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第207章 传奇伊始
第207章 传奇伊始
时间一晃就到了晚上,各朝古人也都纷纷做好了观看直播的准备。
相比于之前,大家对今晚的直播话题人物格外感兴趣,一个个翘首以盼等待着主播开场。
之所以这么期待,只因今晚的主人公是唐太宗李世民。
对于唐之后的朝代,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就没有不知道李世民盛名的。
在李世民出现之前,各朝的皇帝一直把汉文帝作为执政的目标。
而在李世民出现之后,唐朝之后朝代的皇帝就以李世民为楷模。
由此可见,李世民在各朝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即便是唐之前的朝代,通过这段时间天幕普及的知识,也都纷纷了解了李世民的丰功伟绩。
也正因如此,大家才会对今晚的直播话题甚为期待。
毕竟这样一个伟大的帝王,没有一个人不感兴趣,全都想了解李世民的传奇事迹。
当然了,对于今晚直播最期待的,那自然是当事人李世民。
李世民想要搞清楚自己晚年都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故,以至于最后的皇位是李治来继承。
除此之外,今晚也是一个扬名立万的机会。
对于他这样的皇帝来说,获得天下百姓的认可是他一辈子最大的愿望。
自从他通过不光彩的手段夺取皇位登基称帝后,他之所以在文治武功上兢兢业业,就是为了获得天下百姓的认可,不希望听到老百姓对他的流言蜚语。
现在他已经知道自己在后人眼中的评价极高,而今晚主播将详细的讲述他的丰功伟绩。
如此一来,各朝各代全天下的老百姓都将传颂他的美名。
除了李世民,贞观时期的大臣和百姓也都翘首以盼,他们对当今皇上同样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各朝古人热切的期待下,今晚的直播准时准点的开始。
“大家晚上好,我是主播苏晨,欢迎大家准时观看直播。”
苏晨灿烂的俊脸出现在天幕上,热情的和大家打着招呼。
和往常一样,回应苏晨的同样是各朝古人热烈的问候,铺天盖地的弹幕袭来。
过了片刻,苏晨见差不多了,也就开始了今天的第一个环节。
“主播今天将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个人,他是主播最喜欢的一位伟大帝王。”
“提刀上马,他是那个时代骑兵将领中的天板。”
“提笔治国,他亲手开创了令人心旷神怡的贞观盛世。”
“成吉思汗说,遇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
“论军事才能,他被封为天策上将。”
“论治国才干,他被邻居邦国尊称为天可汗。”
主播此话一出,各朝古人就已经知道此人是谁了。
顿时,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出现在弹幕上,密密麻麻的。
可以说,主播所说的正是对唐太宗李世民最好的概括,可以说非常准确。
作为最伟大的帝王,李世民有此赞誉一点也不意外。
李世民满面春风的仰望天幕,那一句句赞美真是夸到他心坎上了。
平时也不乏有大臣如此夸赞他,但他虽然受用,却也没有太大的波动。
可如今主播夸他就大不相同了,主播所说的是代表后世人的观点。
能够得到后世人高度的赞扬,他内心是极为受用的。
贞观时期的大唐臣民,一个个喜笑颜开。
他们皇上当着各朝古人的面被如此夸赞,他们也倍有面子,与有荣焉。
“想必大家都知道此人是谁,没错,就是今晚的主人公,唐太宗李世民。”
“说到李世民的家世背景,到顶了,他爸是开国皇帝李渊。”
“说起别的开国皇帝,大家会夸他们雄才大略。”
“可说到李渊,大家称赞他最多的是生了个好儿子,也就是李世民。”
“所以李渊最响亮的称号可不是开国皇帝,而是李世民他爹。”
“李世民是真的耀眼,他17岁起兵,19岁烈土封侯,22岁时一战擒双王,帮他爹平定北方,被封为天策上将。”
“有些皇帝半辈子干的活,李世民大学没毕业的年纪就都搞定了,是当之无愧的传奇。”
李渊:???几个意思?朕就这么没有存在感吗?好歹朕也是大唐开国皇帝啊!
他家老二确实优秀,这个他承认。
但也不能因为老二太优秀,就忽略他的丰功伟绩吧!
