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02章 刘备一则先生,二则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

      第202章 刘备一则先生,二则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
    却说孙权领兵攻打庐江刘勋,半月不下。
    人报周瑜有军机要务求见,孙权欣然召之。
    “公瑾在鄱阳练水军,因何得以来庐江?”
    孙权少年登位,此时非常的谦卑下士,周瑜一到便将之请上座。
    周瑜亦不拐弯抹角,直言道:
    “主公知东吴之利害否?”
    孙权大惊,忙道:
    “未知也,公瑾为何如此说话?”
    “今荆州困于张羡之乱,故我等得以报父兄之仇为由,攻伐庐江。”
    “然庐江之地地处淮南,不可不慎。”
    孙权一怔,顿时明白了周瑜的意思。
    淮南是曹刘的势力范围,咱现在攻打庐江,等于是在鸡蛋上跳舞。
    “窃闻曹刘与袁绍相持于官渡,难分胜负。”
    “今不趁早夺取庐江,待胜负决出,更难作为。”
    孙权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周瑜却摇了摇头,正色说道:
    “今虽是河北强,河南弱,然此二地皆非我等所能相抗的。”
    “公之大敌为何?荆州刘景升也!”
    周瑜的意思,就是劝孙权一定要分清楚主次关系。
    河南比河北弱是不假,但也是远远强于孙吴的。
    如今是两雄争霸,孙氏哪边都得罪不起。
    所以对外方针,一定是要全力对付荆州刘表。
    然后积极示好河南朝廷,以换取孙吴攻打荆州的默许。
    不论是周瑜亦或陆逊,都主张交好河南,然后全力对付刘表。
    为何?
    首先刘表与孙氏有仇,攻之有名。
    其次,刘表的个人能力远不如曹操、刘备,好对付。
    最后,荆州富庶,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别看孙氏手中仍有周瑜、吕岱、程普等优秀人才,但他们手里拿的全是烂地。
    单就从国力上讲,整个孙氏的地盘加在一起,都比不上张鲁的汉中。
    所以摆在孙氏面前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要么贯彻孙策的方针,快速打出去,抢夺富裕的地盘。
    要么就慢慢开发吴郡、会稽等瘴地。
    当然,历史上孙权确实把吴地开发的很好,但也足足了几十年的时间。
    就汉末这群雄兼并,越打越强的趋势,谁等得起几十年?
    “依照公瑾的意思,当如何?”孙权问。
    周瑜不假思索答:
    “即刻上表朝廷,遣使向朝廷纳贡,以求册封。”
    “令兄在时,便得到了朝廷的册封,今两雄相持于官渡,我东吴不能不作表态。”
    “诚如是,曹刘必以得主公为喜,从而默许我等攻取庐江、乃至荆州之地。”
    ……嗯。
    孙权点了点头,从善如流:
    “既如此,吾遣吾弟孙翊亲往陈地纳贡,以彰诚意。”
    言讫,即召孙翊来帐,备言此事。
    孙翊性格严厉暴躁,喜怒尽显于色。
    听罢,当即表达自己的不满:
    “遣使纳贡,只须令一长者前往陈地便好。”
    “何须小弟亲往?”
    孙权则十分严肃地说道:
    “今曹司空、刘将军为国讨贼,正缺盟友。”
    “吾弟亲往,以彰吾之诚意,使曹公、刘公不疑我。”
    “弟已举孝廉,今去陈地,可留在朝廷为官。”
    孙翊闻言大惊,留在朝廷为官是什么意思?
    不就是让自己在河南当人质吗?
    “想自兄继业以来,小弟精心侍奉,并未有过。”
    “然权兄此为何也?”
    孙翊当即把自己的不满表达出来。
    孙权面色一沉,板着个脸,怒目嗔道:
    “今吾为家主,汝敢不听吾命耶?”
