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894章 连环画报,陈行乙加入

      冉秋叶离开后,李爱国洗了脚丫,拿了《连环画报》进到了书房里。
    话说《连环画报》的诞生很有意思。
    1942年5月,教员在第一次高规格大规模的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
    他开宗明义地回答说: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的”。
    “什么是人民大众呢?”
    “是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这种说法从根源认识到封建知识的本质——士大夫、地主借助晦涩的八股文,搞知识垄断,愚弄劳苦大众。
    当时文盲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为了人民大众能够享受到原本只属于“贵族”阶级的文化娱乐活动,全国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文化作品。
    比如宣讲员、文艺队、快板队其中就有连环画。
    解放后,教员再次关注连环画,提出“连环画不仅小孩看,大人也看,文盲看,有知识的人也看,你们是不是搞一个出版社出版一批新连环画。”
    在这个背景下,《连环画报》应运而生,是一本专门用“小人书”模式讲故事的期刊。
    在几年后的特殊时期,《连环画报》暂时停刊,直到八十年代才复刊。
    《连环画报》最牛逼的地方,还在于它是彩色印刷,在这个黑白两色的年代,彩色的图案能让人眼前一亮。
    画报上既有群众的投稿,也有像华三川、罗盘、程十发、刘继卣、董洪元、颜梅华等这种名家的作品。
    内容也很丰富。
    就连这期的《连环画报》来说,上面第一个故事是《新社会的无产阶级》,讲述了解放前后工人身份的变化。
    第二篇的内容,让李爱国有些惊讶了——《机器工业上的一个重大改革,多刀多刃切削法》。
    这玩意也能画成连环画?
    诶.
    认真看了片刻。
    李爱国点头,还真是可以啊。
    图文并茂的讲述的是工人改进生产设备,提高工作效率的故事。
    后面还有《李铁柱学会了除蚜》,讲述的是植模范帮助农民除蚜的故事。
    《加强工厂车间工作》、《粉碎美帝阴谋》、《防御细菌战咱们有办法》.
    什么叫做文艺是为了人民。
    这就是了。
    李爱国随便翻了翻,感觉自己对这年代的文艺工作认识更多了几分。
    文艺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在最后,李爱国翻到了一篇约稿函。
    “短片连环画,篇幅不超过两页”
    “中长连载连环画,篇幅不限,视情况连载”
    价格也很公道,稿酬约为5-10元每幅。
    一本100页的连环画能拿到500元,大约两三个月能画完。
    这年代一位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只有二三十元。
    这.这简直是暴利。
    “哎嗨.这不是发财了吗?”
    李爱国想了想,决定把第一本《功夫熊猫》分成五部份,每部分十副,每次挣50-块钱,这样的话才不显眼。
    只是这年月如果投稿的话,需要单位的介绍信,这玩意需要前门机务段开具,只能明天邮寄了。
    李爱国伸个懒腰进到里屋。
    此时陈雪茹早就钻进了被窝里面,看到李爱国进来,她拉开了被子。
    “爱国哥,快来骑自行车啊。”
    穿着旗袍骑自行车?有点意思哈。
    耳边响起激动的小曲。
    李爱国冲过去。
    “奋力踩!”
    第二天一大早。
    李爱国精神百倍。
    骑着自行车来到前门机务段教育室。
    佘主任不在,黄淑雅简单询问后,开出了介绍信。
    介绍信和画稿装进大信封内,了1分钱贴上邮票,投进邮筒内。
    搞定!
    做完这一切,李爱国总算是能把精力全都放在盾构机的研制中了。
    大同厂送来的爱国蒸汽机头已经停靠在了整备车间的仓库里。
    按照李爱国的计划,蒸汽机头需要被全部拆开,然后外壳重新制造,以适应盾构机在隧道里工作。
    章主任拿着图纸看了半天,挠了挠头:“爱国,我们能拆开,只是生产外壳的难度比较大。”
    李爱国闻言,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疏忽。
    整备车间整备的都是火车,他现在搞出来的东西,其实是个四不像,两者不搭噶。
    “这么说,咱们还得找个专门生产火车外壳的厂家,让他们来帮忙?”
    李爱国已经开始盘算是联系四方厂还是大同厂了,章主任出了个主意:“咱们没必要舍近求远,长辛店机车厂名声没四方厂大,但是设计和造机车外壳的水平,那可是数得着的。”
    李爱国猛地一拍脑门子,当时爱国蒸汽机研制的时候,长辛店机车厂就帮了不少忙,现在怎么给忘记了。
    随后,李爱国联系了长辛店机车厂的总工。
    张总工听说这边需要技术工人帮忙,显得格外来精神,在电话里表示肯定会挑选最优秀的工人援助前门机务段。
    挂掉电话,张总工立刻让厂办物色人选。
    在激情高昂的大喇叭声中,长辛店机车厂的工人们都知道前门机务段要造一个四不像,优秀的技术工人需要主动报名。
    “前门机务段属于铁道部管,那可是个有钱的单位,待遇肯定不错。”工友拍了拍陈行乙的肩膀:“行乙,我听说你在铁道上还有亲戚,怎么着,这次你肯定会报名吧?”
