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28章 唯才是举?

      第428章 唯才是举?
    “一千三百七十八人……”
    “呵;”
    “呵呵……”
    嘴上不断呢喃着二轮科举的通过人数,刘荣眉宇间,也不由涌上阵阵苦涩和自嘲。
    ——在刚下定决心开科取士,为国选材时,刘荣甚至一度为此次科举过后,可能冒出来的上千基层官吏位置而头疼。
    因为在当时的刘荣看来,科举报考人数大抵在八千,至少有七千人通过第一轮,至少五千人通过第二轮。
    即便第三轮,把这五千人刷下去大半,也至少是上千位可堪一用的官吏,需要刘荣从汉室现有的官僚体系当中找位置塞进去。
    现在好了;
    二轮才刚结束,就剩下这有零有整的1378号人;
    以最乐观的估计,这些人当中,还有自信参加三轮科举的,大概率不会超过一千人。
    算上刘荣早在科举开始前,就早早定下的‘三轮科举最多通过三分之一’的比例,本次考举过后,最终只会有三百多不到四百人,能真正得到最高四百石级别的官职任命。
    其中,大抵会有上百功侯贵戚、朝臣百官子弟,以及英烈遗孤。
    再去掉这些人当中当中,必定要去少府的十几个墨家墨者、只能去新大农属衙的上百农家稼官。
    最后能剩下个百十来号人?
    刘荣不好说。
    只是这百来号人,且不论质量如何——这些人的安置问题,却是轻松到让刘荣莫名不是滋味。
    百多号人,住处都完全可以在长安北城区,随便找个民居闾里,甚至都未必住的满。
    至于职务——如今朝中随便一个九卿属衙的官员缺口,都能把这些人轻松吃下。
    只是这样一来,科举的影响力,就将因为最终的通过人数,以及最终得到官职任命的人数,而大大受损。
    ——全天下范围内的开科取士,毋庸置疑的‘国考’,最后就选出来百多号人?
    那以后还考个屁啊!
    与其大老远跑去长安考试,还不如老老实实待在家乡,给豪强、权贵做门客来的轻松……
    “录取比例,必须要提高了……”
    无奈一声长叹,刘荣手中悬于半空的笔,终是在面前的白纸上画上了一个大八叉。
    那,原本是刘荣准备的三轮科举最后一道大题。
    题名:鸡兔同笼,分值高达二十分。
    思考片刻过后,刘荣又是一阵涂涂改改。
    不难的题尽可能降低难度,太难的题更是直接删掉,并以相对简单一点的题目进行替换。
    修改了足有小半个时辰,刘荣才终于长呼出一口浊气,将面前,那张被涂改的不成样子的白纸抓起,轻轻吹了吹。
    待墨迹被吹干,刘荣才将白纸交到了身旁,如铁塔般屹立着的葵五手中。
    “拿去交给丞相,适当润色一番,便可拟定抄录了。”
    刘荣一声令下,葵五领命而去。
    数日后,未央宫宣室殿外,原本空无一人的硕大广场,也终是被一排排整齐摆放的书案,以及书案前的筵席所占据……
    ·
    ·
    ·
    ·
    ·
    咚~
    咚~
    咚~~~
    未央宫东北角的钟室,响起三声宫钟沉鸣。
    北阙外,一名武将屹立楼阙之上,俯视着宫墙外,正仰头观望的考生们。
    “奉陛下之令、太皇太后懿准,今岁秋闱三轮科举,行殿试!”
    “午时正,应考士子凭手中准考竹牌,自司马门有序入宫!”
    …
    “本轮科举,应考士子九百一十九。”
    “凡应考士子,其准考竹牌之上,皆有‘座位号’一项。”
    “入宫之后,由宫人、禁卫引领于各自座次。”
    “——座位不得替换,考生不得喧哗,不得争执!”
    “违令者,斩!!!”