    言讫,左右刀斧手齐齐拔剑。
    孙翊一惊,大感惶恐。
    这是孙权第一次展露自己的政治手腕。
    他送宗族兄弟去朝廷当质子,当然是为了换取曹刘的信任。
    同时,这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
    孙权上位时,族内并不安分,许多孙氏将领都有拥兵自重之意。
    尤其是孙翊,
    孙策临死之时,以张昭为首的大臣,其实是一齐拥戴的孙翊继位。
    理由是孙翊跟孙策很像,骁悍果烈。
    但孙策最后拒绝了,他认为正因为孙翊跟自己很像,才很难处理身后之事。
    所以孙权的继位,其实是孙策力排众议,乾纲独断的决定。
    最后孙权虽然平稳接过了孙策的大棒,但孙翊依然是一个潜在的政治威胁。
    把他送到陈地朝廷去,于孙权而言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孙翊见孙权早有准备,知他今日不论如何都难以脱身,于是只得应从。
    孙权这才转怒为喜,笑道:
    “……善,吾已命人备好锦绢粮秣。”
    “吾弟可立即北上,待见到曹司空与刘将军后,备言吾之心意。”
    “我孙吴一定是忠于朝廷的。”
    一言毕,孙权又遣族兄孙贲,老将韩当率部护送孙翊前往陈地。
    当然了,说是护送,其实是监视。
    孙翊无奈,只得应从。
    不表。
    ……
    河南,官渡。
    自河北军与河南军相持以来,已过两月。
    而此时,曹操、刘备都收到了消息。
    即荆州、吴地都遣使来朝廷示好。
    至于来意,
    荆州希望朝廷派兵,剿除孙氏。
    孙氏则向朝廷纳贡,请求册封。
    于是曹刘一起相商,又邀谋主李翊过来议事。
    南方之事如何处理?
    李翊说道:
    “今荆州强,孙吴弱,两家又有血海之仇。”
    “可应孙权请求,予以册封,许其攻取荆州之地。”
    “至于荆州来使,则以公事为由,暂不接见,以慢其心。”
    李翊虽是现代人,但一直摒弃先射箭后画靶的理念。
    即不能认定孙氏未来会崛起,从而在荆州与孙吴之间选择荆州。
    同理,也不能认定曹操未来会统一北方,就联袁抗曹。
    一切的决定,都得根据时势来判断。
    现在的孙吴就是一个被挖走了大量人才,地盘仅有吴郡、会稽,豫章北部数县的瘴地。
    而荆州刘表比之历史上,却没有多少削弱。
    如不出意外,刘表与他的荆州马上就将迎来自己的“巅峰期”。
    仅是出于这一点,李翊都得支持孙吴去削弱刘表实力。
    以为将来南下做准备。
    因为如果真的南下,荆州绝对是比吴地更难打的存在。
    除非你慢慢熬,熬到刘表死,然后解体。
    但李翊可不想再等八年时间,他巴不得天下早归一统。
    曹操、刘备从其言。
    即上表朝廷,奏请封孙权为讨虏将军,命其继承其兄孙策之吴侯爵位。
    至于荆州来使,则暂不接见。
    之后,依旧与袁绍相持。
    就这样,又相持了三个月的时间。
    这时候,曹操、刘备从南方得到了一个十分惊人的消息。
    ——刘表成功平定了荆南叛乱!
    “竟如此神速?”
    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待得知这个消息后,都感到十分震惊。
    因为张羡开始足足煽动了荆南四郡的叛乱,哪里是能够轻易平定的?
    并且最开始的消息,还是刘表遣兵围长沙,久攻不下。
    怎么突然间就一下全给平了?
    再一追问才知道,原来是张羡突然病死了。
    张羡一死,荆南之众群龙无首。
    于是刘表趁势席卷荆南,广开土地。
    一举收复了零陵、桂阳,北据汉川,并不费吹灰之力将荆南部众收编。
    真正坐到了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而由于刘表这次大胜,壮大了荆州的声望。
    兼之中原又在打仗,所以许多从关西、关中,以及北方来学者,都跑去了荆州避难。
    刘表对这些学者予以安抚赈赡,又派兵肃清了荆州境内的盗贼。
    这更加使得荆州成了汉末的乐土。
    万里肃清,群民悦服。
    刘表也正式进入了自己最巅峰的时候。
    待看完书信之后,曹操、刘备几乎异口同声地感慨:
    “刘景升竟如此好命!”
