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30章 老十七哭了

      第230章 老十七哭了
    在大清,钦差分两种,一种是特意到地方办理差事,一种则是和地方基本没啥关系的特殊差事。
    胤禑和老十七要去孝陵,这就和直隶巡抚赵弘燮,几乎没啥关系了。
    但是,在大清的官场上,讲究的就是迎来送往的人情世故。
    胤禑来了,赵弘燮满招待了,这是留下将来好见面的情分。
    赵弘燮不来招待,这是地方官的本分。
    端看怎么选了?
    赵弘燮特意跑来洪山口,肯定属于是情商高的表现!
    因为,老十七无爵无差事,确实不算个啥。
    但是,权倾一时的胤禑就不同了,赵弘燮即使是康熙跟前的红人,也不敢轻易得罪了胤禑。
    “直隶巡抚,卑职赵弘燮,拜见愉王爷、十七爷。”
    刚一见面,赵弘燮便十分恭敬的长揖到地。
    “起吧。”胤禑摆了摆手,很随意的说,“坐下叙话。来人,上茶!”
    面子都是互相给的!
    既然赵弘燮主动跑来迎接,胤禑至少也要给个好脸色。
    孝陵,虽然位于遵化州的境内,却不归直隶巡抚管辖,而是在东陵承办事务衙门之下,分了三个摊子:封祀工部、封祀礼部和皇陵内务府,他们按照职责各管一摊子事务。
    “赵中丞,请用茶!”
    “谢愉王爷、十七爷恩典!”
    明明是胤禑发的话,赵弘燮道谢的时候,一并谢了老十七。
    啥叫会做人?这便是了!
    寒暄过后,因直隶的事务不可能禀报给胤禑处理,赵弘燮只得没话找话说,大谈东陵外围的绿营保卫工作,如何重要,如何辛苦。
    康熙即位之后,在马兰关专门设置了一员旗人出身的绿营副将,带兵近三千人,除了防守马兰关之外,专门负责东陵的外围警戒工作。
    直隶的绿营兵,都归赵弘燮节制。所以,他打着汇报东陵外围防务的旗号,也算是名正言顺了。
    实际上,大清的官场上,想和朝里的巨头搞好关系,都需要足够的情商,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胤禑心里有数,赵弘燮是康熙的信臣,他主动跑来拉关系,并不指望胤禑能够提拔他,而是留个情分,免得胤禑嫌弃他招待不周,将来给他的下绊子!
    说白了,就是不求有好处可捞,但求别落井下石。
    一言以蔽之,在大清朝,接待无小事!
    赵弘燮介绍了一翻东陵的防务之后,话锋一转,站起身,抱拳拱手,异常谦逊的说:“卑职略薄一席薄酒,还请愉王爷和十七爷赏个薄面,一起随便用点。”
    胤禑吸取了乾隆的经验,他也很注意养生,从不大鱼大肉,更不暴饮暴食,惯以青菜为主,辅以适当的鱼和鸡。
    至于,猪肉和羊肉等红肉,胤禑每天也吃点,但不多。
    俗话说的好,腿越少,吃得越健康!
    在这个没有抗生素的时代,没有腿的鱼,营养价值最高。两条腿的鸡和鸭,次之。
    四条腿的猪、牛和羊,肥肉之中脂肪太高,胤禑只吃少量的精瘦肉。
    当然了,胤禑对吃喝的挑剔,远没有达到川陕总督年羹尧的那种程度。
    一头猪,经过不小的折腾之后,年羹尧只吃两条最嫩的里脊。
    胤禑心里有数,赵弘燮的嘴上说是只备了一席薄酒,实际上,怎么可能呢?
    “赵中丞,虽然我不在乎什么好名声,但是,十七弟尚无差事,这就不能太过招摇了。”胤禑喝了口茶,微笑着说,“不如这么着,我们各自点几个平日里爱吃的菜,让他们送来,咱们闭门把盏言欢,如何?”
    胤禑的一席话,完全说到了老十七的心坎上。
    老十七情不自禁的看了眼胤禑,心里很感动。
    不当差的皇子,即使爵位再高,也是黑皇子。
    不敢和胤禑这种红透半边天的特红皇子相比,但是,老十七做梦都想有个正经的差事可当。
    在尚书房里读书的滋味,只有天天窝在尚书房的人,才知道其中酸甜苦辣。
    胤禑既然抬出了老十七,赵弘燮自然不可能反对。
    于是,胤禑点了几个常见的青菜和豆腐,老十七点的都是肉。
    不大的工夫,已经做好了的席面,被拆散了摆上了餐桌。
    三个人,刚举起杯子,忽听外边来报,“禀爷,通永镇总兵来了,在外边请见。”
    赵弘燮心想,这家伙鼻子很灵,来得足够快啊!
    在直隶地区,马兰关副将升为马兰镇总兵之前,归通永镇总兵节制。
    洪山口关,正好属于通永镇总兵的辖区。
    胤禑淡淡说:“去告诉他,就说我不管兵部,没工夫见他。”
    这话就很不客气了!
    意思是,不要乱拍马屁,爷又不是你的顶头上司?