    好吧。
    考生们已经习惯了。
    一轮科举,各考场的监考官们,就一口一个‘军法从事’,恨不得将每一个东张西望的考生,都吊在院门外晒成人干。
    二轮科举更甚——张口闭口杖责、鞭挞,乃至于下狱。
    到了眼下的第三轮,蹦出来这么一句‘斩杀当场’,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得了。
    不过大多数人心里也清楚:这,不过是以严格的纪律,来吓唬那些刺儿头罢了。
    但事实上,这显然没有多大必要。
    ——真正的刺儿头,早就被一轮科举给筛选掉了。
    即便有漏网之鱼,也不至于如此拿不准轻重——敢在天子脚下、皇宫禁中乱来。
    能走到这三轮科举的,不说人均治国之才,也起码都是肚子里有不少墨水的、正儿八经的文士。
    皇宫中的规矩,虽然大家伙都懂得不多、不详细,但也不至于搞出什么乱子。
    见众考生没有表露出明显的反应,那武将也不由满意的点点头。
    又交代几句老生常谈的考场秩序——如不允许作弊,不允许交头接耳、左顾右盼之类,武将的身影,便消失在了楼阙之上。
    随着楼阙之上的身影消失,考生们也都纷纷将昂起的头底下,一边有意无意看向司马门的方向,一边做着深呼吸,好让自己尽快冷静下来。
    进宫!
    抛开某些恶作剧性质的歧义不谈——这两个字,几乎是这个时代每一个文人的毕生追求!
    就像后世新时代,每一个年轻人,都曾幻想过自己出人头地,升官发财,然后左搂右抱、极尽奢靡一样;
    这个时代的年轻知识分子,也无人不曾憧憬过有朝一日,自己能得到天子相召,入宫门而及殿,面天子而畅谈。
    只是梦想终归是梦想;
    大家心里也知道:如果没有什么天大的机遇,又或是自己真的有天大的才华,否则,这个梦想终究只能是梦想。
    而今天,大家伙无一例外,都要在某种程度上,达成曾经触不可及的梦想了。
    ——虽然不是被单独召入宫;
    ——虽然不是入宫面圣;
    但终归是入宫。
    终归也能远远瞥见当今天子一眼。
    四舍五入,这又如何不是梦想得以实现呢?
    更何况此刻,站在未央宫外的绝大多数考生,都不过二十出头、不到三十的年纪;
    这个年纪就能达成‘丐版入宫面圣’的成就,未来,未必就真的无法真正‘入宫面圣’,与天子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退一万步说——即便今日,真的是大多数人人生中最辉煌的一天;
    此番入宫,是大多数人人生中,唯一一次入宫、面圣;
    即便如此,今日的经历,也依旧足以让所有人珍而重之。
    皇宫,不是什么人都能进的;
    天子,更不是什么人都能见的。
    无论这是精彩人生的开始,还是悲惨人生最后的辉煌,这,都是弥足珍贵,值得永远铭记的时刻……
    咚~
    咚~
    咚~~~
    天子荣新元二年,秋八月二十八。烈日当空。
    正午时分——午时正的三声钟鸣,终是宣告了本次,同时也是华夏历史上首次科举的最后一轮考试:殿试,正式拉开帷幕。
    宫门缓缓打开,旋即便涌出一对又一对甲胄齐备、气势非凡的禁中午时,踏着整齐的步伐小跑到宫门外,分列左右摆出个‘八’字形。
    紧接着,两名虎背熊腰,腰挂银印——明显是二千石级别的武将,一左一右站在了司马门下的门洞两侧。
    左边那人一手执卷,一手持笔,显然是要做记录。
    右边那人则手摁剑柄,怒目圆睁,无疑是震慑宵小。
    便是在这与科举、与‘文试’格格不入的肃杀氛围中,考生们依次在宫门处完成登记,有序踏入了未央宫中。
    几乎是在考生们踏入宫门的同时,便会有宫人走上前去,默默接过准考竹牌——也就是准考证看一眼,然后按照座位号领着人前往自己的座位。
    每隔七八个考生,接引者就会换成着甲禁卫。
    就这么过了有半个时辰,近千民考生终于全部走进未央宫,并在宫人、禁卫引领下,来到位于宣室殿外的硕大广场上,于各自的座位上坐下身。
    而后,又是一群四五十岁,身着官袍——至少也是千石以上的官员,依次检查考生们的准考竹牌。
    所有的检查都结束,考场便莫名安静了小半炷香的功夫。
    就当考生们都以为,是在等待考题发布时,考场周围哗啦啦跪倒的身影,也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考场东侧,那五十五级长阶顶部的宣室殿前——那道孑然而立的身影之上……
    “臣等,参加陛下!”
