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21章 “假如我年少有为不自卑”

      第421章 “假如我年少有为不自卑.”
    “哟,这谁家车子?!”
    张婶今天买菜回来,一眼就瞅着胡同里停了一辆锃光瓦亮、霸气侧漏的黑色伏尔加轿车。
    这车外观上看是有点儿古板,很像后世那些旧上海黑帮电影里面的用车。
    黑色的车漆,线条感极为强烈,车身腰线低矮,前脸设计的气势磅礴。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车身特别长,前后长度大概接近五米。
    小米su7ultra也就个五米出头的长度。
    这样一辆车子往胡同里头一停,甭提有多吸睛了。
    《人民文摘》编辑部。
    “江弦同志,您好。”
    “是小徐吧。”
    江弦和蔼的和一名小同志握了握手。
    有配车,当然也对应的给他配了司机,就是这位小徐,徐晨辉。
    徐晨辉是东北人,黑龙江出身,今年24岁,长得也算是眉清目秀。
    听说能调去给江弦开车,小伙子甭提有多高兴了,激动了好几晚上没睡踏实。
    在当下,江弦那就是所有年轻人共同的偶像呐!
    他也不例外。
    徐晨辉初中文化,平时就喜欢读些文学刊物,看看小说,江弦的小说尤其吸引他,几乎是每一篇都读了不止三遍。
    “小徐,请坐。”
    江弦给徐晨辉拉过把椅子,“我听人说,你还当过兵?”
    徐晨辉点点头,“当过。”
    “嗯嗯。”
    江弦知道有些部队的事情涉及保密,徐晨辉不方便回答,他也没有仔细往下问。
    当然了,对这么一个即将成为自己司机的人,他不可能是全无了解,之前就有仔细看过他的资料。
    徐晨辉,初中文化,退伍军人,出身于工人家庭,父亲曾经是山海关火车站的扳道工。
    在政治上绝对可靠。
    “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司机,了不起。”江弦拍了拍徐晨辉的肩膀。
    这话说的真是发自肺腑。
    后世的司机都是滴滴司机,一个个跟跟老舍书里那个拉洋车的祥子似得,干着累死人的活儿,挣着不多的辛苦钱。
    可在这会儿,能当个会开车、有驾照的司机,那是相当神气的事儿,司机这职业,也是这年头“金饭碗”一样的职业。
    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不仅工资可观,还有各种补贴和福利,生活上的吃穿用度都不用担心。
    而且,因为这会儿车不多,司机经常被大家求着帮忙,所以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人乐意和司机聊天,求着司机帮忙带东西、买东西或者捎货。
    这样一来,司机不仅能靠带货赚点外快,手里有了钱,脸上也有光,认识的人也多,绝对是大家都不敢得罪的“能人”。
    “您太抬举我了。”徐晨辉一脸腼腆道。
    “走,带我看看车去。”
    江弦跟着徐晨辉来到院子门口,车旁边儿围了好些《人民文摘》的人,其中就包括了朱伟、郑渊洁、余华、刘蓓这几个。
    “咳咳,主编来了!”刘蓓提醒一声。
    其他几个使劲打量车厢里的家伙连忙转过身,一脸尴尬的看向江弦。
    “主编!”
    “能看的清么?”江弦打趣问。
    “还行。”
    余华老老实实的回答一声,“要是能坐进去看看就更好了。”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这辈子坐这种小轿车的次数都屈指可数,很大部分人,甚至一辈子还都没有坐过一次车子。
    刘蓓责怪的看余华一眼。
    余华在《人民文摘》住了这么久,她已经和这个腼腆大男孩混熟了。
    听到余华这么说,她就翻起白眼,觉得这小子真是人傻话多。
    不过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江弦非常好说话道:“行啊,坐进来瞧瞧吧。”
    “真的?”
    余华还一脸的难以置信。
    “它就是个车子,造出来就是让人坐的。”江弦道:“再说了,要是只能我坐,不能让群众们坐,那我岂不是成了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了?”
    “.”
