
    然过了十日,城中粮食断绝,兼之生活物资供应不足。
    人民生活日益艰难。
    而审配代管邺城军政,为了守御城池,又不得不将一切物资优先用于军人之上。
    以防止军士生变。
    一时间,城内百姓饿死数人。
    不少百姓中的亲友子弟,乃是守城军士一员。
    遂纷纷向他们诉苦。
    穿上军袍,他们是守土的军人。
    脱下军袍,他们是城中百姓的家人。
    众亲友互诉衷肠,一传十,十传百。
    于是城内军心大变。
    审配之侄审荣,连忙将这个情况汇报给审配。
    审配言道:
    “如今城内士民困苦,岂独一家一户?”
    “大家皆苦,便忍一忍。”
    “只要援军到来,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审荣正色道:
    “如今城内军士哗变,百姓惨死,人人不忿。”
    “若忍一日两日尚可,再等个三日五日,必出祸乱!”
    审配大声说道:
    “五日之内,主公必率援军过来解围!”
    话甫方落,忽闻得城下喊声大作。
    众视之,乃李翊亲提军马至城下。
    “叔父,你瞧那是……!”
    审荣大声惊呼,以手指城下。
    只见李翊士兵,以枪挑袁尚印绶衣服,高呼让城内军民投降。
    其余军士,则将他们缴获到的符节、斧钹等物展示给守城士兵们看。
    这些都是袁尚的衣物用品。
    是上次渤海之战时,被李翊缴获的。
    而邺城守兵不知,又因与城外断绝了联系,只道这些衣物用品就是最近缴获的。
    以为袁尚已经率兵来援了,只是被李翊击破了。
    审配又惊又怒,高声大呼:
    “狗辈!吾主何在?”
    李翊大声回道:
    “以为吾阶下囚矣。”
    审配当然不信,再喊:
    “可叫吾主来阵前答话!”
    李翊回,“汝至城下来,吾教汝君臣相见。”
    审配一咬牙,破口大骂:
    “吾主并不在汝处,汝诈称击败吾主。”
    “与扰我军心耶?”
    “……如何不在?”
    李翊冷声一笑,从身旁士兵处夺过长枪,以枪挑袁尚印绶。
    “汝主岂非在此乎!?”
    审配大怒,亲取弓箭来射李翊。
    然箭矢只落入水中,并不能近得李翊之躯。
    面对审配的恼羞成怒,李翊笑意更盛,叫军士喊得更大声。
    城上军民见此,更加人心惶惶,躁动不安。
    审配气急了,忽想起辛评家中老小尚在邺城。
    遂命人将辛评全家老小八十余口,尽数缚来,锁在城上。
    审配以鞭骂道:
    “皆是辛评、郭图败坏冀州,袁氏才会衰败至此!”
    “汝等身为家属,难辞其咎!”
    于是,下令全部斩首。
    审荣素与辛评之弟辛毗相厚,见此,乃出声劝道:
    “辛评之过,不甘其家人之事。”
    审配怒叱:
    “袁谭已背主投敌,降了刘备。”
    “辛评乃袁谭之臣,岂非亦是投敌乎?”
    遂一把将审荣推开,不听其言,执意要杀辛评全家。
    可怜辛家八十余口,尽数于城上斩首。
    又将人头掷下,以向盟军表明其坚决抵抗之意。
    李翊见此,乃叹道,“此非吾本意也!”
    许攸则显得十分高兴,冲李翊说道:
    “子玉不必伤感,审配冲昏了头。”
    “目今城内人心不宁,其不思安定之策,反举此暴行。”
    “此必更使城内之人,躁动不安。”
    “吾料邺城两日之内必破!”
    李翊点了点头,扯起唇角:
    “子远说的有理,邺城若破,子远当属头功。”
    “吾自会向刘将军奏明。”
    许攸大喜,忙朝李翊拱手:
    “那愚兄先谢过子玉兄弟了!”
    邺城可是袁氏的治所,其中积累了多少财富,光是想想便令人眼馋。
    换做以前,许攸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可如今,呵呵。
    翻身把歌唱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