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为贵,以民为本,以民为重,君轻而民贵

      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为贵,以民为本,以民为重,君轻而民贵
    却说此时,除河南之外已有不少诸侯加入到反袁同盟里来。
    但古代信息传播速度毕竟缓慢,曹刘身在河南,此刻俱不知外部之情。
    军情如火,李翊这边最先发兵北上。
    因为曹操是防守方,只需专注于在黄河南岸设防,抵御袁军便好。
    而李翊这边却是进攻方,他必须争分夺秒的解决青州战事,然后才好调转矛头,将重心转向兖州。
    李翊命赵云为先锋将,整顿盔甲,抓过长枪,飞身上马,在前头开路。
    张飞为中队护军,先调拨一万兵北上,后续军队缓缓压上来。
    这主要还是为了争取时间。
    待每攻下一个城池,再用后续的援兵补上。
    这样李翊的先头的一万部队,就能够不间歇的一路向前。
    而不至于因为需要派兵留守,而耽误战机。
    一万左右弟兄起营拔寨,一切行装、军需装载车辆。
    推的推,拉的拉。
    一路自下邳入琅琊,汇合臧霸的泰山军。
    臧霸领泰山兄弟来见,李翊命臧霸率军去扫荡北海国、东莱郡。
    此二地位于青州右陲,也是袁氏控制力最为薄弱的地方。
    李翊命臧霸扫荡控制此二地,也是为了断绝后顾之忧,以好专心向前。
    他自领军北上,先入齐国。
    齐国首府乃临淄也。
    旧时齐献公姜山即位后,为了防备纪国的入侵,他加固扩建了营丘城。
    由于扩建后的营丘城东城墙濒临淄水,故将营丘城命名为临淄。
    而今已有千年历史矣。
    李翊万人大军,自入了齐国后,先命军士不得扰民。
    然后派人探查周围地形,将之绘成地图后,然后再决定下一步进军计划。
    张飞谏道:
    “今我强敌弱,兖州尚在抵御袁军主力。”
    “大都督不火速发兵取城,反在此徘徊不进,何也?”
    李翊解释道: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狮子搏兔尚全力以赴,况如今我等人众并非尽数占优。”
    “须得冷静行事,待庙算察后,方可击敌于不备,毕其功于一役。”
    “……此用兵之道也,愿君无疑。”
    军队人数越多,行军速度就越缓慢,损耗也越大。
    故李翊只带了一万人北上,后方大部队的援军,也是让他们填充打下来的据点的。
    据点而守,可以极大节省粮草的损耗。
    李翊如此苦心孤诣,都是为了留省尽可能多的资源,用在真正的主战场上。
    张飞向来敬佩李翊,闻得此话后,反倒喜道:
    “愿从先生之言!”
    李翊顿时觉得,张飞适才质疑一下自己,不会就是单纯想聆听一下教诲吧?
    毕竟张飞这个人,特喜欢听读书人讲大道理。
    “……好了,各位将军安心守住各营,各司其职,待军报传回之后。”
    “我自有调度。”
    众将士齐声拱手称诺。
    约过三个时辰,已是黑夜之中,伸手不见得五指。
    终于有一哨骑探得消息,将之带回给李翊大营。
    据哨骑回报,原青州刺史袁谭,已经在半月前,秘密去了南皮。
    也就是袁谭已经不在青州了。
    张飞挠挠头,诧怪道:
    “吾等正要开打,这主人家反倒先逃了。”
    李翊将目光看向赵云。
    由于老刘如今已经有了许褚这个贴身保镖,赵云便成了刘营重点培养的对象。
    先是丢在九江,主政一方,培养他的政治能力。
    如今遇着大小战事,更是待在身边,一场不落。
    李翊现在就是想看看赵云比之两年前,有无进步。
    赵云明白李翊的意思,当即发表自己的看法:
    “向者主公为袁谭举了茂才,是为举主。”
    “袁谭不好与我主兵戎相见,故而先离了青州。”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表示认同。
    不要小看古代“举主”这个身份。
    就这么说吧,要是刘备突然死了,那袁谭就算是装样子,也必须得痛哭流涕。
    所以更别说现在两家要直接兵戎相见了。
    当然了,身为一州方伯,袁谭绝没有这么大的权力和胆量,敢在开战之际,擅自离开青州去南皮。
    估计这还是袁绍的意思。
    是袁绍自己想要避免袁谭与刘备直接交战,且袁谭之前曾败给过刘备,而且还被生擒了。
    古代被生擒那是相当丢人的,袁绍估计对这个本就不太喜欢的儿子,更加不放心。
    所以才命他带着青州兵,入渤海南皮。
    要不然就是借袁谭十个胆子,也不敢在这种关头擅自离开。
    “……南皮位在冀州。”
    李翊也发话了,对赵云的分析进行补充。
    “袁谭带着青州兵入渤海,必要南下魏郡。”
    “这无疑会增加兖州战场、曹公的压力,我等也须加快脚步才是。”
    本来冀州本土的兵就够多了,现在袁谭的青州兵还在往前线赶。
    光是想想,都替老曹捏把汗。
    “既然袁谭未守青州,现在是谁主任青州之事?”