    一面又庆幸,当初采纳了李翊扶吴抑荆的政策。
    若不然,刘表在南方就真的无敌了。
    之前说过,刘表的对天下形势的判断有误。
    即他认为自己一直苟下去,就能笑到最后。
    但刘表本人是经历过一次“越打越强”的理念冲洗的。
    就是这次平定荆南。
    刘表在收复荆南四郡后,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疆域,更是不费吹灰之力收编了荆南的部众。
    如果刘表能及时反应过来,改变他的观念,那他与他的荆州绝对会取代孙吴,成为南方的霸主。
    刘表的壮大,对曹刘来说无疑是一个坏消息。
    毕竟谁也不希望屁股后面,凭空多出来一个强敌。
    但好在当初采纳了李翊的战略方针,在荆州的东面,给刘表扶植了一个树敌。
    孙权在得到朝廷册封,有了曹刘的默许之后,大胆放心的攻打庐江。
    最后成功将庐江刘勋赶走。
    于是,孙权将庐江南部,豫章北部这两个扼守荆、扬要道的土地连接在了一起。
    正式对荆州形成了战略威胁。
    同时,另外一个好消息传来。
    交州牧张津本就与刘表关系不和,见尤其是荆南四郡。
    起初刘表对此地控制力不强,故张津也有意染指。
    现今见刘表尽收荆南之地,大感不忿,于是兴兵犯境。
    想要趁着刘表未将荆南牢牢掌控之前,以武力夺取过来。
    等于说,刘表方平定一场战事,又起了一场与交州的战事。
    对北方事务,依旧无暇顾及。
    ……
    这日,夜晚,大营内。
    李翊背着一只手,另一只手按了按眉心。
    见皎月当空,不觉略微舒缓了心神。
    “吁!”
    一匹快骑飞马落下,下来之人乃徐晃也。
    “……大都督!”
    徐晃走至李翊身后,朝他后背拱了拱手。
    “如何?”
    李翊也不转身,只是澹澹地询问军务。
    “末将奉大都督之命,率轻骑去袭扰袁军粮道。”
    徐晃沉声回答。
    由于现在战争已经进入到了相持阶段,双方比的就是谁的资源多。
    袁军虽然粮多,但补给线拉的很长。
    一旦将它的补给线切断,袁军便会陷入大麻烦。
    “适才末将于半道见,抓住一名袁军细作,待问明才知。”
    “袁军大将韩猛,奉命押送粮草,足有数千车之多。”
    “如不出意外,明早便行。”
    李翊闻言大喜:
    “韩猛徒有匹夫之勇耳,今遣轻骑袭扰,于半路击之。”
    “断其粮草,则袁军必乱。”
    这段时间,李翊一直在派遣轻骑捕捉袁军的运粮部队。
    其实仗打来打去,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永远都是断绝对方的粮道。
    粮食掐断,则寸步难行。
    “末将愿往!”
    徐晃主动请缨。
    “莫急,待我知会主公一声。”
    李翊起身前往见刘备,而刘备此刻并不在此处。
    他正在曹操大营里商议军务。
    曹操在营内,焦头烂额,神色慌张,对刘备说道:
    “……玄德,目今战事已相持百日,河南百姓苦不堪言。”
    “今日奏报,又有一处民众,逃亡河北,投靠袁绍。”
    “这般下去,曹某只能先退了。”
    战端一开,受苦的永远是老百姓。
    而官渡之战的爆发,尤以曹操治下百姓最惨。
    因为仗是曹操的领地打的,这就导致曹操领地境内的百姓没办法从事正常的生产劳动。
    同时,他们还得时不时被拉去补充兵源,或者充当民夫。
    如果只是忍一忍还好,可问题是战事已经持续一百多天了。
    当地百姓困苦不堪,不少人都背叛了曹军,以响应袁军。
    豫州的失控,本就已经令曹操头皮发麻。
    而更糟糕的是,曹操手下的士兵也有点打不下去了。
    毕竟,仗如果是越大越赢,那他们怎么都能忍一忍。
    但战事一眼望不到头,将士们背井离乡,近半年见不着父母妻儿。
    孤独的情绪在军人心中蔓延。
    同时,前线恶劣的生存环境,也让士兵们过得苦不堪言。
    今日曹洪又杀了三名逃兵,才暂时将军心稳住。
    但曹操已经意识到,再不跟袁绍打决战,那他就只能撤军了。
    “玄德公手中尚有多少人马?”曹操焦急地问。
    “还有万人。”刘备答。
    “听闻玄德自幽州公孙氏处,得了五千幽州铁骑,未闻确有此事否?”