他可是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是盛世大唐的缔造者。
一句他是李世民的爹,就把他开创大唐的功绩抹去了大半,这谁能受得了。
杨坚:不好意思,现在朕才是杨世民的爹。
看到杨世民一项项丰功伟绩,他笑得合不拢嘴,认下这个儿子真是赚大发了。
十七岁起兵,十九岁烈土封侯,二十二岁时一战擒双王被封为天策上将。
这样的成就,可比他当初还要厉害百倍。
“众所周知,传奇的诞生,往往都得伴随着这些超自然现象,李世民也没能免俗。”
“598年,隋文帝开皇十七年,李世民出生于陕西武功县的李家别馆。”
“据旧唐书记载,李世民出生时,有两条龙来到他家门口,来回在那溜达了三天。”
“相比于刘大妈和龙杂交生下刘邦这种限制级的表达,李世民的描述就比较含蓄了。”
“不过意思差不多,李渊生儿子,龙在产房外焦急的转圈,这到底生的是谁的儿子不言而喻了吧!”
李世民:额,这有些夸张了,朕出生的时候没有这么玄乎。
他哪怕是天子,也只是普通人而已。
出生时伴随着天地异象什么的,都是无稽之谈。
但他清楚,史官之所以这么描述,主要也是为了告诉世人,他李世民命中注定就是皇帝。
两条龙在他出生时飞到他家门口,这足以说明他天生就是帝王。
这样老百姓听闻后,才会更加心悦诚服的接受他的统治。
刘邦:朕就说不要编得这么离谱,看吧,后人果然要揶揄朕。
他登基称帝后,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大臣非得给他编撰一个非凡的出身,说是这样更利于统御天下百姓。
他当时就不太同意,哪有母亲和龙结合生下他的,真龙天子也不是这么来的。
现在果然如此,后人要拿这点来嘲讽他。
“李世民四岁的时候,当地有个书生大大咧咧的跑进李世民家,上来就对李渊说了,公是贵人,且有贵子。”
“然后指着李世民说了,贵子就是他,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也。”
“李渊很开心,取其中济世安民的美好寓意,四岁的小孩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李世民。”
书生:看吧,我果然没有说错吧,当初看到皇上小时候的样子,就知道皇上一定能够济世安民。
他对看相这方面有一些研究,能够通过别人的面相来判断此人的富贵前程。
当初他看到太上皇的面相,一眼就断定太上皇有贵子。
看到皇上的面相,他就什么都明白了。
“李世民的童年过得不错,当时他爹李渊已经在隋王朝里当大官了,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加上隋炀帝是他的亲表叔,李世民属于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
“关于李世民的童年经历,史料记载的不多,我们只能从中找点蛛丝马迹。”
“李世民继位后,曾对身边的大臣说,我小的时候最擅长的就是射箭,能掌握里面的奥妙。”
“后来在李世民给魏征的手谕中还写道说,我小时候最喜欢就是体育课,不喜欢文化课。”
“学习先王们的治国之道,就像掉进了无边的大海一样茫然。”
“我们可以看出来,李世民属于严重偏科的体育生,这恐怕得归功于李世民的血脉了。”
“李世民的妈妈和奶奶都是鲜卑人,所以李世民的身体里,至少留着一半以上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斗血脉。”
“有人说,李唐之所以崛起,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故能别创空前之盛世。”
“李世民血脉里流淌的这股尚武精神,将在靠拳头说话的隋末乱世之中大放异彩。”
李世民: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
他大致也能听明白主播所说的体育生和文化生,小时候只对骑射感兴趣,对经史子集不太精通。
虽说对圣贤之道不精通,但也没有到严重偏科的地步。
只是相对来说,他更喜欢马上功夫罢了。
还别说,之所以对骑射感兴趣,可能就是跟他从母亲那里遗传下来的血脉有关系。
母亲身上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血脉,天生就适合战斗。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身上流淌着尚武的血液。
“613年,隋炀帝大业九年,出任治礼郎的高士廉对年幼的李世民极为器重,主动将外甥女长孙氏许配给李世民。”
“其外甥长孙无忌此后也成为大唐的开国功臣,而高士廉自身在玄武门之变中协助李世民夺得了政权。”
高士廉:当初我一眼就看出皇上长大后有大出息,这才果断的把外甥女嫁给皇上,现在看来,我的眼光果然没错。
他当初就有听说李家老二聪明伶俐,后来亲眼看到时,就断定李家老二贵不可言。
再根据当时动乱的环境考虑,他猜测李家老二一定可以建功立业,闯出一番大名堂。
也正因此,他当即就存了拉拢李家老二的心思。
他不仅把外甥女许配给李家老二,更是把外甥长孙无忌也一并介绍给李家老二。
后来随着李家老二一路成长,他越发发现自己的决定有多么正确。
“李世民在史书上第一次展露头角时才十六岁。”
“615年,隋炀帝大业十一年,表叔隋炀帝巡游北塞,被突厥可汗率其数十万围困在了雁门。”
“隋炀帝慌了,眼睛都哭肿了,赶紧发通知号召天下勇士前来勤王。”
“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十六岁的热血少年李世民果断从军,响应招募前去救援。”