    田豫也开口说话了。
    哨骑回报说道:
    “禀将军,据探报,现在守备青州五事的,应是袁营名将高览。”
    汉末三国都喜欢把相似的人捏合组在一起。
    蜀汉有卧龙凤雏,五虎上将。
    孙吴有四英杰,十二虎臣。
    曹魏有八虎骑,五子良将。
    马超、吕布麾下也有八健将。
    而河北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四庭柱了。
    不过也有说法叫,四庭八柱。
    四庭为,颜良、文丑、张郃、高览。
    八柱为,田丰、沮授、许攸、逄纪、郭图、审配、荀谌、辛评。
    不过不管是哪个说法,高览都是河北四庭柱之一。
    并且在许多评书中,高览都有手持百斤巨斧,与张飞大战不分胜负的形象。
    虽然这些都是来自于民间故事。
    但要知道袁绍是失败者,所以他麾下许多人的相关记载都是少之又少。
    颜良、文丑能帮袁绍统领数万大军,在正史中却只能为背景板、垫脚石。
    因为史书上已无他们之前的高光记载。
    反倒是张郃因为投靠了曹魏,所以他的史书记载一下子就厚了起来,超过了另外三庭柱的总和。
    艺术来源于生活,民间故事既然选择了高览。
    那也能侧面反映出高览在历史流传下来的故事,其实力理应不俗才对。
    “……诸公有识得此辈否?”
    李翊目光逡巡一圈,问众人道。
    孙乾站起来说道:
    “我闻高览乃河北名将,能征善战,颇有勇力。”
    “大都督不可轻敌。”
    因为孙乾是青州人,所以也派到了此次征讨青州的战事中来。
    毕竟本地人对老家环境相对要更熟悉一些。
    嗯……
    李翊沉吟半晌,在营里来回踱了两步。
    众将皆不解其意,陈到率先开口说道:
    “大都督,高览纵有勇力,比之我等如何?”
    “其纵有用兵之略,比之大都督如何?”
    “陈到不才,愿提精兵三千,取高览首级,为大都督作见礼!”
    一言蔽,赵云、张飞、田豫等将纷纷出列请战。
    见众人如此慷慨激昂,李翊不禁失声笑了。
    看来这几年,大家都憋坏了,都等着战场上建功立业。
    “……呵呵,诸公稍安勿躁。”
    “高览一夫之勇耳,不足为虑。”
    “我自来青州,真正在乎的乃是青州之民。”
    此言一出,诸将无不怔住。
    老袁家在河北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还是很好的。
    毕竟袁绍“宽仁”嘛,估计刑法、徭役之类的比较宽松,所以百姓们都念着他的好。
    但袁谭例外,他在青州听信近言,纵情奢淫。
    监守自盗,贩卖公物,掳掠田野百姓。
    多亏了袁谭在青州这几年的作威作福,才使得老袁家四世三公的口碑在青州被败尽了。
    青州百姓人人都盼望着有一位新的主人来接管青州。
    几年前,刘备与李翊曾来过青州一次。
    当时他们便迁了一部分的青州百姓到徐州去,为之后的屯田运动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不过,当时由于碍于不好跟老袁家全面撕破脸皮,以及自身实力不足等考量。
    倒也没敢大量迁民。
    如今既是与袁氏全面开战,那是时候展开大规模的迁民运动了。
    只要迁走大量的青州百姓,就等于直接摧毁了袁氏在青州的战争潜力。
    毕竟你没办法就地补充兵员、粮源,只能从冀州运。
    但我们都知道,远距离运输士兵、粮草,是巨大的损耗。
    更别说要供养整个青州了。
    袁绍已经有了幽州这个放血槽了,试想再来一个青州,会不会拖垮富庶的冀州?