    “确有此事。”
    刘备阖了阖双眸,大方承认。“善!”
    曹操大喜过望,按住刘备的肩膀,一本正经地说道:
    “曹某在前线亦有一万人,算上李子玉从青州带回来的一万人。”
    “我等亦能在前线投入三万五千人众!”
    “袁军虽然数倍于我军,但兵将不如我河南果劲。”
    “我等所虑者,无非是河北骑兵难敌。”
    “今玄德既有五千幽州铁骑,可速速调来,与袁绍决战!”
    饶是刘备久历战事,但当听到曹操的这个决定,还是震惊不已。
    “曹公现在便想与袁绍决战?”
    “……嗯,不能再拖了。”
    曹操点了点头,一脸认真地说道:
    “今军民皆厌战不已,若再继续拖延,莫说民众皆反。”
    “恐我军中亦要生变!”
    刘备支开曹操的双手,摇了摇头:
    “我家先生说了,现在不是与袁军决战的最佳时机。”
    “况袁军势大,我军战力再强,也未到可以以一当十袁兵的地步。”
    “还是再忍一忍为好。”
    曹操顿时急了,罕见的暴怒,嘶吼道:
    “再拖下去,我之军民必然生变!”
    “战事未打在汝徐州,汝自然不在乎。”
    曹操生气也并非无缘无故,毕竟主战场在他的地盘。
    基础设施的破坏、生产力的脱节、农事的停止、人丁的损耗,全都得由曹操承担。
    如果继续拖下去,就算打赢了官渡之战,也会透支完曹操的实力。
    刘备挑眉正色道:
    “公之困难,岂独有乎?”
    “我之军民亦多怨言,况我每日粮食支出千斛,供给曹营。”
    “为此,先生亦多怨我。”
    “今我徐州之粮亦快耗尽,岂是我之所愿?”
    刘备也是个暴脾气,当场就给曹操怼了回去。
    听曹操那意思,好像是我徐州故意拖着不跟袁绍打决战似的。
    战事打到现在,谁不难受?
    就算徐州本土没有爆发战争,难道徐州百姓就过得很好?
    首先,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战争的爆发,加剧了政府财政的紧张,从而间接影响百姓的经济状况。
    第二,战争消耗了大量的物资,使得徐州物资供应也变得紧张起来。
    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也跟着上涨。
    第三,随着战事的进展、伤亡消息的传出。
    增加了那些失去的亲人的民众的担忧和恐惧,更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比如两口子,妻子没了丈夫,只能自己养活孩子和父母。
    老人失去了孩子,也只得想办法自力更生。
    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同样使得刘备压力山大,他又何尝不想快些结束战事?
    “既然玄德有此同忧,可速速与我合兵一处,攻灭袁绍大寨!”
    曹操也并非是脑子一热,胡乱拍板决定。
    他清楚,自己这边虽然人心不宁,但袁军又能好到哪去?
    他们同样是背井离乡,而且离得还更远。
    所以这两个debuff可以相互怼掉。
    而刘备从幽州得到的铁骑,也能抹平两边的骑兵数量差距。
    同时,之前“土山”一战,将袁军的远程部队杀伤殆尽。
    纵有恢复,远程火力现在也是比不上河南军的。
    再算上刘备与自己个人的才能,配上李翊的奇谋,及两边麾下的猛将。
    完全可以跟袁绍血拼一场。
    “战争打到现在,备又何尝不想与袁绍决战?”
    “只是军师说,目今袁军尚未至穷途末路之时,不可轻易与之决战。”
    “一经有失,满盘皆输。”
    河南比起河北最大的劣势,便是河南这边是输不起的。
    官渡之战,它是一场防守战。
    如果河南军输了,袁绍便会势如破竹,一统河南。
    如果河北军输了,那河南这边等于是打赢了这场“卫国战争”。
    仅仅是将袁军赶出了河南而已。
    不代表河北就是曹操、刘备的了。
    基于这一点,最终的决战必须要慎之又慎,慢慢寻找袁绍的破绽。
    “……哈哈哈。”
    曹操抚须大笑,谓刘备道:
    “玄德啊玄德,自汝得李子玉以来。”
    “一则先生,二则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
    “须知这军营里,是由汝这个主公来决断,而非李翊。”
    刘备皱着眉,沉声道:
    “先生之言,多为金石之言,于备正是受用。”
    “焉有不从之理?”