    “人家要的是优秀工人,我这水平太差了。”陈行乙拎着扳手一边忙活,一边说道。
    “你小子就是太没自信了。”工友看看陈行乙,无奈的摇了摇头。
    陈行乙现在虽然只是四级工,在技术上却是一把好手,但是性格上有点问题,每次做事情总是缩手缩脚的。
    陈行乙这次之所以没有报名,还有一个原因——他听到前门机务段的名字,就知道这项目很可能是妹夫李爱国搞出来的。
    他要是报了名,被刷下来,多丢人啊。
    李爱国很快接到了长辛店机车厂的名单,看看名单,上面并没有陈行乙的名字。
    “这二舅哥到底是要干啥?”
    陈行乙本来是机修工,在进入长辛店机车厂后,先是晋升为了四级工,随后又报名参加了函授班,学习了电气知识,属于是复合型人才。
    这次造四不像,打破常规,需要的正是这种人才。
    回到家,李爱国在洗脚的时候,对正在揉搓脚丫的陈雪茹提起了这事儿。
    “这对于行乙哥是个好机会,你去劝劝他。”
    陈雪茹不懂工厂里的事情,不过相信男人的话,毫不犹豫的点点头。
    “正好明天我要回去看望爹,找二哥谈谈。”
    此时,外面传来喧闹声。
    “淮茹,跟我回家吧。”
    “滚滚滚!贾东旭,你给我滚回去,我这次一定要跟你离婚。”
    “你个农村丫头,还拽上了是吧!”
    不用问,又是秦淮茹和贾东旭闹起来了。
    秦淮茹这次提出要离婚,大院里的住户本来以为她只是一时生气,等气消了就没事儿了。
    谁承想,秦淮茹在易中海家住了好几天,还一口咬定要离婚。
    这几天贾东旭见情况不对,不得不亲自登门跟秦淮茹道歉,希望能把秦淮茹接回家。
    两人难免又争吵起来了。
    这事儿跟李爱国没关系,他也没想着管。
    陈雪茹把李爱国的话挂在心上,第二天一大早回了一趟裁缝铺。
    陈行乙刚吃完饭,正准备去上班。
    “二哥,你等等。”
    陈雪茹拦住了他。
    “爱国造四不像的事儿你知道了吧?怎么不报名呢?”
    二嫂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事儿,连忙凑过来:“行乙,这是好机会啊,你已经当了两年四级工,要是完成了任务,说不定就能晋升了。”
    “你知道什么,我跟爱国是亲戚关系,万一在工作中出了问题,这不是给爱国的脸色抹黑吗?”陈行乙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陈雪茹也知道他的性子,劝说道:“爱国既然看中了你,那就说明你的技术已经过关了。”
    二嫂也说:“是啊,一个大男人,哪能怕这怕那的。”
    陈行乙还是觉得不合适,最后还是陈方轩出面才说服了他。
    “爱国是你妹夫,他不会坑你的,尽管去吧。”
    “好吧.”
    中午的时候,长辛店机车厂援助的十几名技术工人来到了前门机务段整备车间。
    李爱国在人群中看到了陈行乙,冲着他微微点了点头,然后看了一眼章主任:“老章,把图纸给他们解释一遍,这次要严格按照图纸制造。”
    “明白。”
    整备车间内有四五十名工人,再加上长辛店机车厂的这十几名技术工人,这里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了。
    需要材料的话,前面机务段物资科全力配合,只要打个电话,材料一准送到车间里。
    有人、有材料、有图纸,四不像的制造工作进展得很快。
    周士乾也抵达了鞍钢,正在想法说服鞍钢提供一批钨钛合金。
    ****
    时间一眨眼来到三天后。
    京城,朝阳区16号。
    几颗枝繁叶茂的大树遮掩了这座小院,小院子是三进院子,院内青砖铺地,门口挂着牌子:连环画报期刊社。
    一大早,何云山骑着自行车来上班,他是今年进入期刊社的,也是期刊社里最年轻的责任编辑。
    “何编辑来了。”
    “来了。”
    一路打着招呼,何云山来到了位于中院的办公室内。
    连环画期刊社名头很大,是直属于人民美术出版社下的杂志社,人员却不多,只有不到三十人。
    这院子里有几十间房子,何云山作为新晋编辑也分到了一间独立的办公室。
    “何编,这是这两天的投稿。”
    作为编辑,最大的任务就是筛选出有用的稿件。
    何云山从传达室大爷手里接过一沓信件,连一杯茶都没来得及喝,就开始拆信件了。
    没有别的原因。
    着急啊!