    当李翊提出自己的战略构想之后,众将无不佩服其高瞻远瞩。
    如果真能完成李翊的迁民计划,那青州战事问题就能够得到彻底的解决。
    倘若按部就班的打,即便你真打下了整个青州,袁军照样能够整军重新打回来。
    这无疑会使徐州陷入青州的战争泥潭,不符合李翊定下的战略构想。
    “我等来青州时,多有父老百姓夹道欢迎,举城相投。”
    “若要迁民,应该不难。”
    迁民战法那是很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而青州恰好有。
    多亏袁谭为此作了巨大贡献。
    “那么诸位将军就按照计划行事,贴榜安民,有愿随我军入徐州者,可同去。”
    “有不愿者,任其自去。”
    虽然多出来的百姓,也会多出来数张嘴。
    但这些百姓毕竟不同于曹操接纳的青州黄巾。
    那支青州黄巾更似于流民。
    而这些本土百姓,家里并不是没有粮食,不至于说马上饿死。
    纵是家里有困难的,政府稍加接济,绝不至于说会给州府增加巨大负担。
    同时,李翊也并不想把所有青州百姓都迁入到徐州去。
    先把他们往青州后方带,总之置于徐州军可控范围之内。
    先给袁军的生产力施加压力再说。
    很快,诸位将军领命行事。
    带着本部将校,号召当地百姓与他们同往徐州去。
    青州离徐州近,不少青州人都听说过徐州富庶,刘将军仁德。
    大伙儿苦袁氏久矣,今能从“宁古塔”举家搬去“上海”,谁不愿意去?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
    许多青州百姓,开始收拾物什,拖家带口聚在徐州军处。
    约莫有十数万众,这已经不是少数了,管理这么一大批老百姓,徐州军是根本没办法和袁军作战的。
    所以李翊拍案决定,立刻护送百姓南下。
    不说一定要入徐,至少先和后方来援的徐州军汇合了再说。
    再由他们将这批青州百姓安置了。
    很快,大军开始启程南下,往徐州方向去。
    十数万的青州百姓,肯定不是青州全数。
    但如此多的数量,依然是惊动了身处临淄的高览。
    他刚到青州不久,便接了一项大活。
    那就是要抵抗徐州军的进攻。
    这些天,他摩拳擦掌,随时准备厮杀。
    结果没能得到徐州大军到来的消息,反到等到了青州百姓跟着徐州人跑了的消息。
    这一消息对高览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如遭雷击。
    “……这、这、这徐州人竟如此无耻!”
    高览气得直跺脚。
    由于是刚来青州,他甚至没来得及坚壁清野。
    更何况,不到万不得已,坚壁清野是最好别用的。
    它毕竟是饮鸩止渴,会极大的损耗自身实力。
    若是真把百姓迁走了,那袁军怎么补充兵源、粮源?
    高览也没想到,青州的百姓竟真的会抛家舍业的跟着徐州人走。
    到底是袁谭风评不好,还是刘备吸引力太大了?
    时有青州本土人,管统向高览谏言道:
    “李翊带着十数万百姓,必走不快。”
    “我等率军前去追赶,将之生擒,则徐州军自破矣。”
    高览闻言大喜,“诚如是,我当头功!”
    遂采纳管统之言,领了步骑万人,出城追赶李翊大军。
    ……
    此刻,临朐的山路上,遍地是百姓。
    太阳才刚刚偏西,百姓已经在叫了:
    “君侯诶,君侯诶,走不动了,明天再走吧!”
    上午太阳升得老高才动身,现在已经要停队了。
    就这样每日不过三、四十里路程。
    往常李翊总要命令他们再跑三里,再走二里。
    意思是,你们多往前面跑一步,就能多活一点时间。
    见百姓喊累,李翊乃催马出列,谓众人道:
    “今诸位乡亲父老,肯随我同去徐州,乃是将性命托付给李某与刘将军。”
    “李某自当不能松散懈怠,如若迟了,被袁军赶上。”
    “他们必然六亲不认,将尔等一并杀死。”
    “如此,岂为诸位所愿见者乎?”