    虽然曹操说的是实话,但刘备却明白一件事。
    他能走到今天,多赖李翊之功。
    如果不是自己从善如流,采纳李翊的计策
    焉有今日他汉左将军下邳侯领徐州牧刘备?
    “……哼。”
    曹操背着手,闷哼一声。
    “李翊在何处,吾来与他理论理论!”
    见刘备说不通,曹操知要劝刘备出兵,只能先说服李翊了。
    正说间,人报李翊已经到了。
    曹操急请入内。
    见李翊阔步走进来,曹操上前,扯出一抹笑容:
    “……子玉先生,夜深之时,尚不安枕耶?”
    李翊饶有兴致地笑道:
    “今战事紧急,曹司空与左将军俱留营旅之中,饱经风霜之苦。”
    “翊身为河南谋主,焉能惫懒松懈?”
    曹操哂哂一笑,又道:
    “那这么晚了,先生来找曹某何为?”
    “不!”
    李翊摇了摇头,“李某不是来找曹公的。”
    “我是来找我家主公的,只是吾主在曹公这里,这才不得不来此地。”
    这……
    曹操一怔,无言以对。
    刘备见此,便上前问道:
    “都这般晚了,先生来此,不知是为了何事?”
    李翊也不着急说,反而问曹操道:
    “适才在帐外,似乎听到曹公对李某颇有微词?”
    曹操又是一愣,暗道适才他歇斯底里,有些失态,倒叫路过的李翊听得真切。
    索性大方承认了,便问:
    “……不错。”
    “既然子玉先生也来来了,曹某倒想问问先生。”
    “今袁军虽众,然未必有我河南军果劲善战。”
    “兼之土山一战,袁绍先登营全军覆没。”
    “而玄德公处,又有五千幽州铁骑,如何就不能与袁军决战了?”
    “须知我豫州之地已经失控,兖州百姓亦是困苦不堪。”
    “再拖下去,不肖袁军动手,曹某内部便要生变。
    讲到这儿,曹操眼神忽然变得锐利起来,看着李翊,郑重其事地说道:
    “是故,今日先生须得给曹某一个答复。”
    “到底是何时能与袁军决战?”
    “如果不予答复,亦或拖延太久……”
    曹操嘴角一扬,狞声道:
    “那么非是曹某不尽同盟之意,实在是后院起火不得不熄。”
    “故若不能决战,便容曹某撤出官渡,回颍川平叛去也!”
    这是曹操下达的最后通牒。
    曹操如果真的,就等于是放弃了兖州之地。
    即便之后留守豫州,也是大势已去,慢性死亡。
    由此可见,曹操会做如此决定,真的是已经被逼急了。
    “……唉!”
    刘备叹了口气,“适才我已劝过曹公,然曹公不肯听从。”
    说着,也对李翊表达了无奈:
    “……先生,备也觉得不能再拖下去了。”
    “昨日备收到了子敬送来的书信,说粮食将要告罄,支不得一月了。”
    “一月之内,若是不能结束战事,那么备也只能撤回徐州去了。”
    战争远比刘备想象的要更加要耗粮食。
    路途损耗只是根因之一。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粮食还得养民。
    如果市场上没了粮食,那老百姓不直接饿死了吗?
    但战争的开始,
    使得大量的人民参军服役,由此物价飞涨,生产劳动力脱节。
    粮食生产减少、物资生产缓慢,这都加剧了政府的负担。
    “备想,我河南军过得困苦,然袁军战线延至官渡,损耗是我军数倍。”
    “纵然河北再富,也该撑不住多久了。”
    “或许,该与袁军决一死战了。”
    刘备内心里也是渴望与袁绍正面一战的。
    毕竟战争打到现在,两边都很难受。
    李翊望一眼刘备,又望一眼曹操,取出一封书信来交给曹操。
    “适才在帐外,有颍川使者送信过来给曹公。”
    “李某便顺道带进来了,曹公不妨先看看。”
    曹操接过书信,见是荀彧写的。
    遂警惕地问道:
    “先生看过了?”