“将要出发时,李世民向将军云定兴献策,布置疑兵阵容以震慑击退敌方。”
“李世民:一定要携带旗鼓来设置疑兵,再说始毕可汗全国的军队敢于包围天子,必定是认为国家仓猝之间无人救援。”
“李世民:我们张大军容,让军旗连绵数十里,夜晚就让钲和鼓声互相呼应,胡虏必定认为救兵已大军云集,就会望军队扬起的尘土而逃遁了。不然的话,敌众我寡,他们全军来战,我们必不能应付。”
“对于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来说,第一次上战场就能提出这样的妙计很了不起了。”
“隋炀帝最终能摆脱雁门之围,和李世民的妙计没啥大关系。”
“不过从中可以看出来,少年李世民便已经是有勇有谋了。”
隋炀帝:朕什么时候眼睛都哭肿了,为了衬托李世民,大可不必抹黑朕。
他巡游北塞,说是被突厥可汗围困在了雁门,看样子很狼狈。
其实不然,这都是他故意设下的圈套。
为的就是里应外合,以自身为诱饵,一举消灭突厥可汗。
可无奈的是,他的儿子不给力,浪费了这么好的机会,没能留下突厥。
嬴政:长篇大论的讲述李世民当年的妙计,最后突然来一句大转折,和李世民的妙计没关系,真有意思。
不过不得不说,十六岁的李世民第一次上战场,能够想出这样的办法。
不管有没有用,足可以看出李世民从小就足智多谋。
“616年,隋炀帝大业十二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
“当时有高阳贼首魏刀儿来攻打太原,李渊进攻魏刀儿,深入贼人阵营中。”
“李世民见李渊深入敌阵,用精锐骑兵突围进入贼阵,箭射贼兵,敌军溃散,把李渊从上万贼兵的围困中救出。”
“这时正好遇上敌人步兵来到,李渊与李世民又奋力进击,大破敌兵。”
李世民:严格说起来,这是朕第一次领兵作战,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令朕印象深刻。
想当初,高阳贼首来攻打太原,他丝毫没有感到害怕,反而有种莫名的兴奋。
那时他迫切的想要建功立业,立下一个又一个战功。
因此得知贼首率军来袭时,他有的只是闻战的喜悦,恨不得立刻率兵去打败敌人。
最后也果然不出他所料,进展一切都很顺利。
虽说第一次和敌人面对面交战,但一点都不带怕的,轻松大破敌军。
“617年,大业十三年,隋王朝发动大动荡,天下反贼四起。”
“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隋炀帝的统治摇摇欲坠。”
“李世民暗中图谋起义,常常降低身份推崇士人,拿出财物来供养门客,群侠大盗,没有一个人不愿效死力。”
“此时李渊任河东讨捕使,大理司直夏侯端、鹰扬府司马许世绪、武则天之父武士彟等人均劝说李渊举兵起事。”
“李渊则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不可轻举妄动,仅让部下伪造敕书大量征兵招揽人才。”
“李世民见反叛隋朝的刘武周已占据汾阳宫,便鼓动父亲李渊早点定下大计起兵反隋,否则将被刘武周占了先机。”
“李渊趁此机会召集将领幕僚商议,并于同年五月,起兵于山西晋阳,史称晋阳起兵。”
赵匡胤:现在看来,太宗想要造反的野心比高祖还要迫切。
隋朝刚刚有动乱的迹象,太宗就已经在暗中准备造反了,拉拢士人为将来造反做准备。
后来太宗更是见刘武周反叛隋朝,就立马迫不及待的鼓动高祖造反。
这一切的种种,足可以看出太宗一开始就有野心。
此刻他也明白了,从这里开始,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就已经是必然的。
毕竟从太宗的野心就能看得出,天下江山是他的追求。
太宗是不可能为了兄弟情义,就放弃心心念念的天下。
“在隋末的一众反隋势力之中,李渊的运气是最好的,天时地利人和样样都占了。”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和,人才成了大家角逐天下的最稀缺资源。”
“李渊就从来没有这个焦虑,他的儿子女儿们武德充沛,在人才方面属于自产自销了。”
“李渊起兵后,首先剑指关中地区。”
“当时年仅十七岁的李世民一路上展示出了超凡的领导力,和兵士们同吃同住,打起仗来身先士卒。”
“而且治军极严,路上想吃个瓜果蔬菜,都一定要给老乡钱,非买不许吃。”
“如果士兵偷吃没给钱,李世民他们就会出面替他买单,士兵和百姓都夸赞李世民是仁义志军。”
“李世民率军攻打西河郡,斩杀郡丞高德儒,并宣布政令。”
“攻下西河后,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
经历过李世民这一时期的大唐百姓,深刻的明白主播所说的都是真的。
他们的皇上当初治军有多么严明,他们作为亲身经历者最清楚不过。
也正是看到皇上当年的仁义之师,他们就已经认定天下最后肯定是皇上的。
因为他们知道,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有多么难得。
他们遇到的几乎所有其他势力的军队,都会侵犯他们这样的普通老百姓。
抢劫东西那都还算好的,严重的会胡乱杀人,他们深受其害。
也只有皇上的仁义之师,不侵犯他们老百姓,才能得到他们真心的拥护。
“起义大军往西攻打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领精兵两万人驻扎在霍邑以抗拒义军。”
“当时遇上几天几夜的大雨,再加上粮草也快没了。”
“李渊与裴寂议论,暂且回太原,以后再图谋起义举事。”
“李世民:本来兴起大义是为了挽救苍生百姓,应当先攻下咸阳,号令天下。遇到小小敌军就退军,恐怕跟从起义的人将会一哄而散。回军守卫太原一个城池,这是为贼打算,拿什么来自我保全!”