    连环画报虽属于月刊,一个月出版一次,但是能用的稿件实在是太少了。
    这些投稿的稿件,要么缺乏教育意义,要么内容太生硬了。
    想要从中选出能刊登在海报上的,堪比大海捞针、泥牛入海、去如黄鹤。
    像那些老编辑倒不用像何云山这么正着急。
    他们跟国内的知名连环画作者有联系,能够直接约稿。
    正忙活着,主编敲了敲门走进来。
    “云山,情况怎么样?”
    “老师。”何云山连忙恭恭敬敬的站起身,扬了扬手里的稿件:“还没看呢。”
    主编是何云山的大学老师,也是他进入期刊社的引路人,在工作中经常帮助他。
    “你抓点紧,上个月你连一篇稿件都没过,有些老同志已经有意见了。”主编左右看看,压低声音说道:“如果确实找不出好稿件,我给几个地址,你到魔都那边走一趟。”
    主编这话是有说法的。
    其实,文艺工作并不是京城这边的强项。
    在解放前,国内的连环画和漫画作者绝大部分都位于魔都。
    魔都作为连环画发源地,在五十年代通过公私合营等方式整合资源,形成规模化创作和出版体系。
    随后,更是陆续成立了华东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部与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
    这两家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占据了国内连环画市场的八成,也因此培养了一大批连环画作者。
    《连环画报》作为晚辈,遇到收稿青黄不接,就会由他们这些编辑,私下里跟魔都那些连环画作者接触。
    两家出版社也清楚这个状况,只是考虑到同行的情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当然了,这种做法,着实有些丢出版社的面子。
    “老师,我还是想先筛选一遍。”何云山觉得总是“偷”人家的稿件有点不道德。
    “那行吧。”总编见他没有改变主意,也没多劝,心中盘算着这个月该联系哪个名家,用稿件先顶上。
    送走了主编,何云山叹了口气,坐回了椅子上。
    “这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喽!”
    何云山唏嘘两句,随后拆开一个信封。
    稿件的名字叫做《保卫工厂》,是这年月的主旋律稿件了。
    主人公是退伍大兵,随后担任了京城一家保卫科的科长,先是抓出了工厂内夹带材料出厂的工人.截止这里还算是主旋律了。
    但是随后一转眼,保卫科科科长就跟大杂院里的邻居媳妇儿搞到了一块,还招惹了一个小寡妇。
    更劲爆的还在后面,他还收了小寡妇的堂妹,收了前院管事大爷大儿子的媳妇儿.这不是保卫科长是打桩机吧?
    其中不乏性描写,虽然涂黑了,但是何云山是老经验了,还是看得出来。
    这哪里是连环画啊,分明是手抄本的图画版。
    这玩意要是刊登在连环画上,别说投稿的家伙会被抓起来,他们这些编辑,总编也都得被送进去。
    这不是投稿,是一枚炸弹。
    何云山快速把投稿装进信封里,扔到了纸箱子里。
    “这家伙用心歹毒啊。”
    何云山喝了一搪瓷缸子茶水才缓了过来。
    他随后又拿起了一个信封,拆开来。
    这次的稿件就比刚才正常多了。
    名字叫做《工人齐心合力力气大》
    内容也很简单,木材厂的工人大干特干,在一个月内,砍掉了两千多平方公里的森林,为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
    看着这副稿件,何云山皱了皱眉头,这哪里是连环画,分明是吹牛大王。
    这倒是其次,连环画也不是不能吹牛。
    关键是没有教育意义,内容太枯燥无味了。
    连环画这种东西跟报纸不同,这年月报纸都是单位发放的,不用担心销量。
    连环画的却得摆在新华书店的书架上,等着顾客买回家。
    没办法引起顾客的兴趣,连环画就卖不掉。
    连环画算是这年月为数不多比较市场化的商品了。
    连续两篇稿件没办法使用,何云山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打击。
    要是这个月再没办法选出合适的稿件,在月底大会上肯定得挨批评。
    “也许真该考虑老师的建议了算了,再坚持一会吧。”
    何云山给自己鼓了鼓劲,打开了第三个信封。
    他一翻稿件,见足有二十页之多,心中就有些泄气了。
    这么长的篇幅,只有那些名家能够把持住。
    第一页上写了作者的名字:火车司机。
    这算是笔名?
    好奇怪啊。
    别人的笔名都是优雅、有文化的那种。
    想什么云山、大山、高山之类的,一听就知道是文化人。
    怎么有人拿工人职业当笔名呢?
