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512章 细节决定成败

      第512章 细节决定成败
    贾琏很忙的,没多少时间陪同李元,所以陪着巡视一天之后,丢一边不管了。
    薛蟠接到贾琏的传唤,屁颠屁颠的过来了。
    赶上贾琏在吃晚饭,看见好像脑袋又大了一圈,顿时胃口就没了,筷子一丢起身道:“走近一点。”
    宝钗在一旁感觉到了杀气,下意识的抱着儿子退后三步。
    薛蟠没有防备的走近,脸上还陪着笑,贾琏猛的抬脚踹过去,猝不及防的薛蟠被踹倒在地,没等反应过来呢,贾琏上前一顿猛踹,当然没奔着要害去。薛蟠吓的不轻,但还是很老实的抱着头,蜷着身子挨踹,口中也不求饶。根据他对贾琏的了解,这顿打只要挨过去了,你就算气出了。
    踹了十几下之后,贾琏停了,转身拿起茶杯喝一口,拍拍手坐下,盯着薛蟠道:“回去之后,给我老实的在家里呆着造人,啥时候有孩子,啥时候才许出门。别怪我没提醒你,身边那些小厮帮闲,全都给我打发了,以后再带着他们胡搞,全都丢你家后院塘里种荷,给你关院子里头陪他们。md,薛家香火真要断了,别人还以为是我做手脚,要吞了薛家。坏了名声你赔得起的么?”
    薛蟠是真没想到,因为这个事情挨打,想到要撵走那些男宠,心里还真舍不得,但这是贾琏的话,他不敢不听。
    “知道了,回去就照办。”薛蟠挣扎着起来,贾琏指着门口:“滚!”
    挨了一顿打之后,薛蟠虽然疼的龇牙咧嘴,之前的心是悬着的,这会心里却踏实了。
    没法子不悬着,自打贾琏上任广州之后,薛家得到的好处太多了,多到他都生怕哪天被当猪杀了。
    别看他就是个白手套,但怎么说呢,你见过白手套能拿三成好处的?拿一成是常态,两成就是背后大佬良心发现了。
    现在挨了一顿打,这说明什么,说明贾琏是真拿他当自己人。如果当外人,何必亲自动手打一顿,直接找人给他弄死,丢海里喂鱼不省事么?
    薛蟠的理解,什么香火不香火的,其实就是在点他一句,不会谋夺薛家的产业,不过这个没孩子的事情,确实需要上心了。
    没再婚不是问题,家里那么多丫鬟呢。
    哎,那么多细皮嫩肉的小厮,真的舍不得啊。算了,多给点钱打发了吧,省的回头母亲去告状,到时候多半是要被打断腿的。
    回去的路上坐在马车上,看到窗外一个曾经的烟馆,如今改成了店铺,薛蟠不禁暗暗惊叹,琏哥儿是真会下狠手的,王家人开的烟馆,全都被关了不说,走私大烟的王家人,一旦被发现,都是打断腿送到王家。若非当初抱紧了贾琏的大腿,又把宝钗弄过去做了妾,估计自己的腿也保不住。
    回去见了母亲,薛蟠一五一十的回报,薛姨妈听的泪眼涟涟:“我的儿,你莫要怪琏哥儿,他是真的为你好。”
    薛蟠见了又有点不耐烦,转移话题:“宝琴妹子赶紧送去贾家陪妹妹,薛家的产业给二叔二成的股份,薛蝌也到了独当一面的年龄了。”
    薛姨妈停止哭泣,恢复了一点精明,低声道:“我的儿,是不是太多了?”