“李渊不采纳李世民的建议,催促命令大军回太原。”
“于是李世民在外大声嚎泣,哭声传到李渊帐中,引得李渊召见询问哭泣的缘故。”
“李世民:现在军队凭借仁义起事,进战则必胜,退还则军队必溃散。众军在前面溃散,敌军在后面乘虚进攻,死亡马上就到面前,因此悲痛啊!”
“李渊听完李世民所说的,觉得很有道理,这才醒悟而停止退军。”
李渊:额!虽说确有其事,但也没必要当众说出来吧,朕的面子还要不要了。
他在听到主播极力推崇老二的时候,心中就有不好的预感。
现在果然应验了,主播为了塑造老二聪明机智的人设,把他当做反面例子用来衬托老二的才智。
他很想说一句,大可不必这样。
他怎么说也是大唐的开国皇帝,虽说不如老二英明神武,但也绝非庸碌之辈。
可现在经过主播这么一说,显得他很愚蠢,还没有自己的儿子聪明。
要知道全天下的百姓可都听着呢,这让他还有何威严。
“八月一日,好些天的大雨终于停了,李渊率军奔赴霍邑。”
“李世民怕宋老生不出战,于是率领几个骑兵先奔到城下,举鞭指挥,好像要围城的样子,以激怒宋老生。”
“宋老生果然被激怒,开门出兵,背靠城池摆开阵法。”
“李渊与李建成在城东会合扎阵,李世民及柴绍在城南扎阵。”
“宋老生指挥军队猛冲,首先直逼李渊,致使李建成坠落马下。”
“宋老生乘势攻击,李渊与李建成都退军。”
“李世民从南面率领两千骑兵冲下高坡,冲断了宋老生的军队,率领军队奋力攻击,宋军大败,都抛弃武器而逃。”
“此时霍邑的城门已经悬挂起来,宋老生拉住绳子想要爬上城,李世民趁势斩杀宋老生,平定了霍邑。”
李建成:得,现在我成了反面例子。
他此刻不想说话,内心很受伤。
原本皇位要被老二夺走就已经够悲伤的,现在主播为了表现老二的英明神武,把他描述得极为窝囊。
又是坠落马下,又是退军而逃,合着那场战役全都是老二一个人的功劳,没他什么事。
要是事实确实是这样,那他无话可说。
可偏偏真实情况并不是那样,他并不是坠落马下,只是演给敌人看的。
而且也不是退军而逃,而是引诱敌人。
现在可倒好,原本和老二一起配合,结果全给老二做了嫁衣,功劳全给了老二一个人。
“李世民大军到了河东,关中豪杰争着投奔义军。”
“李世民请求进军入关,攻取永丰仓来赈济穷困百姓,收服群盗来谋取隋朝都城大兴城,李渊认为很好。”
“李世民以前军渡过黄河,先平定渭北。”
“官员、百姓以及豪杰绅士到军门请求献身报效者,每天用上千人来计算,扶老携幼,布满在大旗之下。”
“李世民收留英豪以作为备用的官员,远近听说此事的人,都来献身投效。”
“李世民的军队在泾阳驻扎,精锐士兵九万人,击破胡贼刘鹞子,兼并了对方的部队,留下刘弘基驻扎在大兴城。”
“李世民率军亲自奔赴司竹,贼首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等人都率兵来会合,屯兵在阿城,获得兵士十三万。”
“大兴城父老乡亲拿牛、酒到军门的很多,李世民慰劳他们而后送走他们,什么也不接受。”
“并且李世民的军令严明整肃,秋毫无犯,获得老百姓一致拍手称快。”
刘彻:也难怪李世民最后能够夺取天下,从这民心就能看出老百姓对李世民的拥戴。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
那时的李世民不过才十七岁而已,就能得到豪杰和老百姓的簇拥。
足以看出大家对李世民的敬佩,要不然也不会投效一个十七岁的毛头小子。
不过还别说,李世民一路走来,势如破竹,没有遇到什么阻碍。
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战绩,也难怪能成为那个时代骑兵将领中的天板,如果名不虚传。
“李渊不只儿子强,女儿也是狠角色。”
“李渊晋阳起兵时,女儿平阳公主远在隋都城大兴。”
“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那留在隋都城的女儿肯定就危险了,会被隋军抓了当人质。”