    “……呵呵,未有也。”
    李翊笑着摇了摇头,“不过李某大致能够猜到信中所写内容。”
    “哦?”
    曹操眉梢一挑,环臂于胸前,饶有兴致问:
    “那汝且说说,文若给曹某写了什么。”
    “应是劝曹公坚守官渡,勿要撤军。”
    李翊不假思索答。
    曹操半信半疑,将书信拆开来看。
    只见信中写道:
    ——“盖闻明公前线累弊,困苦难决。”
    “愚窃以为袁绍悉众聚于官渡,专欲与明公决胜负。”
    “公与刘将军并力,以至弱当至强。”
    “若不能胜,必为其所乘,此天下之大机也,断不可失。”
    “绍军虽众,而不能用。”
    “以公之明哲神武,兼有刘将军相助,何向而不济!”
    “今军食虽少,亦未若楚、汉相持于成皋、荥阳之间也。”
    “是时,高祖、项籍俱不肯先退,盖因先退者势屈也。”
    “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
    “袁军见势竭,必将有变。”
    “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惟明公裁察焉,荀彧拜上。”
    曹操览毕,见果真是荀彧专门写了一封信劝自己打下去的,不由大惊。
    “果不出子玉先生所言!”
    曹操对荀彧还是十分信任的,见荀彧都劝自己打下去,自己也不再闹情绪了。
    将他的书信,交给刘备、李翊二人看。
    君臣二人快速浏览一眼。
    荀彧的意思大致就是,
    现在我河南军粮虽少,但也比不上当年高祖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时那么困难。
    先拿偶像给你举例子。
    现在我们河南军扼守住袁军进攻的咽喉,已经半年多了。
    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锐气已经枯竭。
    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用奇谋的良机,千万不可失去啊!
    您一定要再挺一挺!
    刘备看完书信,不由慨叹道:
    “荀文若真王佐之才也!”
    荀彧这封书信真正的高明之处,不仅仅在于清楚地为曹操分清了形势。
    关键在于人家措词用句十分高明。
    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国士大才?
    那不仅仅是要你自己必须有匡君济民的王佐之才。
    更重要的是,能让领导听从你的正确方针,并跟你一条心的实施。
    因为能提出正确看法方针的人不在少数,关键在于你说了领导听不听。
    像沮授、田丰,虽然有才,但“爹味儿”十足,总是教袁绍做事。
    说你这里做得不对,你得按我的方针来。
    估计袁绍就算知道你说的有道理,都不想用你的方案来。
    为什么我们常说曹魏的王佐之才是荀彧,蜀汉是诸葛亮,东吴是鲁肃。
    其实你细细观察这三个人的履历,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
    这三人不单单是有才,关键是领导是真的听他们的。
    他们的发言,都始终贯彻三个前提。
    第一,有理有据的拍马屁。
    第二,设身处地的讲问题。
    第三,坚定信念的说建议。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人情社会,你在有才的同时,还能把人情玩好。
    那才是真正的国士大才。
    曹操既得荀彧书信,信心倍增,乃问李翊道:
    “文若在信中言及正是用良机之时,此意与先生之勇略不谋而合。”
    “先生乃张子房般青云之士,必有奇策能够破敌。”
    “适才操言语鲁莽,还望先生恕罪!”
    李翊遂取出另一封书信,交予曹操、刘备二人。
    “……这是?”
    曹刘二人展开来看,此信正是徐晃之前抓住的袁军细作。
    “仗打到现在,袁军的粮食也快见底了。”
    “若是我们能够截获袁军粮车,袁军内部必然生乱。”
    “届时再与袁绍决战,一击可破也!”
    李翊洋洋洒洒地将自己的计划说出。
    为什么要耗这么久?
    第一,袁军势大,先把他的气势给消磨殆尽。
    虽然河南军也跟着消耗,但河南军的战力是要比河北军强的。
    第二,袁军人数固然多,但也间接使得粮草消耗加倍。
    尤其把战线拉长到官渡来,这完全可以使河南跟袁绍比一比消耗。
    第三,李翊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等待袁绍露出破绽。
    现在,终于等到袁军把机会主动送上门来。
    “但凡用兵,若敌人不误,则我师安能克哉?”
    “今时机已到,不可失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