    徐晨辉在旁边,将江弦这话默默的听到耳朵里。
    他也算是有经验、有履历,见过不少领导干部,作为一名司机,又有充足的机会和这些干部接触。
    所以徐晨辉很明白,有些人看上去外面光鲜亮丽,但实际上内心非常龌龊。
    能像江弦一样知行合一的干部,真是非常少见。
    只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徐晨辉内心便增添了许多对江弦的尊重。
    打开车门,江弦把身体探入后排观察了一下:
    条形的仪表、非隐藏式门板手、镀铬后视镜以及前门上三角窗
    另外,这车轴距还挺长,驾乘空间显得很宽敞,这一点让江弦很满意。
    毕竟是毛子造的车,他们那边体型宽大的壮汉实在太多了,所以驾乘空间必须往大了设计。
    在椅子上坐了坐,沙发座椅还算舒服,想来在颠簸的山路上舒适感还是很可以的。
    “这是什么型号?”他问。
    “是辆伏尔加的m24。”
    徐晨辉给介绍说,“年份不短了,是1980进口来的那一批,车上配有两款4缸汽油发动机,排量分别为2112毫升和2445毫升,发动机最大功率是69马力和95马力,最高车速能跑到147公里每小时.”
    “挺费油吧?”江弦问。
    徐晨辉点点头,“挺费的。”
    “知道卖多少钱么?”
    徐晨辉想了想,“这么一辆车,现在市面上大概能卖个3万块钱左右。”
    “3万?”
    余华拘谨的坐了半个屁股在后排座位上。
    一时间都觉得屁股有点烫。
    他现在可是坐在三万块钱上面!
    这么多钱,那真是做梦都不敢想。
    这得写多少字才能赚到呢?
    江弦就很随意,听到这个数字也没表现得太意外,摆弄着仪表盘,以及车门上的旋钮,车窗当然是手摇的升降车窗。
    “3万也不算太贵了。”
    他嘀咕说,“我听说丰田皇冠2.8豪华版现在能卖到11万呢。”
    “是。”
    徐晨辉有些意外,他没想到江弦居然还很了解车这一块儿。
    话说我们这会儿虽然和苏俄有矛盾,不过两边儿生意上的往来其实从来都没断过。
    和同时期的日本轿车相比,伏尔加目前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便宜,不然也不会成为京城的出租车款型。
    “小徐,打着火带着同志们在胡同里转转。”江弦道。
    “好。”
    徐晨辉坐上驾驶位,发动车子。
    余华他们挤在后座上,他们连车都很少见,这会儿当然也没有给领导让出后座的觉悟。
    江弦并不介意,就坐在副驾驶上。
    估计是载的乘客有点多,车子还能听到些吱吱呀呀的异响。
    唉,老毛子做东西还是太糙了点。
    车子当然也没开多远,就在胡同里慢慢的绕了两圈。
    就这两圈,给了小同志们莫大的冲击。
    “真好,我以后要是成了大演员,一定自己买辆车开开。”刘蓓憧憬着未来。
    “那得多大的演员才能买得起?”余华觉得不太现实。
    刘蓓也叹一口气,这会儿还没玩儿起收割粉丝那一套,后世但凡是个明星就能圈米,这会儿可不行,这会儿就算是再大腕的演员,也只能有名不能有钱。
    “那我就找一个能开上这样车的老公。”她说。
    余华一听有点沮丧。
    自己就是给人家看一辈子的牙,在医院里头当一辈子的牙医,组织恐怕也不会给他配这么一辆车啊。
    所以他是真羡慕江弦,一想到江弦能坐这样的车,就羡慕的牙痒。
    如果他能像江弦一样功成名就,恐怕很轻松就能和刘蓓处上对象。
    回到住处,余华一琢磨。
    还是得写作!
    要是能写到江弦这个境界,自己估计也就能坐上三万块一辆的车了。
    他满怀壮志的握起了笔,又马上泄气。
    说起来容易,可是写到江弦那个水平,这是件容易的事儿么?
    这可不是只要努力就能做到的。
    国内这些年前前后后有很多作者的文章出了名,可像像江弦一样每篇小说都引起巨大反响,代表作几乎等身的作家有几个?
