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704章 李严:奸臣竟是我自己

      第704章 李严:奸臣竟是我自己
    “诸葛丞相有神鬼莫测之能,我十分敬佩仰慕诸葛丞相。”
    在李严说话的过程中,甄德也在观察李严的表情。李严的表情不像是假的,貌似是真的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似乎真的不知道后续发生的事情。
    既然如此,也不藏着掖着了,直入主题吧。
    甄德把书在李严面前晃了晃,解释道:“这本书叫做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后世一小说家根据汉朝末年诸侯争斗到三国归晋这段时期发生的事情改编而来,算是比较符合历史。”
    汉末诸侯争斗三国归晋
    李严心中一惊,思绪立即活跃起来,难怪大汉发生的事情跟我梦中所见截然不同。主公和一众贤臣都来到过仙乡,想来是主公和贤臣们得知了日后发生之事,采取了应对之法,这才能扭转乾坤。
    想到这里,李严心中不可抑制地涌出了紧张与好奇。
    既然这本书记录的是汉末到三国归晋所发生的事,也就是说这本书里肯定有他的身影。
    显然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能够被小说家记录进书中,不就意味着他并非历史上岌岌无名之辈?
    但.
    刚刚甄德的表现,无疑让李严有些发怵,很有可能书中他的形象不是很好
    甄德没有察觉到李严的内心活动,他将演义翻到第一百回,修长的手指指着纸张上的两个字。
    李严定眼一看,正是他自己!
    甄德解释道:“这就是诸葛丞相北伐时李严的第一次出场。”
    丞相北伐时我第一次出场吗?
    李严来了兴趣,认真看了下去,甄德没有出声惊扰,只是静静地看着李严。
    读着读着,李严的眉头越拧越深,怒气一下子涌上了头脑。
    他看了什么?
    自己帐下一都尉因贪酒延误了运输粮草,而后更是怀恨在心,竟投奔了曹魏。不但如此,还偷偷跑回成都,造谣抹黑诸葛丞相!
    李严气不打一处来,咬牙切齿低声骂道:“这个苟安真是可恶!李严麾下怎么会有这样的都尉?!喝酒误事也罢了,胆敢连夜投奔曹魏,听从司马老贼的吩咐,造谣诸葛丞相,可耻可恨啊!”
    发泄过后,李严又有些自责。他居然让这种人这种人去当押送粮草的都尉,是他识人不明啊。
    以为是自己用人不明的李严本想对甄德说,日后绝对不会让这种事情再度重演,识人用人他必会慎之又慎。
    令李严没想到的是,甄德竟然说道:“李老师,还没完,把下一章也看完。”
    下一章?
    不仅仅是识人不明吗?
    李严强忍着心中的紧张,深吸一口气,将目光再一次投入了演义里。看完这一章的李严沉默了,脸上的愤怒被难以置信所替代。
    他本以为是苟安妨碍了诸葛亮的北伐大业,然而这一章却告诉他,自己做得比苟安还要过分。
    眼看诸葛丞相前线捷报连连,唯一的短板就是粮草的供应。粮草辎重诸葛丞相是问了又问催了再催,但演义里的自己却置若罔闻。不但没有加紧粮草辎重的运输,还谎称东吴入侵,逼得丞相不得不回防。面对天子时,他又是另一番说辞,说自己不知丞相为何退兵.
    这.这真的是我做的吗?大汉仅剩一州之地,北伐正在紧要关头,我我怎么能干出这样愚蠢的事情?!
    李严闭上眼睛,面露痛苦之色,怪不得苟安不将运输粮草辎重当作大事,原来原来是自己出了问题啊
    不过李严心底还有一个疑问,书上说诸葛丞相念自己是先帝的托孤重臣,便让费祎上表天子将自己贬为庶人
    自己原来还是托孤重臣吗?
    李严翻到了刘备永安托孤的章回,虽然这一章回对他没有多少笔墨,但白纸黑字的写明了刘备自知大限将至传诸葛亮李严二人赶往永安宫.
    李严思虑片刻,终究还是张开嘴巴,挤出了低沉的话音,“甄导,先主永安托孤时李严也在吗?”
    “在啊。”甄德点了点头,“演义里李严跟着诸葛亮一起来到的永安宫,历史上李严比诸葛亮要早一年抵达,那个时候刘备还没有病重,甚至还封了李严为尚书令。”
    尚书令.
    李严念头一动,不过是眨眼的功夫就想明白了刘备封他为尚书令的原因。应该是夷陵大败葬送了太多的贤臣良将,剩下来的文武百官里,能文能武的又有谁呢?诸葛亮是要管理整个大后方,所以诸葛亮动不得。只有他比较符合要求了,所以他这才留在了永安宫,辅佐刘备,以便与东吴对峙。
    “那先主托孤时对李严说了什么呢?”
    “说了什么啊应该是让李严担任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李严嚼着这几话,越发肯定了刚刚的猜测。都即为都督,护即为保护,内外军事即为宫内宫外的军事,这是真把他当成一颗楔子钉在永安防备东吴啊
    从刘备的托孤安排,李严感到了深深的信任,都护一般是亲信中的亲信方可担任。
    李严一想到自己运粮的不济、谎骗诬陷诸葛亮,心底就升起了浓浓的愧疚。
    李严转念一想,刚刚甄导说演义是小说家所作,是比较符合历史,小说家往往喜欢在书里增加冲突,方便故事的后续发展。那有没有一种可能他在历史上要好一些呢?怎么说都不会有这么小人吧
    李严赶忙问道:“甄导,那历史上的李严呢?会不会演义里有出入?”
    在李严期待的目光中,甄德点了点头,“确实是有些出入。”
    李严心头浮现一抹庆幸,看来他也没有这么不堪
    令李严没想到的是甄德话锋突然一转,“史书上没有提到苟安这个人物,不过李严的确是督办粮草不力,并且还推卸责任。明明让人给诸葛亮传话夏秋之季,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不上。事后又装出一副吃惊的模样,说军粮充裕,怎么又退军呢?!还上奏刘禅,说“军队伪装撤退,其实是用来引诱敌人好与其决战”,意在解脱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显出诸葛亮延误战机的错误,期间又想杀督运岑述来推脱责任。”
    啊?
    李严愣住了,不是,这怎么比演义里还要不堪啊?!
    甄德的话语还没完,“在此之前李严还做出了一件十分荒唐的事情,他怂恿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
    什么?!
    李严如遭雷击,一个不慎,竟然从石凳上滑倒在地,自己自己居然让诸葛丞相进爵称王?!!
    原来包藏祸心的奸臣竟是自己.
    一时间李严欲哭无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