    老百姓不理解李翊的一片好心,以为你大都督骑着马。
    四条腿走着比两条腿省力快活。
    他们呢,有的扶着老,有的抱着小。
    每多走一会儿,便要抱怨个不停。
    但世上总不会有千般好事,俱叫你撞着。
    你青州老百姓想跟着刘将军过安稳日子,现在就是得把命豁出去,咬碎牙也得坚持往前走。
    张飞亦催马赶来,抱怨个不停:“不痛快!太不痛快!”
    “与其这般催赶百姓,倒不如转头与袁军厮杀来的快活。”
    赵云在一旁柔声安慰道:
    “这些百姓,都是在青州深受袁氏之苦,走投无路的。”
    “今既愿随主公而去,怎好弃之。”
    “况大都督不也说了,若青州之民尽入徐州去,则袁氏必为青州掣肘。”
    失去劳动力这个最重要的资源,袁氏要想稳住青州,就得从冀州给它输血。
    这也能间接地缓解兖州战线的压力。
    张飞撇了撇嘴,哼唧道:
    “……子龙心肠忒也好了。”
    “我等冒死护送他们入徐州享福去,他们一路上倒抱怨个不停。”
    “又不是俺们拿刀架他们脖子上,不愿走自己离去便是。”
    赵云面色一正,说道:
    “若是此时走了,他们还能上哪去?”
    “万一遇着了袁军,可得活路乎?”
    哼……
    张飞闷哼一声,摆摆手道:
    “……罢罢罢,走便走就是了。”
    “只是先生想的此法忒也好了,青州之民何止百万?”
    “我等不过迁了十数万众,便如此费力,迁走百万更需费多少年月?”
    “况高览知我等迁民,便有防备了。”
    张飞看得明白,高览不会对此坐以待毙。
    基本上这一次迁民,就是最后一次了。
    之后再想迁民,高览不可能不做准备。
    但这一次,也仅仅只迁走了十几万百姓而已。
    对于偌大一个青州而言,还不至于说伤筋动骨,运转不了了。
    “……益德言我之策有误耶?”
    李翊催马赶来。
    张飞大惊,忙赔礼笑道:
    “先生听差了,俺适才正与子龙讨论,下一个目的地还要走多久哩。”
    李翊却对张飞的解释置若罔闻,只是自顾自地解释说道: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青州百姓苦袁氏久矣,只要一传十,十传百。”
    “民知我军仁义,必不助袁,则敌可破矣。”
    “此所谓得民心者胜,失民心者不胜也。”
    “今民心向我,我军必胜,又何必多言?”
    张飞听罢,连忙再赔礼道:
    “先生之言振聋发聩,飞谨受教。”
    一面却又暗道一声不好,先生适才必然听到俺背后蛐蛐他了,只盼他不要记恨俺才好。
    正在此时,突然天上乌云密布,狂风骤起。
    大家抬头一看,原来不是乌云,乃是无数鸟雀。
    大到鹞鹰,小至麻雀,各种各样都有。
    遮天蔽日,刮起狂风。
    鸟群过后,重见太阳。
    李翊蹙眉道:
    “此必是袁军后面赶来,蹄声如雷,鼓噪声响,鸟雀受惊而逃。”
    “这才越聚越多,几十里路过来,聚得不计其数。”
    张飞忙道:
    “袁军大军若到,这十数万百姓,俺们可一一看护不了。”
    “少说也得冲散三二。”
    赵云连忙整顿盔甲,抓稳长枪,勒住辔绳说道:
    “袁军若来,子龙愿意断后!”
    李翊考虑半晌,至停当,乃拨令在手:
    “子龙听令!”
    赵云忙拱手应喏:
    “大都督,末将在!”
    “子龙,可把手伸来。”
    赵云不懂李翊这是什么意思,只依命行事,上前将右手伸出。
    李翊握住赵云的手,目光注视着他,问道:
    “今百姓扶老携幼,尽数将性命托付于我徐州。”
    “翊有重托相付,将军有此肝胆担当否?”
    赵云觉得奇怪,他自随刘备入徐州以来,遇敌则先,临阵不退。
    怎的先生今日这般客气?