    赵弘燮暗暗点头不已,他对胤禑的不骄不躁,有了更深的了解。
    俗话说的好,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不管是哪个时代,父母都不可能允许子女们,和街头的烂仔一起玩耍。
    同理,谁又会投资于不知道分寸的皇子身上呢?
    知道分寸,就是了解康熙的禁忌,不要玩得太出格了!
    被圈禁的老大和老二,已经证明了康熙的忍耐,绝对是有限度的。
    赵弘燮这个巡抚,属于是文官,又是直隶最大的地方官,他出面招待胤禑和老十七,合情合理,没有空子可钻。
    通永镇总兵就不同了,他的上头还有个直隶提督。
    大清的绿营军制,一级管一级,大家都不能越级。
    比如说,赵弘燮想指挥某镇总兵,不能直接下令,而必须下令给直隶提督,由其负责办理。
    大小绿营武将,彼此相制,勿使合而谋我。
    大清把这种武夫的平衡之术,玩耍到了极致!
    开席之后,赵弘燮起身敬酒,“愉王爷、十七爷,卑职只能以薄酒招待了,实在是惭愧之极!”
    老十七很懂规矩,只要胤禑在场,他绝不先说话。
    胤禑笑着摆了摆手,说:“坐吧,今日只叙朋友之礼,不论尊卑。”
    赵弘燮看出了胤禑的诚意,也没过于推辞,便顺势坐了回去。
    胤禑等赵弘燮坐定之后,拈起旧盏,凑过去和他碰了个杯。
    “彼此随意最好,大家也都自在得多!”胤禑觉得热了,故意摘下头上的六合帽,径直搁到了酒桌上。
    这么一来,宴席上的气氛,就真的放松了。
    只要不是正式场合,从康熙到小小的知县,没人乐意穿朝服,戴官帽,穿官靴。
    一般情况下,胤禑最喜欢的打扮是,戴六合帽,著绸马褂,穿平遥鞋匠做的布鞋。
    这个时代,还没有北京布鞋一说,只有平遥鞋匠,闻名整个大清国。
    散席后,赵弘燮也没久坐,只喝了半盏茶,便主动告辞了。
    等赵弘燮走后,老十七摇着折扇,轻声说:“这位赵某,倒是个会做人的。”
    胤禑淡然一笑,在康熙的眼皮子底下拉拢直隶巡抚,那是惟恐老大和老二太过孤单了,上赶着去做伴。
    “十七弟,你可能没有听过一个说法:恶贯满盈,附廓京城吧?实话说,凡是不懂人情世故的顺天府尹,都坐不稳那个关键位置!”胤禑抓起一把瓜子,一边磕,一边提点老十七,“将来,等你当差了,千万记住和光同尘这四个字。”
    老十七的心头猛的一热,他又不傻,怎么可能听不出胤禑有心帮他一把的意思呢?
    只要胤禑肯出手相助,老十七就不怕没差事可干!
    次日凌晨,洪山口的关门刚刚打开不久,胤禑和老十七就乘坐马车,在护卫们的簇拥下,浩浩荡荡的出了关。
    车队距离孝陵还有十里地的时候,陵寝总管大臣善尚,带着马兰关副将及工部、礼部和内务府的人,赶过来迎接。
    淑惠太妃薨逝后,被康熙安葬于孝陵的妃园寝中。
    实际上,淑惠太妃重病缠身的时候,曾经不止说过,她死后,不想和顺治待在一起。
    当今皇太后,也向康熙转达过亲妹妹的要求。
    可是,康熙终究还是把淑惠太妃,葬入了孝陵的妃园寝之中。
    老十七?呵呵,他倒是想按照淑惠太妃的遗愿办理,却连个说话的资格都没有。
    大清朝的事儿,规矩都是康熙定的,他想怎么定,就怎么定。
    孝庄文皇后的棺椁,就一直停于东陵的“暂安奉殿”之中,并未去沈阳和皇太极合葬。
    有人说,孝庄和多尔衮太快活了,不敢去和皇太极合葬。
    这其实是不懂封建丧仪规矩的鬼扯。
    按照大清的丧葬制度,皇后先死,等皇帝驾崩之后,可以挖开陵寝,进行合葬。
    但是,皇帝先死的情况下,按照礼法,谁敢挖开先帝的陵寝,那就是掘了自家的祖坟。
    若是一般的女人,比如说,淑惠太妃这种,径直葬入孝陵的妃园寝之中,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但是,康熙感念于孝庄太皇太后的再造之恩,舍不得委屈了她。
    所以,孝庄太皇太后,一直待在孝陵之前的暂安奉殿内。
    不管是谁,只要来东陵祭祖,都必须先祭祀孝庄太皇太后,这才是康熙的真实想法。
    胤禑和老十七,都对孝庄文皇后没啥感情,行礼如仪的祭拜了一番,让外人找不出破绽,也就可以了。
    可是,令胤禑没有想到的是,老十七竟然在淑惠太妃的陵寝前,伏地嚎啕,痛哭失声。
    胤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他的养母德妃,若是德妃死了,他肯定哭不出来,必定会用姜帕子催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