    写作,光努力可不够,还得有才华。
    才华这玩意儿与生俱来。
    人江弦那才华,那跟太平洋似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至于他,余华觉得自己的才华也不算太小,但也大不到哪里去。
    如果江弦是太平洋,那他应该就是.说是长江、黄河,好像有点太抬举自己了。
    唉,什刹海吧。
    作家出版社那边联系了一趟江弦,和他洽谈出版他小说的事情。
    作家出版社的编辑姚笑愚找到了江弦家,告诉他,作家出版社已经把他的十几部作品列入了“文学新星”丛书出版计划。
    “我们计划出版的包括一个中短篇小说集,以及《芙蓉镇》《米》等几部长篇小说,涉及有《棋王》《褐变的荔枝》.”
    姚笑愚大概讲了一遍。
    可以说这个“文学新星”丛书的出版计划,几乎囊括了江弦当前的所有代表作品。
    “这得有多少的稿费啊?”听了个墙根儿的朱虹吓了一跳。
    她知道自己这位姐夫,经常有作品出版,听她姐大概透露过,以前有机会出版小说的时候,她姐夫一部作品的基础稿费和印数稿费加起来,往往就是数千块了。
    这次这么多的作品,估摸着好几万块都有了!
    “出版的事儿我没什么意见。”
    江弦一脸平静的对姚笑愚说,“既然要谈合作,那我要先告诉你,我这个人和别的作家不一样,我不怯于谈钱。”
    “应该的,应该谈的。”姚笑愚马上附和,“江弦同志,您在稿费上有什么想法?”
    “这次你们作家出版社出版我的作品,我不想要稿费。”
    “不想要稿费?”
    姚笑愚奇怪的看他一眼,“江弦同志,我没太懂你的意思。”
    “我不想要稿费,我想跟你们要版税。”江弦说。
    “版税?”
    “是的,我在美国也出版了很多作品,在日本也有几篇小说在出版,现在国际上的出版行业,都是按照版税制来给作者结算稿费的。”
    姚笑愚听得有点迷糊。
    “这是个什么制度?”
    “我给你举个例子,这么说吧,如果你们给我的版税率是10%,那就等于你每卖一本10块钱的书,就得给我付1块钱。”
    “每卖一本10块钱的书,就得给你付1块钱,那基础稿费、印数稿费.”
    “没有基础稿费、印数稿费这些说法。”
    江弦摆摆手,“这是个新方法,我打个比方,按照你们以前的稿酬制度,稿费就相当于固定工资,给了作者钱,书卖出去多少那是出版社的事,跟作者本人基本没什么关系。
    但是版税是作家只拿提成,等于说我的作品和出版社捆绑在一起,书卖的多,我和你们一起赚钱,书卖得少,那我就和你们出版社一起承担这个损失。”
    江弦解释一遍,姚笑愚很快就听懂。
    他一开始还觉得江弦忽然提这个版税,是在给他们出版社找难题。
    可是听江弦解释以后他忽然发现。
    江弦这不是在给他们出版社找难题。
    江弦是在给自己找难题!
    这个制度挺好啊。
    书卖得好,他们出版社就赚得多,书卖的差,那他们出版社也不会亏损太多,因为江弦和他们共同承担了这个损失。
    他想了一会儿,“你提的这个东西,我大概听明白了,不过现在时间仓促,我没办法直接答应你,需要社里面讨论过才能决定。”
    “没问题。”江弦笑呵呵道。
    他这次,宁肯不出版,也要拿到版税。
    没办法,这次作家出版社要出版的,几乎是他的整套作品。
    要是按现有的稿酬制度结算稿费给江弦,那他真得哭晕过去。
    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他笔下的哪一篇不是经久不衰的佳作?
    这些作品的版税比普通稿费多出来的可不只是一星半点儿。
    另一边,姚笑愚很快把江弦提的版税制在出版社里讲了一遍。
    从维熙觉得很有意思,“虽然在此之前,不确定是否有人曾有过这样的想法。
    但如今的作家之中,能有底气提出这种条件的作家,恐怕也只有江弦了。”
    提出要用版税制合同的作家,一定对自己有着足够的自信。
    毕竟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市场的反应是他们本人很难预料的。
    除了江弦这位文坛的大腕儿,还有谁敢这么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