    莫非道我赵云怯战乎?
    赵云乃面色一正,朗声回答道:
    “为将之道,受命之时,即忘其家。”
    “两军阵前,即忘其亲。”
    “突阵冲锋,即忘其身,请大都督尽管吩咐便了。”
    李翊喜道:
    “我果然没有看错人!子龙有大将气概,一世之名终是锁不住你。”
    “汝且听好了,我付尔一将令。”
    “命汝权且接管这支青州百姓,务必将他们安全送到徐州去,路上须要小心!”
    子龙想,他原是想要断后的,怎么把看护百姓的重任反倒交给了我呢?
    不过,先生肯定已经深思熟虑,而且他如此郑重其事,必有道理。
    因此,赵云只微顿一刻,便将任务接下。
    李翊让赵云想带着百姓走。
    他做如此考量,一方面还是因为赵云处事稳重,一方面诸将之中属他最关护底层百姓。
    这十数万百姓入徐州事小,他们的安危事大。
    因为这事关刘备与徐州的名誉。
    一旦百姓有失,伤损的是老刘仁义爱民的金字招牌。
    反之若是成功,
    必使更多青州百姓明白,刘营是真的会为救百姓,全力施为。
    这场好大的迁民运动,更像是李翊精心设计的一场行为艺术。
    他要通过这场迁民,来告诉青州百姓,告诉天下百姓。
    只要你愿意归降玄德公,徐州上下全体将士,一定会为了你拼尽全力,保护你的安危!
    这也应了老刘那句话,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为贵,以民为本,以民为重。
    君轻而民贵!
    李翊再次拨令在手——
    “益德将军听令!”
    “张飞在也!喏喏喏!”
    张飞连忙把手伸上去。
    李翊对他看,发赵云这条令时,李翊握着他的手,表示格外郑重。
    他想着张飞有点小孩子脾气,如果不握一下他的手,他怕是要吃醋。
    免得张飞多想,与子龙握手,却不与俺这个屠户握手,必有缘故。
    念及此,李翊也将张飞的手握住。
    “嘿……”张飞窝心了。
    李翊想,既然同样握了手,那连说话都不能两样。
    “三将军,翊有重托相付,将军有此肝胆担当否?”
    张飞想,适才子龙接令时说话何等气派?
    现在须得也说两句气派话来,免得叫先生小看了俺,道俺真是半部书不读。
    “接令者身负重托,受令后当忠于行事。”
    “先生尽管吩咐,飞纵死也无怨无悔!”
    李翊一听,这话说的虽不及赵云气派,倒也显得真诚。
    可见张飞是有听进刘备的劝告,认真读书的。
    历史上的刘备,可是一直希望把张飞培养成召虎那样,能文能武,治国兴邦的大才。
    可惜张飞到死都没能听进刘备的教诲,辜负了刘备对他的殷切期望。
    但此时的李翊却能明显感受到张飞身上的变化,他真的有在努力改变自己身上的缺点。
    究其原因,
    到底张飞那“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毛病,使他听不进很多善言。
    而他自己敬佩的读书人,又大多瞧不上他。
    等到后来的诸葛亮上位时,张飞的年纪也大了,性格基本上定型了。
    何况诸葛亮、刘备当时都忙着创业。
    哪能像此时的刘备、李翊现在这般,手把手细心地教导张飞?
    “将令一支,你与我一同断后,须要小心!”
    张飞一听是让自己断后,喜出望外,却陡然又有些担忧。
    “断后之事,交予俺们便好。”
    “先生乃千金之子,不该冯河涉险。”
    李翊却摇了摇头,说道:
    “蛇无头不行,鸟无翅不飞。”
    “我身为河南谋主,三军都督。”
    “若是我先走了,将士们必不能死战。”
    “我若留在此处,与将士们同心合力,弟兄们反倒能够一往无前,专心破敌。”
    道理也很简单,李翊都冲了,你们凭什么不冲?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御驾亲征都是王牌必杀技的原因。
    皇帝老子都上了,你敢不上?
    李翊又命田豫、陈到各领军一千,说些计,于稷山外埋伏了。
    然后命张飞就地扎营,专心等候高览大军到来。
    ……
    是夜,天空漆黑如炭。
    李翊一路走出侧营,望一眼夜空,才觉已经几十天没有下雨了。
    这老天爷也真是奇怪,平时不打仗,就给你来个五谷丰登。
    一打仗,就不给你落雨,使本就受战乱迫害的百姓更加苦不堪言。
    “先生,这么晚了还不睡?”