    “惟愿吾皇千秋万代,长乐未央~!”
    铿锵有力的唱喏声,惹得众考生不由得微微一愣;
    片刻之后,考生们也后知后觉的,哗啦啦跪作一地。
    “末学后进等,参见陛下……”
    “惟愿吾皇千秋万福……”
    此刻,几乎每一位考生的脸上,都写着惊惧二字。
    ——不是刘荣长的吓人。
    实际上,隔着这么几十级长阶,仰头去看那道模糊的身影,考生们根本就看不清刘荣的面容。
    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跪地见礼,也正是因为大家伙看不清、不确定那道身影是谁。
    直到监考官,以及禁卫、宫人们跪倒在地,大家伙才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就今天这个场合,除了当今刘荣,还有谁敢这么牛逼轰轰站在宣室殿外,沿长阶居高临下,俯瞰殿试考场?
    众人之所以敢到惊惧,一来,是没想到刘荣真的会出现——而且是如此直截了当的出现。
    二来,则是本能的,对上位者、对身份地位远高于自己,以至于都让人不敢相信‘我居然见到活的某某某了!’的惊诧,以及对权力的本能畏惧。
    而在短暂的惊、惧之后,自然便是一阵狂喜。
    ——见到了!
    ——见到当今天子了!
    ——虽然没看清,但好歹也算是见到了!
    最重要的是:刘荣出现在这里,足以为本身被坊间讽刺为‘没什么含金量’的科举,加上一层极具影响力的神圣光环。
    不是说没含金量吗?
    不是说‘区区四百石,科举狗都不考’吗?
    当今天子亲自监考!
    怎么说!!
    黑子说话!!!
    再叫?!!
    对于下方考生们的情绪变化,刘荣大致有数。
    却并没有做出更多动作,而是按照先前交代好的,轻轻抬了抬左手;
    片刻之后,刘荣早早交代下的‘口谕’,便在御阶两侧禁卫们的‘口口相传’中,传到了御阶下方的殿试考场。
    “陛下答诸考生见礼,曰:朕躬安~”
    …
    “陛下勉励诸考生,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陛下赏诸考生,金一斤,布一匹,笔一支,墨一块,砚一台,纸一扎~”
    …
    ……
    接连几声唱喏,考生们自是跪了又跪,拜了又拜,再三叩谢皇恩浩荡。
    待考生们都直起身,御阶上,方走下一道手持木匣的身影,于御阶下方站定,从木匣中取出一张米黄色绢布,双手摊开,朗声宣读起来。
    “诏曰: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十里之亭必有良善。”
    “又有民谚云:马上得天下者,下马治天下,刀剑取天下者,书简固天下。”
    “自太祖高皇帝筚路蓝缕,立汉国祚,而来五十余载;”
    “乃民尚武,风尚烈,天下人无不以武一切。”
    “然报读经书之士日缺,能臣干吏日少,每念及此,朕无不悲从中来,又困苦万分……”
    …
    “今,有忠信贤良如诸君,愿以文举才,而报效家国,朕心甚慰。”
    “乃以此诏明告天下:自今岁起,我汉家三年一科,以举贤纳才,为国所用。”
    “——凡户非奴籍,未有偷盗抢掠、杀伤人命者,皆可由地方郡县予以符、传,入长安应考。”
    “凡通过一轮,而无故缺考二轮、通过二轮,而无故缺考三轮者,终生不仕!”
    “二轮科举未通过者,与万钱,以作往返盘缠之费。”
    “三轮科举未通过者,可为吏,秩百石,仕少府。”
    “三轮通过,而不愿为官、吏者,又为官、吏不足三岁而辞官者,终生不仕!”
    “乃告天下百姓民:行伍乃武人之战,科举为文士之争,皆无戏言……”
    ……
    诏书宣读完毕,整个考场内,可谓鸦雀无声。
    考生们惊愕之余,一边为自己老老实实来应考感到庆幸,另一边,也为那些退出二轮、三轮考试的蠢货们默哀了三秒。
    ——老刘家的天子,从来就没有一个心胸宽广的。
    这回,刘荣的小本本算是大开张。
    至于在场各位,也还没有绝对‘安全’。
    若是不想也沦落到‘终生不仕’的地步,大家伙除了老老实实考试,在考试通过之后,还要本本分分做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