    薛蟠无语的看看母亲,摇头道:“给少了显不出诚意,就这么办。”
    总领大局的贾琏最近忙的很,晚上回来早早睡下,早晨起来早早就出门了。事关重大,贾琏半点马虎都不敢有。别说家里了,李元那边都没管。
    李元自有一套做事的方式,他是钦命的观察使,有权利要求去任何地方。
    不过他没有指手画脚,而是到处转悠,小半个月下来,李元去了很多地方。
    贾琏这边每日有人报信,自然知道他的去向,也仅仅是知道,其他的一句话没有。
    本以为四处流窜一阵子,李元该消停休息一段时间,没曾想这位殿下弄了一身新军的制服,一大早就到了参谋处。
    根据李元的观察,贾琏对参谋处高度重视,不仅仅是第一镇中有参谋处,巡抚衙门下也有个参谋处。嗯,他不知道的是,贾琏更愿意叫省总参。只不过目前也没这个编制,在贾琏的麾下,也只能挂一个直辖参谋处的牌子。
    能找到巡抚直属的参谋处,说明李元是个聪明人,能力不差的。他很敏锐的发现,贾琏对军队的控制方式与其他地方不一样。
    以京营各镇为例子,李元在京城时发现,各镇的事务,基本都是由统制说了算。南洋新军这边则不同,各镇的主官只管训练和指挥作战,其他的一概由参谋处负责。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发饷,京营都是各镇主官去领回来,然后分发各级军官,最后再下发。
    南洋新军这边发饷都是参谋处亲自送到队一级,拿着名册,点一个发一个。这个区别就大了,李元观察之后得出结论,此举有效的避免了兵为将有。至于会不会成为贾琏的私兵,李元倒是一点都不担心。贾琏想养私兵,在京城时就能做到。
    如果贾琏知道他的想法,会说一句:还是太嫩了。
    就南洋新军第一镇而言,贾琏要变成私兵,那就是一道命令的事情。李元看不出来,只能说明贾琏隐藏的够深。
    京城的时候在皇帝的眼皮底下,贾琏当然不会揽兵权,毕竟皇帝这种生物,很难对任何人放心。
    人在广州组建新军就不一样了,弄一个参谋处顶在前面,只要把握住参谋处的人心,这军队实际上就是贾琏的私兵。
    贾琏没太大的野心,但架不住一家人的前途命运都维系在自己身上,所以他不会把个人安危寄托在皇帝的信任上。
    类似的情况也体现在神机镇上,别看贾琏在京城时与神机镇来往不多,但是他创造性的搞出参谋处,并且为最基层的官兵所接受,上面的各级军官,真要让下面的人去打贾琏时,多半是要被下面的人先弄死的。
    神机营还有点不一样,自上而下利益绑定的太深了。相比之下,神机营不算私兵,但也不差太多了。
    一身新军军官打扮的李元,每日早早来到参谋处,要求不高,我就看看。
    贾琏得知后,示意随他去。李元每日都按时上下班似得,他也不说话,就默默的看着,偶尔不懂的地方,也会问一句,但从不发表个人意见。
    这种做派,贾琏得知之后也很惊讶,尤其是知道李元此番过来后,以前的幕僚一个都没带时,更是惊讶。
    可惜,不能去问李元心里究竟怎么想的。
    实际上李元的想法很简单,以前在京城容易被人左右的原因,就是他收到的信息,都是过了好几手,从别人那里听到的。
    当初去陕甘的时候,这种现象才算有所好转,等他回到京城,又恢复了。
    这次来广东,对于李元而言可谓重大挫折,所以他才一改过去喜欢与幕僚商量的习惯,凡事亲自去看,去观察,看不懂的回去慢慢想不问别人。
    眼看时间进入五月中,距离发兵的日子近了,本以为李元会一直保持下去,不曾想这日下值之前,李元登门相邀。
    “贾先生,学生做东,宴请先生,顺便有些事情请教一二。”李元姿态摆的很低,贾琏再牛逼也不敢轻慢,这可是大位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殿下客气了,有事情只管问,卑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贾琏依旧不接受先生这个称谓,别说是李元,就算李亨,贾琏也不接受。
    李元也不管贾琏接受不接受,继续:“孤在望海楼设宴,先生不必多虑。”
    哦,原来是在外面请客,不是在你的住处,那没问题了。
    贾琏听了微微一笑:“如此,卑职就不客气了。”
    在外面请客,那叫正常的交际,去李元的府邸,那叫关系甚笃,性质是不一样的。
    古人在这些方面分的非常清楚,在家里见客也分的很清楚。有的客人只是在中堂接待,那就是一般的朋友,如果介绍了家里的内眷,那就是通家之好。将来自己要是出事了,家属是可以相托的,受托之人为了自己的名誉,也会尽力照顾周到。
    有个观点,古代的朝廷,道德至上,做人做事,都要讲道德,而不是讲法律。这与西方有本质上的差别。
    人类社会的本质就是人组成的社会,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人治。西方不比东方高明多少,甚至因为去责任化,以及崇尚个人的自由,社会整体道德水准较低。为何现在西方整体保守主义抬头呢?不就是经济不行了么?所以啊,别把表象当本质。
    推崇法治与推崇道德的本质不同,无非就是两种不同的治理模式。没必要上纲上线,踩一捧一。
    中华文明能绵延至今,在低谷之时还能凤凰涅槃,重新焕发出生机,不外乎“兼容并蓄与时俱进”。
    我们是文明,西方是公司,不一样的。
    扯远了!
    李元包下了城里最大的酒楼,宴请的客人并不只是贾琏一个,三司等衙门的主官也都一并请了。
    不这么做呢,贾琏是不会接受宴请的。
    区别在于,其他人都是发请帖,贾琏是李元亲自来请。
    宴会很正式,吃喝玩乐这些不赘述。乐呵之后,李元示意伶人退下后才当着众人的面向贾琏请教。
    “贾大人,孤这些日子观察所见,战前准备涉及面很广,有些事情比如当地的潮汐水文,又比如发动的时间选择也是精心挑选,而不是什么黄道吉日,甚至士兵穿的鞋子都考虑进去。参谋处计划之周详,涉及面之广,孤闻所未闻,甚费解,请先生教我。”
    众人都停下,看向贾琏。说到底,这里懂军事的人,还真不多,也就是贾琏算内行了。
    其实贾琏并不敢以内行自居,只不过眼光更为超前罢了,具体细节上,贾琏自认为不如军中的宿将。
    “殿下所问,贾某不敢说回答正确,只能说一些个人浅见。殿下与诸公,姑且听之。”贾琏不紧不慢的说话,众人纷纷表示:“制台过谦!”