    张飞忽然出现在李翊身后,关心问道。
    “我已经睡醒了,刚刚起来。”
    李翊背着手,澹澹答。
    “益德不也还没睡吗?”
    张飞嘿嘿一笑,挠挠头:
    “俺起来出恭。”
    李翊无奈挥挥手,示意他你尽管去便是了。
    张飞匆匆出了侧营,到一隐蔽处,解尿完毕,正经回来。
    忽听顺风一扯,隐隐传来一处号响。
    只见西北方向火光冲天,刀枪林立,在火光中闪闪烁烁。
    张飞虽为万人敌,此刻也不得提好裤子,连忙奔回寝帐。
    “大都督,敌来也!”
    李翊却似早有准备,澹澹吩咐道:
    “益德不必惊慌,我专此设营等候,知高览要来劫我营。”
    “速去击鼓传命,令将士们击敌。”
    “我军兵锐,高览非我敌手。”
    一力降十会。
    仗打到这个份儿上,哪里需要那么多的阴谋诡计?
    李翊带出来的,那都是徐州最精锐的步骑。
    军中还有张飞这样的熊虎之将,更别说他还埋伏了一手田豫、陈到这样优秀的统帅。
    真正该使计的,是高览才对。
    因为正面硬碰硬,李翊就是把眼睛蒙上指挥,都不觉得高览能打赢徐州军。
    可高览只顾着率军追赶,也不思考破敌对策。
    若是两军直接打遭遇战,徐州军这边反而是以逸待劳。
    那边张飞接了将令,匆匆奔上大帐。
    两柄鼓槌抓到手中,拼命击鼓。
    “咚咚咚……”
    鼓声急迫,各营将士纷纷披坚执锐冲出寝帐来。
    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厮杀。
    后面袁军到了,高览领着一万人马。
    马高人大,灯笼的长梗插在背上,灯笼挂在面前。
    蜡烛火光明亮,照着前方道路。
    此时的灯笼还多为军需物资,是夜晚打仗用的。
    是到了唐朝时期,才渐渐被用于庆祝活动,象征国泰民安。
    一员袁军骑士调转马头,往后面扫去,飞奔至高览马前。
    “报禀将军!”
    高览见小兵来报,将马扣住。
    “何事报来?”
    “回禀将军,我们要追赶李翊的部队,前面有老百姓拦路。”
    原来,
    李翊大军只万人,要想照管十几万百姓,有条不紊地往南走,大是不易。
    中途李翊又催众人走得急,难免有百姓掉队走散。
    这些百姓不敢回去,便各自找人,渐渐聚在一块儿,成了大批人众。
    至夜班时,此处也聚了有几百人了。
    “我等未接着将军命令,特来请将军定夺!”
    报事兵的言外之意就是,不杀这批百姓,就很难追赶上李翊的大部队。
    高览面色一沉,怒道:
    “吾方至青州,诸民不与我尽忠缴纳赋税便罢,反倒投敌徐州。”
    “此等贱民,不杀留之若何?”
    “来,传本将军令,与我大队向前冲!”
    那报事兵即刻回到队伍中去,奔走传令:
    “弟兄们听好了,高将军有令,叫咱们大队向前冲!”
    “杀!杀!杀!”
    这些袁军可没有高览那么委婉,要把“杀”字说成是“冲”字。
    既然领导都下令了,咱们只管杀便是。
    何况跟徐州军厮杀,难免要有死伤。
    若是跟这批平头百姓厮杀,那就是白送的军功。
    谁不冲,谁是傻子!
    袁兵大刀掠来掠去,长枪吞吞吐吐。
    黑夜之中,灯笼火光又有多少?
    一刀掠去,那边一个百姓被刀口磕着脑袋。
    只听得“喀嚓”一声响。
    这人脑浆直迸,现出万点桃红,直接跌倒在地。
    “诶呦!”
    众百姓见官兵杀人,顿时慌了,大呼怎么还真敢杀人?
    他们好歹也是青州土生土长的老百姓,兢兢业业给袁氏交了那么多年的赋税。
    怎么一点情面也不留?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