    何云山又往下看去,看到了作品的名字。
    《功夫熊猫》
    他再次挠头。
    “这功夫我知道,熊猫我也在动物园见过,只是这两个玩意怎么联系在了一块?”
    何云山强按住疑惑,继续看去。
    “在古老山村里,熊猫阿宝以采山货、挖草药为生,闲时随浣熊师父习武。
    当地封建恶霸豺狼强占山林横征暴敛时,阿宝率众反抗却遭重创。”
    何云山精神一震。
    这玩意好像有点意思啊。
    《连环画报》名为文学作品,其实刊登的都是贴近大众的,要求通俗易懂,节奏明快,最重要的是“有意思”。
    有意思才能吸引人。
    何云山接着看。
    “嗯?没了?”
    何云山有些恍惚了,这二十副连环画,怎么眨眼间就没了?
    他正看到阿宝深受重伤被同伴小狐狸救回山林里,心中一揪,想看看后续,结果没了!
    “断稿狗啊!”
    何云山此刻如同暴烈的种马般焦躁难安,双拳紧攥青筋暴起。
    “找出这个断稿狗,把他的裤衩脱下来,抽出橡皮筋,做成弹弓,打他家窗户!”
    断稿狗带来的伤害太大了,何云山好大一会才缓了过来,带着稿件撬开了主编的办公室内。
    主编此时已经想好了要联系哪位连环画名家,看到何云山进来,冲他招手。
    “云山,我打算让你去联系一下魔都的周师傅.”
    “老师,你一定得看看这个。”何云山将稿件抱在桌子。
    “什么稿件啊,能把你激动成这个样子。”
    “您先看看。”
    主编感到何云山今天有点不对头,但是又说不出为什么,只能拿起稿件细看。
    二十副稿件很快翻完,主编猛地抬起头,瞪大眼:“后面的呢?”
    “没了,人家就投了这么点。”
    “这家伙太可恶了!”
    主编气得将桌子拍得砰砰作响:“你也不能在关键时刻断更啊!”
    不过他正准备发火,突然笑了。
    何云山感到奇怪:“老师,您不生气?”
    “生气?我高兴还来不及呢。”主编将稿件拿在手里说道:“我在解放前就已经从事连环画行业了,见过无数优秀的画稿,但是像《功夫熊猫》这么能吸引我的,还一个没见过。”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我们捡到宝了!”
    “不过.咱们还是得检查一下,这稿件是不是合规。”
    是否合规的问题,是出版的一条红线,任何人都不能逾越。
    就算是在后世也一样。
    狗作者明明费了足足两天时间,码了二十万字的精彩剧情,结果——不合规,全都得删掉。
    因为功夫熊猫的内容比较特殊,主编把几个老编辑都召集在了一块共同审核。
    “这篇连环画采取以物代人的手法,阿宝是思想积极分子,小动物就是老百姓,豺狼是地主恶霸,浣熊师父是组织,这是主旋律的连环画。”
    “作者的心思很巧妙啊,用熊猫阿宝当主角,熊猫是咱们的国宝,冲这点,稿件就没问题。”
    “只是这稿件还有没有后续?”
    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何云山身上。
    何云山拿起信封,看了一眼:“上面写了,敬请期待,后续更精彩。”
    会议室内的众人齐齐松口气。
    主编一锤子定音:“下期出版,腾出十个版面来。”
    何云山举手:“主编,稿费该如何结算?”
    “给他一副十块钱的价格!”主编点头。
    十块钱.何云山倒吸了口凉气。
    一般来说,一副连环画的价格是5-20块。
    只是跟后世的招聘时hr开出的工资一样,稿费就低不就高。
    其实就是5块钱一副,只有那些名家才能拿到十块钱的价格。
    不过会议室内并没有觉得开出高价有何不妥。
    面对魔都连环画的压力,这边要是不开出高价的话,如何能吸引人才。
    “我还是提议,咱们应该跟这个火车司机接触一下,谈谈后续稿件的问题。”
    眼看事情已经定下来了,一个老编辑举了举手。
    主编看向何云山:“云山,这事儿交给你了。你去财务上支取两百块钱,先送过去。”
    “好勒!”
    下午时分。
    何云山推着自行车,站在轰鸣声不断的前门机务段门前,精神一阵恍惚。
    “敢情这个火车司机,还真是个火车司机?”
    值班的保卫干事看到他呆愣在那里,走过来问道:“同志,你有事?”
    “同志,你好,我是《连环画》期刊社的编辑,你们机务段有人投稿,我是来给他送稿费的。”
    保卫干事诧异:“连环画?你是不是搞错了,这里是机务段,不是文联。”
    何云山拿出信封看两眼:“没错,就是这里。那人的笔名是火车司机,你认识吗?”
    保卫干事:“.”
    何云山:“.”
    保卫干事:“.”
    何云山:“.”
    (本章完)