    “诸位都读过孙子兵法,先贤高度总结了战争纲要,贾某将其定性为战略,通俗的来讲,是政治的延续。怎么解释呢。我方与英法两国签署了友好条约后,事实上减少了两个最强大的敌人,通过政治手段达到拿到区域性话语权的目的。这个目的还没有最终实现,原因就是荷、西两国在南洋的事实存在,以及外交努力无果后,决定发动对南洋的战争。”
    说到此处,贾琏停下,笑看李元若有所思的样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荷、西蛮夷不肯就范,故而贾大人挥师南下,以讨不臣,此孤所见也。”
    贾琏听了忍不住笑了笑:“殿下所见无误!战略之后,便是战术,也就是殿下所问。”嗯,味道对了,有自古以来的意思。
    李元听了顿时正襟危坐,拱手身前:“愿闻其详!”
    “战术层面,先问强弱,强弱分明时,强者当不求胜,而求不败。只要不败,耗都能耗死弱者。殿下读过三国,丞相六出祁山,战术上已经达到了极致,却无功而返,留下千古遗憾。如今我强敌弱,战前准备以不败为标准,事无巨细都考虑进去,此所谓尽人事。战术层面上,力争做到,即便不能速胜,也能站稳脚跟,慢慢的耗死对手。说起来,对方占尽地利,人和也未必输于我方,是故战前必须将任何影响到我方的不利因素都考虑进去,做好应对计划,以免战时手忙脚乱。具体到某一场战役时,卑职将此称为:细节决定成败。”
    李元听的如此如醉,其他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别看都是读了很多书的人,但是还真没有人从战略和战术层面去剖析。
    贾琏也算是投机取巧,没去就具体某个细节讲解,而是泛泛而谈,具体的讲解其实很无趣,这种泛泛而谈,反而给了众人更多回味空间,并且能与一些日常细节相对照,觉得大有裨益。别以为这句话只用于军事,日常政务中,细节又何尝不重要呢?
    “细节决定成败,今日收获此句,足矣!”李元抚掌赞叹,众人纷纷附和。
    贾琏装过之后,笑而不语,你要说心里不爽翻了,那都是自欺欺人。
    但怎么说呢,贾琏还是暗暗的警告自己,不可沉迷于此。软刀子杀人才可怕呢,让人不知不觉的走向深渊。
    看看时间不早了,贾琏起身告辞,借口是现成的,战役准备到了最后时刻,今日忙里偷闲,短暂休息,不可作为常态。
    李元无话可说,亲自送到门口。
    贾琏走后,其他官员陆续告辞,李元也都一一送走。
    回到府邸的贾琏,听柱子汇报李元的一举一动后,眉头又皱了起来,这个李元,真不简单嘞。难怪能被京中诸多臣子,推为贤王。
    讲一句不好听的,在笼络人心这块,李亨拍马都追不上。要知道,李元的一举一动,不像是刻意演的,他就是这么一个人。
    在场的诸位官员,除了对贾琏格外的推崇,对其他官员,真就是一视同仁。
    可惜了,很多事情已经发生了,无法改变。
    就算李元能深刻的认识到,皇帝与士大夫阶层之间的关系,是合作与对立的复合体关系,贾琏也很难与李元成为合作伙伴了。
    即便是李亨,贾琏也不看成合作伙伴,承辉帝在一天,贾琏就不会露出任何真实的想法。
    怎么说呢,皇权太敏感了,也太要命了。
    一个人身处一个时代,想要改变这个时代,就必须先融入这个时代,做到这个时代的翘楚之后,再考虑改变这个时代。
    所谓的振臂一呼,天下景从,不是没有,而是要看时候。
    眼下是太平年间,这类做法不现实。就算能实现,贾琏也不会为了个人的野心,拿千百万的人命做垫脚石。
    又一支分舰队离开广州港,前往湛江港集结地,南洋第一镇,以拉练为名,悄悄的前往湛江集结,恢复南洋的战役,到了发动的最后时刻。
    李元敏锐的发现了气氛的变化,自那日宴请之后,再次到巡抚衙门来见贾琏。
    “贾先生,是不是要到发动的时候了?”没有外人的场合,李元一直坚持叫先生,贾琏不承认,他依旧不改。
    无可奈何的贾琏也只好听之任之,反正我不承认,不接受。
    “殿下敏锐,确实如此。殿下回去好好准备一番,也就是这三两日的事情。”贾琏给了实话,李元诧异:“不搞个出征仪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