“所以起兵前,李渊派人赶去大兴,打算接女儿到晋阳来一起创业。”
“女儿不走,说我一走,肯定会引起朝廷的猜忌,不用担心我,我作为女人,化妆是看家本领,能保护好我自己。”
“那平阳公主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呢?她散尽家财,招揽天下反隋豪杰,部众人数迅速达到了七万人。”
“因为江湖人称她为李娘子,所以她的部队被称为娘子军。”
“等李渊和李世民风尘仆仆打到关中时,惊呆了,彪悍的平阳公主自己在关内已经帮他们打下来四座城池了。”
平阳公主:谁说女子不如男,男人能够上阵杀敌,我也一样可以上阵杀敌。
杨坚:李渊好福气啊!不仅儿子这么厉害,就连女儿都这么厉害,也难怪主播都说李渊人和占尽了优势。
天时地利人和,李渊全都占了优势,天下最后被李家夺走也不意外。
他不得不羡慕李渊太会生了,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全都武德充沛,打起仗来一个个都是猛人。
再看看他自己的亲生儿女,就没有一个顶用的。
不过唯一让他欣慰的,就是收了杨世民为儿子,一个顶所有。
“不久李世民与大军攻克隋朝都城大兴城,李渊推代王杨侑为皇帝,尊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
“李渊自封为大丞相,自立为唐王,辅佐国政。”
“李渊任命李世民为京兆尹、封光禄大夫、唐国内史,改封为秦国公,食邑万户。”
“恰逢敌人率领精兵十万逼近渭水之滨,李世民亲自率军攻打,打败敌人,斩杀一万多人,攻占敌军土地。”
“617年,义宁元年十二月,李世民再次被任命为右元帅,统兵十万攻取东都洛阳,未能成功而返回。”
“等到将要回军时,李世民设下三次埋伏等待跟踪追击的敌人。”
“果然不出李世民所料,隋将段达率领一万多人从后追到。”
“过三王陵时,李世民发动伏兵攻击,段达大败。”
“于是在宜阳和新安分别设置熊州和谷州,派人留守而回。”
“随后,李世民被迁徙改封为赵国公。”
隋炀帝:悔不当初啊,当初就觉得唐国公心有不轨,那个时候就应该斩草除根的。
底下有人报告过唐国公有反心,但他那时却不敢轻举妄动。
毕竟当时全国局势很不好,要是再对付实力强大的唐国公,恐怕会加速天下大乱。
于是他派人盯着唐国公,得知唐国公没有造反的迹象,反而整日寻欢作乐,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没有再理会对方。
现在看来,唐国公那时候应该是在自污,想要打消他的戒备。
要是早知道唐国公会篡夺大隋江山,他那个时候说什么也要把威胁扼杀在源头。
“618年3月,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
“618年5月,隋恭帝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改国号为唐,年号武德,定都大兴,改名长安,至此唐朝建立。”
“李渊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加授雍州牧。”
李世民:建国大唐,一个秦王还远远不够。
再次回顾大唐建立,他心中感慨良多。
他为了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泼天的汗马功劳。
可以说建立大唐,他居功首位,是最大的功臣。
原本父皇答应要把太子之位给他的,可最终还是食言了,只是让他做了秦王。
或许从那一刻开始,玄武门之变就已经是注定的。
大唐建立之初,他获封秦王,尽管心有不甘。
但他知道还不是时机,还需要忍下去,还需要积蓄威望和实力。
大唐建立之后,属于他一个人的独角戏也正式粉墨登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